首页 > 房产
白族家具与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特征
白族民居特点
白族民间建筑。
普及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白族聚居区。
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
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
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山墙屋角均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
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
白族民居编辑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
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
有的在两边塑鱼,以示稳固。
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
照壁与正房和两侧楼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
此外,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2白族民居的功能及建筑材料编辑白族民居的功能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为定居形式。
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
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
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建筑材料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3白族民居的布局及装饰编辑白族民居的布局白族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墙均有白色为主调.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
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 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白族民居的装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
卷草、飞龙、蝙蝠、玉兔, 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
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 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
白族木雕巧匠们还 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 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 ,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明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
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 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 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
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
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
种花爱花是白 族的传统美德。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5张) 展开
白族 民居建筑 屋顶 的特色
展开全部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及基本构造白族民居平面布局多以三个开间组成一坊为单元,两边住人。
开间一般3.3米至3.6米。
中间为堂屋,开间一般为3.6米至3.8米。
进深5至6米。
前设走廊,前檐柱至金柱中距1.8米至2米,单层走廊上盖瓦屋面.并有大出厦和小出厦之分。
楼层走廊安木栏杆。
民居一般为二层,硬山屋顶。
庭院布局一坊单元房子,可以单独加围墙、厨房、厕所等建成为一般普通民居建筑。
也可以组成“三坊一照壁”的形式,即由三坊单元房子同一方围墙即照壁组成三合院。
在“三坊一照壁”中主房比厢房室内水平高15厘米左右,主房与厢房的交接处在转角小厦上设麻雀台及二个漏阁,漏阁一般由比主房进深及开间浅小的二间房子组成,连接于主房并用围墙联系组成小天井,漏阁可做厨房及堆放杂物用。
“四合五天井”可以做成有走廊小厦瓦屋面,四坊房子楼层相互不连通的式样。
也可以做成四坊房子楼层相互连通不设小厦瓦屋面,而是设楼层走道为木栏杆的形式。
白族民居一般都是石木结构或土木结构。
青筒板瓦屋面,墙裙及墙角是用麻条石支砌成直立平放的形式,后檐墙、山墙墙裙以上用毛石墙或土基墙。
屋面出檐除正面两山墙内皮之间做成木椽出檐外,其余抬青石板飞檐石,后檐墙抬大号飞檐,山墙抬中号飞檐,正面墙角抬青石板虎牙,在飞檐石下还安飞砖、飞瓦。
屋面檐口飞檐石的设置是白族民居区别于其它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别具一格。
白族民居的木结构大架是做成古建构架结构,屋面硬山形式,有五架梁、七架梁等之分,根据房屋进深决定梁的架数。
大架一般做成金片结构或工字形构架结构。
大架是用立柱和横梁以榫卯组合,数层重迭的梁架逐层缩小加高,直到最上一层承托梁檩中脊。
屋面檩条除屋脊是用三根即一根枋木挂枋,两根圆木盖梁叠合外,其余为一根枋木挂枋和一根圆木盖梁叠合。
挂枋下再设千斤担。
在檩条间根据板瓦宽度钉椽子。
建筑物重量全部由构架承担。
墙壁只起围护作用。
楼面承重梁多用二根大枋叠合组成,上面再加扣承枋,控制楼楞位置。
在走道檐柱外边,大插伸出柱外皮的部份一般均雕龙、凤、狮、象等兽头,这些木结构的做法地方性较强,均有别于其它民族。
二、白族民居中的照壁白族人民喜爱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照壁。
从照壁的构造、雕塑、砖雕工艺、彩画工艺反映出白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和白族古建的风格。
照壁有建造在村头或庙宇前面的,有建造在民居中的。
村头照壁和庙宇照壁是独立的,墙较厚,一般约80厘米左右,高约5米左右。
民居中的照壁中间高两边低以泥作工艺为主,墙厚一般为60厘米,中间部份高约6.5米左右。
两边高度控制在照壁墙头瓦脊顶低于厢房二层檐口虎牙下皮,比中间照壁矮1.1米左右。
照壁的墙裙是双面支砌直立平放条石,高约l米。
墙裙上皮支砌腰线石。
腰线石以上用普通砖及3厘米厚翼形花边砖和薄型砖支砌,做出柱面及檐口不同类型的分空花格饰面。
在不同大小类型的花空中可做雕塑或者彩画。
檐口花空以上做砖挑,砖雕花板或变相斗拱的观音合掌砖雕花饰等。
斗拱上挑飞砖、飞瓦、飞檐石。
在飞檐石上用纸筋灰做 泥塑花饰封檐板.飞檐石上起坡盖瓦。
中间部份照壁的檐口要求起翘在20厘米左右。
中间照壁要求两墙角檐口也安设飞檐石,墙头瓦面做成四撇水式样并要求四角在垂直方向起拱外。
在水平方向外挑与中间部份连成自然曲线。
墙头瓦面的檐口及瓦脊的起翘要做得自然美观。
照壁成型后,则用纸筋灰细心粉饰,檐口四角做凤头等雕塑。
照壁中间安设高级彩花大理石.或安贴书写有“清白传家”、“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等汉白玉大理石。
经过纸筋灰粉饰后的照壁,再通过白族民间艺术画匠的传统精心彩画,反映了白族建筑文化艺术。
民居照壁也有简易做法,即檐口不做斗拱花饰,飞檐石下只做飞砖、飞瓦线条及花框、花格.彩画也以淡墨彩画为主。
这样做成的照壁较为经济,民间所设较多为昆明海埂“白族村”、“三坊一照壁”中的照壁和深圳“三坊一照壁”中的照壁一角。
三、白族民居中的大门 大门是白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荟萃了白族古建的精华,包括了古建中的梁、枋、斗拱、挂落、博风、门簪及曲线优美的屋面。
它的艺术处理.是经历代劳动人民长期努力和经验的积累,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
在制作中.借助于木构架的组合.及各种构件的形状及材料质感.进行艺术加工.使功能和艺术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民居大门的式样是比较多的。
有除木门外全部是泥作三滴水式样,也有全部是木作或泥作的一字平屋面做成硬山或撇水庑殿式样等等。
在以木构架为主的大门中由于门第之分其斗拱还有一斗七架、一斗五架和一斗三架之分。
但不管做成什么式样,大多数大门都靠山墙而设置,当地叫过山门。
大门的做法都比较讲究传统。
尤其三滴水大门构造尤为复杂。
大门屋面两侧“两滴”的整个结构是在突出山墙面约50厘米的大门墩上作制作,门墩下部细凿条石支砌,外边内角呈外八字,上部结构类似工艺复杂的照壁做法。
中间“大滴”是木结构,其做法是首先按大门净宽立二根方柱连接于山墙大架上,大门位置若设干走道。
山墙大架金柱做成方柱...
白族建筑特点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
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 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 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
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
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 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 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据记载,南诏的民居 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
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 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其次,北京四合院 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
卷草、飞龙、蝙蝠、玉兔, 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
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 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
白族木雕巧匠们还 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 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 ,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明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
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 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 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
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
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
种花爱花是白 族的传统美德。
白族民居的布局
展开全部 白族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墙均有白色为主调.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
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 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
粉墙黛瓦是不是徽派民居建筑的独有特征?
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郭立群(武汉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73)摘 要: 徽派古民居特别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无论是造型、装饰, 还是环境设计、总体规划, 无一不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其建筑艺术所蕴含的人文性和所体现的生态化特点及独特的审美价值等, 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而且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 二是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 三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 四是建筑规划上仿生学的运用.关键词: 徽派古民居; 建筑艺术; 装饰文化; 仿生学中图分类号: TU - 8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 2003 02 24作者简介: 郭立群(1968 ) , 女, 湖北钟祥人, 讲师, 在读硕士生. 研究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被国内外专家及中外游客称之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的徽派古民居, 无论在造型、布局, 还是在陈设、装饰,都显示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而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皖南黟县古村落“桃花源里人家”——西递、宏村[1 ] , 则是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作. 然而, 徽派古民居的建筑艺术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更是一部启示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借鉴与创新的建筑经典.1 建筑造型上不仅凸现形体壮观素雅, 而且讲究安全实用徽派古民居, 无论是始建于南宋的宏村民居,还是兴盛于明代的西递村民居, 都承袭和弘扬了我国古代建筑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风格. 从结构和建筑材料看, 徽派古民居采用的是新石器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以土木结构为主体, 以砖土、砖石墙为辅的土木结构建筑体制. 这主要是因为木材经济, 容易施工, 而且造型轻盈, 易收奇美之效.从建筑形式上看, 徽派古民居相当一部分为楼式建筑, 改进了我国宋代以前流行于北方的工字形模式, 平面布局是具有深度空间的庭院式格局. 其外形全部是粉墙青瓦, 远处望去, 硬山式青色屋顶古朴素净, 昂首长嘶的高大“马头墙”夹巷而起, 灰白一片, 恢弘奇伟. 马头墙体灰白的色彩基调, 原本是由于封建社会禁止一般民居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色装饰所致, 但这种单一的灰白色彩构成, 不仅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会产生出一种祥和宁静的宜人效果, 而且在经历长期的日晒、风蚀、雨淋之后, 还会使墙体增添更多层次与厚重历史感的审美内容, 更显奇特之美. 见图1, 2.图1 宏村古民居F ig. 1 A ncient residence of Hongcun图2 西递古民居F ig. 2 A ncient residence of Xidi徽派古民居一般分为住房和附属物两部分,各有其用. 在较大的古民居中, 一般都建有前后厅堂, 厅堂两侧为卧房, 前后厅两侧卧房之间均由厢房相连. 这种典型的四合屋式格局, 虽然体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的观念, 但较之宋代以前将前庭与后寝由穿廊连接的工字形住宅, 却更为壮观、实用和安全. 尤其是徽派古民居马头墙的设置, 是古人对封火墙的艺术造型处理, 既具有防火防盗功能和第25 卷第3 期 武 汉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Vo l. 25 No. 3 2003 年9 月 J. W uhan Inst. Chem. Tech. Sep. 2003安全感, 又独具特色, 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2 内外装饰上既蕴藏鲜明人文色彩, 又追求独特审美价值徽派古民居的内外装饰最富有古文化色彩和欣赏价值. 在不少民居中, 从屋外到屋里, 从地面到屋顶, 从门窗到拱棚, 皆集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画轴、楹联于一身, 融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徽派古民居的一系列装饰中, 以主要体现于漏窗和门罩上的石雕、砖雕以及厅堂中的诸多木雕为最精湛(图3).“三雕”(石雕、砖雕、木雕) 代表了徽派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极大地丰富了装饰美的内容, 使徽派古民居在中国古民居建筑上独树一帜. 徽派古民居装饰人文色彩与审美价值的一体性, 源于中国古文化与装饰艺术(包括装饰设计、装饰技艺) 的一体性. 从总体上审视和体味其一体性,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特点:图3 门罩石雕F ig. 3 Stone carving of gatew ay第一, 龙凤文化观念与装饰艺术的高度统一.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因此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在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中, 更是得到相当完美的体现. 如古民居庭院围墙上的双夔龙纹样圆形石雕漏窗, 其龙形线条婉转流畅, 酷似“活龙活现”. 最典型的是西递村“膺福堂”门罩上的“龙头凤尾”砖雕, 左侧看去是龙戏水, 右侧看去是凤曳尾, 真是惟妙惟肖, 妙趣横生. 其“龙凤呈祥”的意蕴构思令人叫绝, 其技艺谌称巧夺天工.据传, 此雕寄托着主人“善始善终”的期盼.第二, 刚柔相济的文化精神与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 如古民居柱础雕刻中既有轻盈漂浮的祥云, 又有汹涌澎湃的波涛, 既有冉冉升起的旭日,又有展翅翱翔的白鹤, 从而在整体意境上构成了一幅刚柔相济的文化画面, 巧妙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突出特点.第三, 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与装饰艺术的交融. 如宏村被誉为“民间故宫”——“承志堂”厅门上的“百子闹元宵”木雕, 图中100 个孩童天真活泼、多姿多态, 有的在玩...
白族民居的布局
白族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墙均有白色为主调.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
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 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中国民居建筑与生活习俗的关系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人民素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善于骑射、摔跤、打曲棍球。
曲棍球,达斡尔语称“贝阔”,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
屋如其人。
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
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
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
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
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
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
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
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
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
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传统民居的形态构成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 ,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
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
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 ,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
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
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
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
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
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代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
这些形式各异、瑰丽多姿的民居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 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当今建造新民居时可资借鉴的源泉。
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影响。
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气候悬殊,地理条件不同,材料资源又有很大差别,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造成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国民居建筑具有鲜明、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
例如在封建社会,血缘、亲缘、家族体系和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汉族人的家庭组织及其生活方式,在传统民居中就出现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国汉族民居大多属于此类布局方式。
但是由于南北气候的悬殊,东西地理的差异,在北方干寒地区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湿热地区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黄土地带形成的是窑洞民居,在沿海多台风和内陆多地震地区则形成穿斗式民居 。
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的技术和艺术处理经验,如民居建筑的通风、防热、防寒、防水、防潮、防台风、防虫、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筑结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筑装饰装修处理等,在今天仍有实用和参考价值,值得探索。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有关,与儒礼、道学、阴阳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民居与家庙、祠堂布局一起。
古代盛行的天命观、家族观、等级观和阴阳五行思想,对民居的选址、择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门、山墙、墙尖屋脊、装饰装修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研究大致从文化角度和社会角度人手。
前者是从文化特征以及集合体人手进行研究,后者是从社会关系及结构人手进行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居研究主要偏重于从文化角度进行,而从社会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今天迫切需要加强从社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在深入调查了大量民居单体建筑资料之后,我们应该尝试去把握民居建筑整体的研究。
例如在福建传统民居研究方面,不能仅限于某个民居的平面、立面、梁架、型制的研究,而要综合村落中的宗祠、寺庙、学堂、戏台、商铺等各类建筑,结合历史、地理、社会、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它们与传统民居之间的互动关系。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人, “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 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 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
少数民族具有特点的建筑。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北京四合院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
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蒙古包: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土家吊脚楼: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
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说,土家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
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0-150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
120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
白族建筑特点
展开全部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
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 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 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
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
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 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 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据记载,南诏的民居 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
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 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其次,北京四合院 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
卷草、飞龙、蝙蝠、玉兔, 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
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 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
白族木雕巧匠们还 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 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 ,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明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
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 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 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
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
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
种花爱花是白 族的传统美德。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