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北京故宫馆藏明清家具赏析

北京故宫馆藏明清家具赏析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中以哪些地方产的最为著名?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甚为丰富,以广作、京作、苏作、晋作最为著名。

明清时期各地都有家具生产,精制的则主要产于苏州、广州、北京、徽州、宁波、福州、扬州、山西等地区。

各地区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家具风格。

其中以苏州、广州、北京制作家具最为著名,“苏作”、“广作”和“京作”被称为明清家具三大名作。

1.苏作家具 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生产的家具。

苏作家具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名扬中外的明式家具即以苏作家具为主。

明代苏作家具格调大方、简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精于用材。

与京、广相比,硬木来源不及他们从与充裕,表现为用材精打细算,大件器具往往采用包镶手法,杂木为骨,外贴硬木薄板;小件更是精心琢磨,小件碎料拼接的构件常见。

这种技术要求较高,费工费时,但都能作到天衣无缝,保持美观。

进入清代以后,苏式家具也相富丽豪华方面转变,但逐渐被广式家具超越。

总的来看,苏式家具的最大特点是造型上的轻与小和装饰上的简与秀,不如广式家具浑厚凝重,满身雕饰。

苏作家具常用小面积的浮雕、线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题材多取自名人画稿,以山水、花鸟、松、竹、梅多见,并喜用草龙、方花纹、灵芝纹、鱼草纹及缠枝莲等图案。

2.广作家具 广州地区制作的家具被称之为广作家具。

广州地处我国门户开放的最前沿,是东南亚优质木材进口的主要通道,同时两广有时中国贵重木材的重要产地。

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了广式家具的发展,清中期以后,异军突起,超过了苏式家具,成为清式家具最著名的产地。

广作家具的特点是,用料粗壮,造型厚重,用料清一色,互不掺用,气度豪华气派。

结构、造型和装饰上,受西方建筑装饰风格影响较大,多为中西合璧之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式家具中的镶嵌技艺独步一时,堪称一绝。

3.京作家具 京作家具不是指一般的民间用品,而是指宫廷作坊在北京制造的家具,以紫檀、黄花梨和红木等几种硬木家具为主。

由于宫廷造办处财力、物力雄厚,制作家具不惜工本和用料,装饰力求华丽,镶嵌金、银、玉、象牙、珐琅、百宝镶嵌等珍贵材料,非其他家具制造可比,使京作家具形成了气派豪华以及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奢华和装饰,淡化了实用性,甚至成为一种摆设,这是京作家具最大的遗憾。

下图为乌木七屏卷书式扶手椅

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清两代织绣品包含哪些品种?这些织绣品有哪些用...

故宫博物院藏有十余万件珍贵的织绣文物,其中以明清两代织绣品居多。

其品种有织金缎、花缎、闪缎、织金绸、花绸、花纱、直径纱、芝麻纱、棉、缂丝、漳绒、漳缎、双层织物等。

其用途有制作帝后妃嫔的服饰及供陈设和观赏用的织绣画、屏风、中堂、唐卡等。

清代织绣品主要产自清宫内务府管辖的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大织造(统称江南三织造),它利用江南盛产的上等好丝及熟练的技工,在内务府织造局精心的设计和监督下,织造成各种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织绣品。

此外,全国各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织绣珍品也源源不断地贡进宫廷。

这些织绣品代表了当时绣品工艺的最高水平。

江宁织造府: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5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

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就诞生在江宁织造府内。

江宁织造府是中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家在南京的遗迹,其曾祖父、祖父、伯父和父亲先后四代在金陵担任江宁织造的要职达59年之久。

因江宁织造多由皇帝亲信的八旗人内务府大臣担任,称为“江宁织造部院”,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更受皇帝的信任,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区的各种情报,所以权势显赫。

在清朝,南京地区的丝织业有着长期而优秀的传统,当时仅南京市区就拥有织机3万多台,男女工人5万左右,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达20多万人,年产值达白银1200万两。

当时,江宁织造府的丝绸产品只供皇帝和亲王大臣使用。

苏州织造局:明、清在苏州设局织造宫廷所需的丝织品。

明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

清初年依旧制。

顺治时曾由户部差人管理,旋仍归宦官的十三衙门。

康熙二年(1663),改由内务府派官就任。

在任最久者为李煦,从康熙三十二年(1693)到任,至六十一年雍正帝即位后罢官,达三十年之久。

苏州织造有密折奏报各处情况的任务,李煦所报,屡受康熙帝赞赏。

雍正十三年(1735),废密折。

然从李煦任上开始的每月具奏晴雨录及粮价单,仍继续执行。

道光元年(1821),上谕谓与江苏巡抚所报重复,始废。

苏州市第十中学现在就在苏州织造局的旧址。

杭州织造局:明、清两代都在杭州设局织造宫廷应用的丝织品。

明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

清朝初年仍旧。

顺治时曾由户部派人管理。

旋仍归宦官的十三衙门。

康熙二年(1663),改由内务府派官久任。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织绣文物无论在数量、品种、花色、艺术上都是无以伦比的,为研究我国的织绣历史、工艺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织绣是在绸缎、布帛和现代化纤织物等材料上,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的上下穿刺,构成了各种优美图案、花纹或文字。

它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我国的织绣以年代、产地、制作工艺、产品品种等特色,形成了名目繁多、种类丰富的藏品系列,已逐渐显现出较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织锦、刺绣、缂丝已经成为织绣拍卖领域中的“三大主力”。

织绣虽说一直是收藏市场上的佼佼者,但由于其不易保存,所以历经千百年而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

简析明清时期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

1、故宫概况 故宫在明朝初建,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建造的。

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交易市场。

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

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

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的设计思想 。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2、故宫建筑群体布局特点: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

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重点——太和殿。

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的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故宫建筑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

(1)大与小的对比: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盒子似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处外,在艺术上起到对天安门的烘云托月作用。

(2)高与低的对比:为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围采用了低矮连续的回廊。

(3)宽与窄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

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所形成的狭长空间与太和殿前广阔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4)明与暗的对比:故宫在色彩上给人的强烈印象是金碧辉煌。

金黄色的琉璃瓦与青绿色为基调的檐饰相对比,在蓝天、白云辉映下显得非常辉煌。

(5)繁与简的对比:雕梁画栋,镂金错彩,这就是繁。

这与殿外单色调红墙和黄色琉璃瓦屋顶形成一种繁简对比。

(6)方与圆、曲与直对比:如天安门、端门门洞是圆形,午门的门洞是方形。

又如笔直的中轴线与弧形的金水桥形成曲与直的对比。

(7)动与静的对比: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由于空间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的节奏感,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

正阳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山是尾声。

另外,故宫在内部空间、色彩、内部结构、装饰等方面都各有特点,都不同与其他的一般建筑 望亲采纳好评

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馆藏是那些?

宫廷之宝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

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

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大年初一)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

每当元旦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漆器之宝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

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

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而故宫10大镇宫之宝精美的实例。

玉器之宝 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

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珐琅之宝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

清宫旧藏。

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

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

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

其下饰莲瓣纹一周。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

唯其铜胆、象耳和圈足为后配。

书画之宝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法帖之宝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

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

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

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

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钟表之宝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

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

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织绣之宝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陶瓷之宝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

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

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

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

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北京故宫博物馆简单的介绍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

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

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

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

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

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勾结,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

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书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

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

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

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了中国东北领土,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

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

从1933年2月至5月,宫内重要文物被装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库房,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南迁文物又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别存于四川省的巴县、峨嵋和乐山。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处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

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221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在这场长达十余年的惨烈的战争期间,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尽职尽责,南迁文物数量虽巨,却没有一件丢失和损伤,故宫人员的精神、事迹,可歌可泣。

可又是因为这场战争,致使故宫的文物分处异地。

这份祖国传统文化之珍藏应是一个整体,而尤与紫禁城建筑不可分离,人们相信,终有一日,其终将得以完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

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

50年代初,从宫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焕然一新。

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残破、渗漏、濒临倒塌的大小殿堂楼阁得到了修复和油饰,愈显金碧辉煌。

院内各处高大宫殿都安装了避雷设施,又...

故宫示意图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9%CA%B9%AC%CA%BE%D2%E2%CD%BC&in=31019&cl=2&lm=-1&pn=4&rn=1&di=44745354435&ln=1575&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4&-1这个链接是一张示意图...

明清家具的鉴赏

鉴赏一件明清家具,必须从造型、工艺、材料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判,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材质优良才算得上精品。

以下六种方法、六个步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嗅觉于鉴赏家具最大的帮助,一方面可以判断木材的含水率是否达标。

如果闻起来有明显的发酸、发霉的味道,就说明木材的烘干不到位,或因保存不当而受潮。

另一方面,可以判断油漆的质量,优质天然漆几乎是无味的,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木材的原味,劣质油漆则气味浓烈,一闻便知。

含水率达标、油漆优良的家具,闻起来清清爽爽,带有淡淡的木香。

通过嗅觉还可以分辨木材的材质。

黄花梨的清香、紫檀木的香中带辣、酸枝木的又酸又辣,行家是可以分辨出来的,然而木材一旦制成家具,尤其是椅凳、几案等暴露在空气中的家具,即便行家也无法凭嗅觉来判断材质,橱柜类家具则例外,打开柜门仍可闻出其材质。

明清家具不但大方、美观、优雅,而且很讲究使用上的舒适。

大概除了屏风以外,所有家具都应该亲身验证一下它的舒适度。

椅子、凳子、罗汉床等家具可以坐一坐,尤其是椅子,要留意座面的高度是否合适、坐上去会不会吊脚,背板是否能够贴紧背部。

橱柜类家具要格外留意高度,太高的话不但取放物品很不方便,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压抑感。

桌子则可以搬一把凳子或椅子坐在前面,感觉它的高度与宽度是否合适。

明清家具追求的舒适是一种相对的、有限制的、适可而止的舒适,因此人体验证舒适度之前,应当对明清家具的工艺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切不可用西式家具的舒适度作为度量标准,否则,即便坐在最完美的一把明式圈椅上恐怕也不会感到舒适。

北京的故宫描写景色

故宫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明清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从此改变了紫禁城的命运。

1924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

1925年在原皇宫的基础上成立“故宫博物院”。

明清两代的皇宫,变成了一座拥有壮丽古代建筑群和百万珍藏的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为社会各界所瞩目。

1961年,故宫博物院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

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

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

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

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米。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两侧分列的东西六宫,是封建皇帝进行日常活动和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

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

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朝寝交接处的乾清门前广场是体现紫禁城建筑礼制规范较为集中的场所。

广场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后一座,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翼角置走兽9个,内外檐均施金龙和玺彩画,菱花槅扇,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三台”之上。

北面乾清门位居后宫最南端,是帝王正寝乾清宫的正门,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汉白玉须弥座。

其东西两侧的随墙琉璃门——内左、内右门,分别通向东、西一长街,是去往东西六宫的重要通道。

门外设军机处、九卿朝房,正合《周礼》所谓“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之制。

九卿朝房为连檐通脊灰瓦顶,不施斗拱,门窗装修素朴,台明高仅尺余,进一步烘托出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的宏伟壮丽。

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近百万件以明清宫廷文物及宫中旧藏为主体的历代传世珍品。

这些传世珍品,大部分是各地进奉宫廷,或由明清宫廷作坊生产制造的。

其中包括绘画、书法、碑帖、陶瓷、玉器、各类工艺品、青铜、雕塑、铭刻、金银器、珍宝、佩饰、织绣、以及钟表、古代科学仪器、卤簿仪仗、家具。

抗战期间,为确保文物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

解放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为扩大收藏又征集收购了许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华文物珍品。

像世界知名的《清明上河图》《五牛图》。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都有什么文物?

展开全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总数达到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

文物分类如下: 一、古书画 故宫博物院共藏有绘画、壁画、版画、书法、尺牍、碑帖约14万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故宫书画馆设在武英殿区,每年春到秋季举办两到三期常设书画展。

1、绘画: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及以前绘画近420件,其中17件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

故宫藏有诸多中国绘画史上的孤品、绝品,如: 1)东晋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顾恺之代表作的宋代摹本,是同一主题摹本中的最佳版本,在顾恺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成为研究中国早期绘画的珍贵资料。

2)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卷:展子虔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虽有争议),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卷轴类绘画作品,是青绿山水画的开山之作,在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3)唐朝韩滉《五牛图》卷:韩滉代表作,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纸本绘画作品,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4)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卷:阎立本代表作的宋代摹本,保留了唐代人物画的线条与风韵,真实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5)五代卫贤《高士图》卷:卫贤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山水与人物皆描画精彩,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6)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卷:花鸟画祖师黄筌的代表作,在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7)五代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卷:顾闳中代表作,在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被一些人认定为宋人摹本,但被公认为同一主题摹本中最精彩的一幅,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8)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张择端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是一幅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幅画卷,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9)元朝:故宫博物院元代书画在国内外博物馆藏品中名列前茅,元代绘画仅纸绢类就有130多件,收藏数量和艺术品质都很惊人,几乎代表了元代画坛诸画科和各流派的艺术成就。

赵孟頫的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等诸画科精品皆有收藏,元四家作品堪称琳琅满目。

10)明朝: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汇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也得到发展;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客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

明代绘画包括吴门画派在内的诸多名家精品皆有收藏,其中还有明星画家唐伯虎的精品力作,堪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11)明清:故宫博物院收藏明清绘画数量大、门类全、精品多。

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画派和画家均有大批代表作品入藏,诸如明代的院体浙派、吴门画派、松江派、武林派、嘉兴派、青藤白阳、南陈北崔,清代的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四王吴恽、四僧、扬州八怪、海派等等。

故宫博物院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弥补了清宫旧藏的缺项,如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改派和费派、海派、金陵八家、四僧、黄山派等。

此外,清代宫廷绘画与地方画派冷门画家的作品也属故宫特色藏品。

2、书法: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及以前书法310件,其中11件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

故宫藏有诸多中国书法史上的孤品、绝品,例如: 1)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陆机唯一传世真迹(虽有争议),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卷轴类书法作品,被誉为“法帖之祖”,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卷:王献之书迹的摹本,保留原作精彩之处,被清乾隆皇帝视为三希堂“三希”中的“一希”。

3)东晋王珣《伯远帖》卷:王珣唯一的传世真迹,也是王羲之家族唯一的传世真迹,被清乾隆皇帝视为三希堂“三希”中的“一希”,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4)唐朝冯承素摹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卷(神龙本):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外,王羲之《兰亭序》的三个最佳摹本都收藏在北京故宫。

5)唐朝李白《上阳台帖》卷:大诗人李白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书风豪迈,字如其人。

6)唐朝杜牧《张好好诗》卷:大诗人杜牧唯一可信的传世真迹,内容与古籍善本相印证,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7)其他历代书法精品有: 北朝:曹法寿《华严经卷》。

隋唐五代:隋人《出师颂》卷,虞世南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天历本),褚遂良临王羲之《兰亭序》卷(米芾诗题本),唐欧阳询书张翰帖和《卜商读书帖》,国铨《善见律》卷,杨凝式《夏热帖》卷和《神仙起居法帖》卷。

两宋:李建中《同年帖》页和《贵宅帖》页,林逋《自书诗》卷,范仲淹《道服 赞》卷,欧阳修《灼艾帖》卷,蔡...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