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商周时期家具

商周时期家具

商,周,战国时期家具的风格与特点

夏朝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阶级差别的奴隶制国家,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油漆涂抹家具,初步掌握了漆器工艺。

并且开始用雕刻来美化家具。

从陵墓中所发现的随葬品来看,不难想象当时宫室内部的陈设相当华丽,当时的木架上可能有某些雕饰,表面涂有红色的颜料,宫内建筑及家具陈设应极尽奢华。

春秋时期铁制工具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家具的进步和发展。

此时先民已经掌握了木材干燥和涂胶技术,还创造了许多榫卯形式,使家具有了更加坚实合理的结构。

战国时期的家具更丰富。

战国时期青铜工具逐渐为铁器所代替,铁斧、铁锯、铁凿、铁铲、铁刨等工具的应用,为家具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建筑构架中的燕尾榫、凹凸榫、割肩榫工艺也用于家具制作。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在木制家具的表面进行漆绘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是我国低形家具的形成期,因为那时的生活方式仍然是“陈之日筵,坐之日席”的跪坐式。

此时家具的总体特点是造型古朴、用料粗硕、漆饰单纯而粗犷

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

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

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

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

)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

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

《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

"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

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

"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

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

(3)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

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

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589~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

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

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

"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

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

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

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

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

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

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

夏商周时期的家具特点分析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夔 纹、云纹等精美雕饰图案,初期木器已具有了装饰性和实 用性的家具雏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木业制作已有了斧、锯、凿、铲等工具,测量也有了规矩准绳。

制作中,燕尾 榫,凹凸榫、割肩榫结构在家具中已有运用。

汉代、三国时期,家具的类型发展到了床、几案、屏风、柜、箱、衣 架等多种类型。

不过,由于当时的习惯是席地而坐,家具一般很矮。

汉代的案多置于床前或榻侧,案也渐宽渐长。

这一时期,胡床由西域传入中原,但多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间使用。

...

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

我国传统家具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了很精美的青铜和石制家具了,如三联式青铜甗及石质俎等,这些所谓的家具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

每个时期的家具总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发展演变的,并且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尚,因为它在本质上离不开当时的文化和实用需求这一根基,所以家具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过程。

又随着人们起居形式变化,家具也伴随着人们的需要,经历了由低形向高形发展的过程。

不可否认,中国的古典家具因为有了它的历史、有了它的不断演变才彰显其精彩,人类的历史也因为有了古典家具的发展演变而增加了艺术性。

春秋战国时期 家具最早用于祭祀,到西周时才把家具定出规范。

如:几用于席地而凭,天子嵌玉,大臣可雕花,士大夫用漆几等。

东汉以后才有凭几的称谓,面半圆形,三条腿。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夔纹、云纹等精美的雕饰图案,这时的家具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

在经历了夏商周鼎盛的青铜时代之后,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很多漆器已经取代了青铜器,虽然髹漆工艺虽然在古文献中早见记载,比如在西周墓中也见过漆俎;但是漆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的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漆家具的品种有明显的增加。

从大量的出土实物中得知,春秋战国时的漆家具,不仅有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还出现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种。

这时的漆家具装饰技法多样,有彩绘和雕刻等手法,如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彩绘木床和雕花木案等,装饰纹样也很丰富,有涡纹、动物形象等,如湖北望山出土的漆座屏等,为后来汉代成为漆家具的高峰期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 秦朝立国时间短,只有十几年,至今没有见到遗留下的秦代家具,但是据说,秦朝所建的大型建筑“阿房宫”被毁,大火三月不灭,可见规模之大,其内的家具品种之丰富,可想而知。

秦朝统一大业为汉代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汉时中央和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官员,管理手工业生产。

特别是由于汉代的厚葬之风,大批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家具模型和家具实物留在地下,为我们今天了解二千多年前的汉代社会生活和家具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形象资料。

汉代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虽然床和榻是汉代人的主要家具,但仍然属于矮型家具。

宋元时期的家具 我国家具艺术发展到了宋元时期,已经成为了高度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仅为国人珍视,也已在世界家具之林中独树一帜,享有较高声誉。

宋代家具的外观挺秀刚直,直线部件之间,又常以刻意推敲过的严谨尺度、位置组成优美的比例,取得内在隽永的审美效果,尤其是南宋时期家具,因受南方竹文化影响,往往构件断面尺寸极其细小,整体比例优美、文雅、秀丽。

虽然简约、工整、文雅、清秀是宋代家具的主体风格,但有时过多的规范和保守意识也制约了宋代家具的发展,使其显得理智有余而热情奔放不足。

大元帝国创建之后,游牧民族文化中向来以豪放无羁的生活方式和繁复华美的视觉感受为其喜好,这些与宋代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势必对宋式家具造成了冲击和改造。

同时,由于地域与民族间的接近,元代家具较多地继承了辽金家具的部分风格,并有了较成熟的发展。

但是,被确切认为是元代家具的实物还不多见。

明清时期的家具 明清两代家具工艺高度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时代风格,“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已成为专业学术名词。

明及清早期家具之所以能有很高的成就,除了继承宋代的优良传统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明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城镇兴起,大大增加了家具的需求,工艺要求也不断提高;二是海禁开放。

隆庆开关之后,海外大量的珍贵木材、犀牛角、象牙的进口及从海外传入的珐琅器工艺制作的日趋影响,古玩杂项工艺制作名人辈出。

可以看出明代应该是“鉴古可以进德,收藏可以成才”的玩物长志论的奠定期。

特别是大量输入硬木,使工匠有可能制造出精美坚实超越前代的家具。

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榉木、瘿木这些坚硬细密,色彩幽雅,花纹毕美的珍希木材是这段时期家具的主要选料。

在造型上,明式家具式样纷呈,常有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能工巧匠随心所欲、率性运用便成美器,实则任何样式都有相当严格的法度,决不是东拼西凑,不经推敲的。

优良的明式家具,造型求雅避俗,结构巧妙合理,充分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具有天然质朴,深厚典雅的艺术韵味。

中国古典家具史绵延几千年,其自然高雅、超逸含蓄的韵味引世人沉醉,真可谓木质飘香,氤氲在岁月的流变中;古韵流风,飘荡在历史的绵延处。

很多上佳作品集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发挥浑厚的功底,包括楔卯榫眼的想象、制安、连接角度、弯曲弧度、受力的平衡布局以及华丽精美的装饰的确是我们今人仿之不及而自叹弗如的。

我是做家具的,对这方面还是有点了解的,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直接可以问我 18080373 请采纳 谢谢!

家具的历史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古代工艺-中国家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

而当中的一颗明星,更是令人瞩目,叹为观止。

那颗明星便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家具。

中国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其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抑或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妍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

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家具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史前--家具滥觞 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家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史前时期,原始的先民们就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了家具,创造了家具艺术。

当中,就有最古老的家具--席(供人席地而坐)和各种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几等,为低矮型家具的源头。

当然用我们今天的目光看中华民族幼年时代的家具艺术创作,是有些粗糙和幼稚,但它却是我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童年。

因为有了它,才会有以后浪漫神奇的低矮型家具,华丽润妍的渐高家具,民族精粹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

它是我国古典家具的源头,将永远显示着不朽的魅力。

彩桧木案于1978年在襄汾陶寺遗址2001号墓出土,用木板斫销成器。

案面和案足外侧涂绘,所用的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如红色用朱砂,赭色用赤铁矿。

出土时,案板已稍塌陷,变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温酒 器),此器为商周铜禁之祖型。

它是我国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质家具。

夏商西周--原始古拙 质朴浑厚 夏商时期家具乃是我国古代家具的初始时期,其造型纹饰原始古拙,质朴浑厚。

这一时期家具有青铜家具(如青铜俎)石质家具(如石俎)和漆木镶嵌家具(如漆木抬盘)。

漆木镶嵌蚌壳装饰,开后世漆木螺钿嵌家具之先河。

由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中存在着浓厚的鬼神观念,商代家具装饰纹样往往有一种庄重、威严、凶猛之感。

饕餮纹俎于1979年在辽宁义县花儿楼窖藏出土。

铜质,面板为长方形,下为相对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空当两端有二半环形鼻连铰状环。

板足饰精致的细雷纹。

饕餮纹,铃上亦饰有花纹,铜铃制作精巧,其形式为我国青铜著录之罕见。

此器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家具源流 漆木器具:自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漆木技术,发展到夏商时期,在漆木上已经镶嵌蚌壳装饰,开后世漆木螺钿嵌家具之先河。

青铜器中装饰壶门(四足板状造型,前后二足之间出现了两个对称的特点)在中国家具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以楚式漆木家具为典型代表,形成我国漆木家具体系的主要源头。

楚式家具品类繁多:各式的楚国俎、精美绝伦的楚式漆案漆几、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床……楚式家具有绚丽无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图案,以龙凤云鸟纹主题,充满着浓厚的巫术观念。

楚式家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的早期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对后世家具影响深远。

首开先河 彩绘木床: 我国最早的卧具,为后世各类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标志着中国家具开始具有纯粹的装饰欣赏价值。

雕刻手法: 被广泛应用到家具装饰中,有浮雕和透雕等。

开后世家具雕刻之先河。

家具源流 战国"H"形凭几: 其造型厚重古拙,标志着工艺美术从厚重的青 铜艺术向轻巧的漆器艺术发展。

工艺源流 青铜铸造工艺大大发展,出现了"失蜡法"铸造方法。

秦汉--品类繁多 精美绝伦 汉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第一个鼎盛时期,整个汉朝家具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汉代漆木家具杰出的装饰,使得汉代漆木家具光亮照人,精美绝伦。

此外,还有各种玉制家具、竹制家具和陶质家具等,并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组合形式的家具系列。

可视为中国低矮型家具的代表时期。

家具源流 独坐板枰:汉代出现新型小坐具,为历代坐具的鼻祖。

几(品种增多):活动几、多层几、卷耳几,甚至出现桌子的雏形。

榻屏:为屏与榻相结合的新品种,标志汉代新兴家具的诞生。

厨和柜:汉代出现的新家具,有别于传统的箱笥,多为,贮藏较贵重的物品。

镜台:汉代壁画出现了最早的镜台形象。

为圆形底座上贯长方板,顶上安装圆盘。

三国两晋--崭露新风 婉雅秀逸 中国古代家具形制变化,主要围绕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出现了低型和高型两大家具系列。

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

这个时期胡床等高型家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并与中原家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家具:椅、凳等家具开始渐露头角,卧类家具亦渐渐变高,但从总体上来说,低矮家具仍占主导地位。

家具源流(家具由低型向高型发展,上承两汉,下启隋唐。

) 胡床(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家具进行...

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

我国传统家具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了很精美的青铜和石制家具了,如三联式青铜甗及石质俎等,这些所谓的家具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

每个时期的家具总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发展演变的,并且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尚,因为它在本质上离不开当时的文化和实用需求这一根基,所以家具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过程。

又随着人们起居形式变化,家具也伴随着人们的需要,经历了由低形向高形发展的过程。

不可否认,中国的古典家具因为有了它的历史、有了它的不断演变才彰显其精彩,人类的历史也因为有了古典家具的发展演变而增加了艺术性。

春秋战国时期 家具最早用于祭祀,到西周时才把家具定出规范。

如:几用于席地而凭,天子嵌玉,大臣可雕花,士大夫用漆几等。

东汉以后才有凭几的称谓,面半圆形,三条腿。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夔纹、云纹等精美的雕饰图案,这时的家具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

在经历了夏商周鼎盛的青铜时代之后,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很多漆器已经取代了青铜器,虽然髹漆工艺虽然在古文献中早见记载,比如在西周墓中也见过漆俎;但是漆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的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漆家具的品种有明显的增加。

从大量的出土实物中得知,春秋战国时的漆家具,不仅有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还出现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种。

这时的漆家具装饰技法多样,有彩绘和雕刻等手法,如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彩绘木床和雕花木案等,装饰纹样也很丰富,有涡纹、动物形象等,如湖北望山出土的漆座屏等,为后来汉代成为漆家具的高峰期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 秦朝立国时间短,只有十几年,至今没有见到遗留下的秦代家具,但是据说,秦朝所建的大型建筑“阿房宫”被毁,大火三月不灭,可见规模之大,其内的家具品种之丰富,可想而知。

秦朝统一大业为汉代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汉时中央和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官员,管理手工业生产。

特别是由于汉代的厚葬之风,大批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家具模型和家具实物留在地下,为我们今天了解二千多年前的汉代社会生活和家具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形象资料。

汉代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虽然床和榻是汉代人的主要家具,但仍然属于矮型家具。

宋元时期的家具 我国家具艺术发展到了宋元时期,已经成为了高度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仅为国人珍视,也已在世界家具之林中独树一帜,享有较高声誉。

宋代家具的外观挺秀刚直,直线部件之间,又常以刻意推敲过的严谨尺度、位置组成优美的比例,取得内在隽永的审美效果,尤其是南宋时期家具,因受南方竹文化影响,往往构件断面尺寸极其细小,整体比例优美、文雅、秀丽。

虽然简约、工整、文雅、清秀是宋代家具的主体风格,但有时过多的规范和保守意识也制约了宋代家具的发展,使其显得理智有余而热情奔放不足。

大元帝国创建之后,游牧民族文化中向来以豪放无羁的生活方式和繁复华美的视觉感受为其喜好,这些与宋代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势必对宋式家具造成了冲击和改造。

同时,由于地域与民族间的接近,元代家具较多地继承了辽金家具的部分风格,并有了较成熟的发展。

但是,被确切认为是元代家具的实物还不多见。

明清时期的家具 明清两代家具工艺高度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时代风格,“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已成为专业学术名词。

明及清早期家具之所以能有很高的成就,除了继承宋代的优良传统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明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城镇兴起,大大增加了家具的需求,工艺要求也不断提高;二是海禁开放。

隆庆开关之后,海外大量的珍贵木材、犀牛角、象牙的进口及从海外传入的珐琅器工艺制作的日趋影响,古玩杂项工艺制作名人辈出。

可以看出明代应该是“鉴古可以进德,收藏可以成才”的玩物长志论的奠定期。

特别是大量输入硬木,使工匠有可能制造出精美坚实超越前代的家具。

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榉木、瘿木这些坚硬细密,色彩幽雅,花纹毕美的珍希木材是这段时期家具的主要选料。

在造型上,明式家具式样纷呈,常有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能工巧匠随心所欲、率性运用便成美器,实则任何样式都有相当严格的法度,决不是东拼西凑,不经推敲的。

优良的明式家具,造型求雅避俗,结构巧妙合理,充分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具有天然质朴,深厚典雅的艺术韵味。

中国古典家具史绵延几千年,其自然高雅、超逸含蓄的韵味引世人沉醉,真可谓木质飘香,氤氲在岁月的流变中;古韵流风,飘荡在历史的绵延处。

很多上佳作品集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发挥浑厚的功底,包括楔卯榫眼的想象、制安、连接角度、弯曲弧度、受力的平衡布局以及华丽精美的装饰的确是我们今人仿之不及而自叹弗如的。

我是做家具的,对这方面还是有点了解的,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直接可以问我 18080373 请采纳 谢谢! 展开

家居的发展变化分为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典型家居.不同时期家

中式古代家具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象家具的出现。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鼎盛时期,高矮家具并存发展。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鼎盛时期(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二 各个时期家具的特点 1) 夏、商、周时期中式家具的特点: 造型古朴、用料粗壮,漆饰单纯,纹饰拙犷。

2) 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家具的特点: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 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3)出现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特点: 高形家具的出现使得家具的尺寸有了增高。

种类繁多。

4) 隋唐及五代时期的家具特点: 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

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

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 能分类。

5) 宋、元时期家具的特点: 1)家具结构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 2)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

3)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6) 明代时期的家具特点: 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 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

1) 造型优美,比例恰 当,表现了浓厚的中国气派。

2) 结构科学,榫卯精 绝,坚固牢实,可以传代。

3) 精于选材,重视木材 自然的纹理和色泽美。

4) 金属配件讲究,雕 刻、线脚处理得当,起到衬托和点睛 7) 清代时期家具的特点:1) 造型庄重,雕饰 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

2) 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

中式风格中明代家具和清代家具的区别

1、造型厚重,形式繁多。

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

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

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

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

家具的主料木材。

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

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

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

2、用材广泛,装饰丰富。

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

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

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

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

3、骨嵌的作用。

骨嵌用在器皿虽然很早,但是骨嵌用于家具上还是清代的创举。

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

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

(2)骨嵌表现形式分为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三种。

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

(3)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

(4)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

由于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家具制作得以借助各处工艺美术手段,去进行综合的装饰处理。

清式家具的装饰上采取了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构成了它自己的特点,是历代所不能比拟的。

明代家具特点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明式家具质朴简洁、豪放规整,清代家具工艺精湛、雍容典雅。

明式家具以黄花梨木为主,极少使用其他木材。

而黄花梨木家具,又以桌椅、橱柜较多,没有镶嵌和雕镂,只有极少雕刻。

明末清初由于黄花梨木匮乏而改用紫檀木加工制作。

紫檀木家具大件甚少,木材宽一般不过八寸,木材材质好,雕刻的较少,不做镶嵌。

据行家介绍,紫檀木木种就有十几种,根据不同的材质,其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价格差别较大,最昂贵的为金星紫檀。

清中期以后逐渐使用鸡翅木、酸枝木、铁力木、花梨木等,而新家具大多是用酸枝木和红木作材料。

酸枝木家具,大件较多,雕刻花样多,嵌玉和牙、石、木、螺、景泰蓝等。

花梨木家具也多雕刻、多镶嵌,并且近代产品多。

明及清前期的家具式样纷呈,常有变化。

明朝在造型上设计出了圈椅、四出头官帽椅、圆角柜、大画案等。

清朝在延续了明家具风格的基础上,又设计出了特有的家具,如红木福寿如意太师椅、炫琴案、紫檀圆凳、钉绣墩等家具。

另外,也可以从选材、线脚、雕刻、镶嵌等装饰手法上来判断。

明大量采用硬木制成家具。

更是充分利用了它的美丽花纹。

在不少家具珍品中可以看到最好的材料通常用在家具最显著的部位,例如:面心板、门心板、抽屉脸及靠背板等部位,都是用美材来取得装饰效果。

古典家具采用生漆、烫蜡。

以含蜡95%的蜜蜂蜡为宜,然后擦蜡打光,使家具表面光亮洁净,边角光滑。

雕刻工艺精良,有创意,并且用石有抽象风格,线条优雅,干燥充分,不怕裂。

近代仿制明清家具多用油漆代替,接口有锯痕,批量生产,新石料、线条繁复,易裂易变形,用钉和胶粘合。

明清时期的古家具非常沉重,而新家具则较轻,只要搬动一下就大约知晓。

明代家具比较粗放、随意,象大写意,清代家具比较精细、繁密,象工笔画。

明代家具风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欣赏家具、鉴定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细细分析有以下四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

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

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

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

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

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

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

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

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

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

春秋战国家具有哪些类

展开全部 案,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

俎,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凭几,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

禁,承酒尊的器座,可分为长方形与方形,有足与无足。

其中,有足的称为“禁”,无足的称为“斯禁”。

庋具,一种贮藏家具,供储存衣物。

战国庋具主要是箱,使用竹材或木材制作,早期由两块实木凿成,上下扣在一起。

座屏,带有底座而不能折叠的屏风,古代常用作室内主要座位后的屏障,或在较大空间建筑室内置于入口处,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床,最早实物出土于长台关战国楚墓,长225、宽136厘米。

床屉很低,仅高21厘米。

床身用方木纵四横三组成长方框,各木件搭接后向外挑出作兽头状。

木框上搭四根横牚,再上铺竹片,便于通风透气。

据推测,竹片上还应有荐席和竹席。

床框通体漆黑,以上朱漆彩绘回纹,立面一层,上面两层。

床设六足,四角及前后中部各一,各足透雕两组卷云纹相对称,顶端凸榫,插入床身卯内。

床足通体亦漆黑。

床四周树栏,用竹、木条作成方格状,床栏前后的中部留缺口以便上下,通体漆黑。

...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