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抑美国际家具

抑美国际家具

唐代工艺美术发展到鼎盛的原因

展开全部 仅作为一个参考资料吧。

1.唐三彩作为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彩色铅釉陶器,以造型生动、装饰新颖、工艺精湛和釉色鲜艳而著称,占据中国古陶瓷史与美术雕塑史光辉的一页。

本刊特约河南省博物馆王蔚波先生撰写有关河南唐三彩系列文章,为读者奉上介绍唐三彩的细致美文。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各种民族相互融合,文化艺术群芳争艳。

国力强盛促使工艺美术各方面的蓬勃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

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也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随葬品的使用方面。

在唐代东西两京的西安、洛阳一带,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庶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随葬。

唐三彩当时作为一种明器,曾经被朝廷按照官职等级不同,规定随葬数量多少和体积大小,实际上很难得以遵照执行。

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有关典章制度,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数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

工艺 两次烧造成就的釉色传奇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一个新纪元。

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也是两色釉并用。

唐三彩成熟于唐代,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已烧制出绿、褐、黄等单色釉陶与瓷器,而且出现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

北朝时期,尽管也出现黄绿彩釉陶瓷,其复色挂釉方法已接近三彩工艺,被视为唐三彩的萌芽或前身,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三彩。

唐代,多色彩釉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得到成功运用,为以后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三彩的生产工艺,主要经过选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开相等六个程序。

它虽是陶器,却又与一般低温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粘土(高岭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

器皿多采用轮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则通过雕塑模制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两次烧成的烧造工艺。

先将胚胎成型晾干,入窑经1000—1100°C高温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冷却过的胎体上施以铅釉,第二次入窑经900°C低温釉烧而成。

釉烧出来以后,人物俑还需要再开相。

所谓开相,就是唐三彩中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白粉打底,饰以彩绘,细致刻画。

其具体方法是先用毛笔在面颊和唇部涂点朱红,再以黑墨描绘出眼晴、眉睫、胡须和巾帽。

足部也多不施釉,有的用墨涂抹,以示靴子。

人俑颈部以上或手足部,即露出皮肤部位不施釉的原因,应该是考虑到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控制其色釉流淌,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而不施釉,待完全烧成后再开相,则可任意绘彩,控制效果,使其形象更加写实、逼真、美观和生动。

铅釉是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的一种透明釉,在这种釉料中,再配以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

其主要有三种,如掺进适量的氧化铜烧成后呈绿色,加氧化铁烧成是黄褐色,用氧化钴烧成则为蓝色。

在这些基本色调的基础上,唐代工匠们成功地配制出浅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色彩,用铅作釉的溶剂,同时利用铅釉在烧制过程中流动性强的特点,将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更加色彩斑斓,美艳无比,便制成蜚声中外的唐三彩。

古代是以“三”为多,不一定都是三种颜色,有的器物或俑像只具有上述颜色中的一彩或两彩,有的则具三彩甚至多彩,但由于大多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加上三彩即多彩之意,人们习惯将其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20世纪初才被大量发现和真正认识。

1905年-1909年清廷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一带从东到西沿邙山南麓,挖开许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和俑类。

民国初年,古玩商们将其运到北平琉璃厂销售,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著名学者的赞赏和重视,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人的重金购买,唐三彩顿时名扬天下,并开始为世人所珍藏。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类型 包罗万象涉及面广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唐三彩在洛阳、西安、扬州、丹东地区和山西、甘肃两省唐墓中均有发现,其它省区很少,尤以洛阳和西安出土最多,又因较早发现于洛阳,故洛阳唐三彩最为驰名。

但鲜为人知的是,河南不仅洛阳有唐三彩,其他地区也发现和出土不少精美的唐三彩。

笔者所要连续论述介绍即为河南全省范围内的唐三彩,包括洛阳及其周边地区。

从河南出土收藏的大量唐三彩实物资料中不难发现,其制品多非实用器,当然也有部分实用器。

一般为明器,即放置於墓中的随葬品,其胎质疏松且渗水,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但其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几乎包罗万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繁荣生活的诸多方面。

唐三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器皿,有盂、尊、钵、壶、碗、盘、豆、盆、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种类,举例说明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五大工艺美术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美学特征: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

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

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

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

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发展概况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

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

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

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

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

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

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

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

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

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

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

中国工艺美术史简史

展开全部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 造型艺术之一。

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

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手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

它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

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它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素负盛名。

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

工艺美术大多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它的产生,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风尚和审美观点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马克思说:“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既然工艺学是人类起源的重要佐证,那么工艺美术的起源也就毫无疑问地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的时候了。

史前考古学的成就告诉我们:一种充分发展了的、复杂化的艺术在冰河时期就存在着。

在这段时间内,人类学会了用符号来装饰自己、装饰工具、装饰坟墓以及居住的房屋。

“冰河时期的艺术家们发展了几乎是艺术生产的各种加工技巧,包括石质的、骨质的、象牙的、泥土的圆雕、浮雕以及这些材料上各种刻画符号。

”此外,从出土的石器时代的文物看,原始人的工具上常常有各种物形或几何形的装饰,因其加工的精美,我们很难分辨出它们究竟是工具还是工艺美术品。

因此,我们认为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

“正是在几万年的工具制造中,人类获得了对形式感的巨大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技巧,才使得某些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工艺美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

工艺美术品的类别比较复杂,按其适用性来分,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按工艺手段来分,可分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编结工艺、绣织工艺、雕刻工艺、搪瓷工艺、漆器工艺种种。

而且,各类工艺中又可以细分,如根据原材料质地的不同,雕刻工艺又可下分为牙雕、玉雕、石雕、珊瑚雕、木雕、竹雕、驼骨雕、牛骨雕、铜雕、铜刻、丝刻、砖刻、金石、印纽雕刻等多种类别。

根据工艺技法的差别,绣织工艺中的“绣”,除京绣、苏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外,还有彩锦绣、桃花绣、补绣、辫绣等。

此外,绘画工艺中有内画、羽绒画、贝壳画、烙画、丝绒画等。

编结工艺中有竹编、草编、棕编、麦秆编等。

民间工艺中有剪纸、风筝、花灯、泥人、面人、糖人、料器制品(如“葡萄常”)等。

什么是塑木板

塑木,顾名思义,就是实木与塑料的结合体,它既保持了实木地板的亲和性感觉,又具有良好的防潮耐水,耐酸碱,抑真菌,抗静电,防虫蛀等性能,是 塑木地板系列与木地板行业合作的又一首创之举。

利用木屑、稻草、废塑料等废弃物生产的系列木塑复合材料正逐步进入装修、建筑等领域。

简介 它的推广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天然木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为有了天然纤维的成份,塑木有着更好的抗UV(紫外线)性能和更低的热胀冷缩性能,并且像木材一样易于加工。

塑木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环保型的新材料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优点 塑木地板成建材业发展新方向防水防潮高环保,塑木板材,结合了植物纤维和塑料高分子材料的诸多优点,能大量替代木材,可有效缓解我国森林资源贫乏、木材供应紧缺的矛盾,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低碳、绿色、可循环可再生生态塑木材料。

木塑——一种替代木材的新材料,以植物纤维为主原料,与塑料合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同时具备植物纤维和塑料的优点,适用范围广泛,几乎可涵盖所有原木、塑料、塑钢、铝合金及其它类似复合材料的使用领域,同时也解决了塑料、木材行业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问题。

其主要特点为:原料资源化、产品可塑化、使用环保化、成本经济化、回收再生化。

我们生存的地球,历经了四十几亿年的衍变,才造就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从过去的一万年开始,地球的生态发生了变化,近一百年来,尤为严重。

热带雨林的大量采伐和人类的高速发展,对大气、土壤、水质等都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为了维护地球长期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从经济发展、产业产品及日常生活等环节都要做到符合自然规律,形成良好的生态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资源,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去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塑木就是在考虑资源循环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出的一种可塑性复合材料,将废木材、废塑料做为原材料,进行再利用,制造新的材料。

这种材料经过再生后,无论从质感和手感,都可以替代天然木材和其他复合材的功能及使用范围。

应用领域 由于塑木兼具塑料的耐水防腐和木材的质感两种特性,使得它成为一种性能优良并十分耐用的室外建材(地板、栅栏、椅凳、园林或水岸景观等);还可替代港口、码头等使用的木质构件,还可用于替代木材制作各种包装物、托盘、仓垫板等等不胜枚举,用途极为广泛。

发展简史 木塑材料的产业化推广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作为改性塑料应用的。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木塑逐渐具备了塑料、木材、金属等单质材料的优点,成为自成体系的新型材料。

目前,各类木塑制品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日本和韩国等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产业和市场。

北美是世界上木塑材料发展最快、用量最大的地区,主要用于风格粗犷的户外建筑。

美国木塑市场1990至2000年的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近5年增长尤快。

美国现有约50家木塑企业,年产量大都在万吨以上。

美国的木塑材料研发机构也超过50家,形成了一个从产品研发、原料收集、设备制造、模具开发、制品生产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

加拿大经过10多年的努力,也形成了以10多家企业为主体、年产量超过5万吨的木塑产业。

欧洲木塑产业总体发展不如北美地区,但近年来有加快趋势。

欧洲木塑企业不多,但其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发展潜力不可小视。

欧洲人对木塑材料的要求比较细腻,对品种花色的需求也高于北美,室内装修装饰和户外建筑齐头并进,但应用技术和商品市场还不甚成熟,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日本由于地理原因和环保意识,木塑材料的应用比较普遍,产品质量亦较优良。

以EIN WOOD株式会社为代表的木塑研究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开发出高品质的木塑材料。

其产品具有自然的木材色泽和质感,已在房屋建筑装饰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品质最高的产品之一,代表了木塑材料替代天然木材的质量水平和发展方向。

国内木塑产业现状及展望 在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鼓励和企业潜在效益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全国性的“木塑热”正在逐渐兴起。

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木塑研发、生产和配套的单位逾150家,木塑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木塑制品年产销量已接10万吨,年产值超过8亿元人民币。

木塑企业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东部个别企业工艺水平较为领先,南方企业则占有产品数量和市场的绝对优势。

业内主要技术代表企业的试验样品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的天然木材资源日益减少,木质制品的市场需求量却与日俱增。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突破必然会不断拓宽木塑材料的市场通道。

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木塑最有可能在建筑材料、户外设施、物流运输、交通设施、家具用品等领域开始规模性拓展。

塑木地板成建材业发展方向 塑木复合材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型环保建材,在国外也是刚刚起步。

木塑产品所用的原料可用废旧塑料及废弃的木料、农林桔杆等植物纤维作基材,不含任何外加有害成分。

而且可回收再次利用,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

儒家与道家的异同?

展开全部 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先就儒家与道家的区别来谈。

儒家的“儒”,是古代的一种行业,也就是说,古代有一群叫做“儒”的人。

由此可知,儒家有其一定的传统,展现承先启后的立场。

道家则具有革命性,因为它用“道”取代“天”,把“道”推到最高的位置。

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从这种对于本体的解说中,我们可以判定它是属于哪一种立场(如唯心论或唯物论、一元论或多元论等等)。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因此《诗经·大雅》中有所谓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然而,道家显然是把“道”当做宇宙的最后根源,就此而论,它是具有革命性的。

春秋时代许多人批评“天”,但是越批评,越反映出“天”原本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否则根本不值得批评。

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

道家出现之后,以“道”代替“天”,而“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

“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

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

譬如,老子一方面说“天长地久”(《老子》第七章),但同时也承认“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及“天地尚不能久”(《老子》第二十三章),狂风不会吹一整个早上,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即使天地的作为也未必持久。

这说明了自然界有它本身的限制,无法作为至高的存在。

在今日学习道家,正好可以对应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我们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

然而,如果只靠儒家,有时又会显得伸展不开。

举例来说,我们有时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太过紧绷,好像无法摆脱这个时代的一般趋势。

每天打开电视或报纸,不难发现这个时代并不可爱。

对这个世界有所不满,一方面反映个人本身具有理想性,另一方面则印证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启发与提升自己的心灵。

儒家是不分老少,每一个人都可以共同学习的,道家则有一个限制,就是它只适合成熟的心灵,并且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无法只靠别人的教导来觉悟。

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道家的境界,就可以变得和老庄一样,一起品味他们的快乐。

如果体会不到,也只能安于做一个平凡人了。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第二章)他所持的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认为世间所谓的美或善都是相对的。

例如国际间选美比赛的第一名,往往不见得符合我们的审美观,这就说明美是相对的。

当所有人都认为具备某种条件才算是“美”时,所谓的“不美”就出现了。

如果台湾地区没有选美活动,大家可能生活得比较愉快,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总有一点值得欣赏的地方。

一旦有了选美比赛,就开始人人自危,觉得自己好像不够标准。

“善”也是如此,如果某人捐了100万元给孤儿院,大家就说他是善人,那么似乎没有100万元的人就无法成为善人了。

如此一来,善岂不是与这些人隔绝了?老子的相对价值观,意在设法化解各种不必要的执著。

儒家以人为本位,道家超越人类本位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

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是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

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

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要从人的角度来设想,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

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永无止期。

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

譬如,儒家强调教育必须普及,让每个人都接受适当与良好的教育,而这是很困难的事。

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后,常会让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

就算把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

道家看透这一点,他们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人的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那就是——超越人类本位。

而要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也越多。

所谓“法令滋,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

设计的法规越多,就有越多人会违法;相反,如果不订法令,自然没有所谓违法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过得更自在。

这就好像前面所提到的,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

有些人以为庄子的主张是一种“植物人主义”,这其实是误解。

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

有利于唐朝工艺美术发展的政策和形势是什么

经济发达,政策开放。

1.唐朝前期经济发达,为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贤君在位,政治稳定、清明,为文化事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3.唐代人们的思想较活跃、开放,收到的思维束缚较少,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格局,能够为文化艺术的发扬、创新提供更好的思想基础;4.唐代商贸发达,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同时也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蓬勃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唐朝后期的发展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先河.唐代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祚短,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史任务.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唐朝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而是中国古代税制由税丁到税产的滥觞.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唐代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许多新事物都萌发产生于唐代.在这个历史转折阶段,既有旧时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时代来临的曙光。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