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四平桌老家具 结婚家电、家具

家具主要的就那些:沙发、茶几、电视柜、餐桌椅、床、床头柜、衣柜、电脑桌、这些就是一个家里面必须有的东西了。然后家电的话,就是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音响,大点的家电也就这些了。牌子的话,如果你是打算在网上买的话,我建议如果你预算比较多,又想要质量好的家具就去爱家居官网看看,而且他们店还免费提供家具配套和软装设计,毕竟家具这东西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如果预算比较少就去宜家看看,好像家具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家电的话就买海尔的吧。预算不多的话洗衣机、电冰箱就买小天鹅的,小天鹅是老牌子了,家电很耐用。

附近哪里有二手家具市场

武汉硚口区人信·武胜里附近有没有二手家具

天津都有哪些特色美食啊?过几天到天津出差,想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或者小吃,请大家帮忙推荐一下

狗不理包子

津门食品三绝之一。创始于清朝末年。因店主高贵友乳名狗不理而 扬名。制作工艺严格,实行独特的“八步操作法”。 1989年获全国食品金鼎奖。

特点:肉馅松散、包褶均匀、 肥而不腻、清香适口

地址:

山东路总店:和平区山东路77号

联系电话:27302540

水上北路店:南开区水上北路津龙公寓16号

联系电话:23371999、23372999

食品街2店:天津和平区荣业大街南市食品街A座1号(慎益大街路口)

联系电话:27270188

食品街1店:和平区南市食品街一区17号1-3层

联系电话:27344795

海光寺店:和平区南门外大街405号

联系电话:27024319

大沽路店:河西区大沽南路381号

联系电话:23020160

小白楼店:和平区浙江路28-30号

联系电话:23020933

泰达店: 塘沽开发区第二大街21-10嘉德园底商

联系电话:66298686、66298111

同安道店:天津市和平区同安道与卫津路交口

联系电话:23042987

和平路店:和平区和平路322号

联系电话:23031118、23031115

新华路店:和平区新华路175号

联系电话:27112290

蓟县店:蓟县商贸街27号

天津美食推荐其他包子店:

四平包子

有些年头的包子铺,“在天津市小有名气”。“老板是个下岗女工,联合几个姐妹开了这家店”,生意“非常好”。包子“很美味”,馅“蛮大”,“一口咬下去油汪汪的,很香”。环境“很简陋也很怀旧”,老百姓来这里“会不自觉的想起小时候”,但吃惯了高级餐厅的朋友恐怕就不大能接受了。

地址:昆明路14号增2号(西宁道口) 27834993

张记包子

天津“小有名气”的包子铺。包子“确实不错”,“比‘狗不理’强多了”—“馅大味美”,“尤其”是三鲜的,公认的好吃。“开了很多家分号”,“也不知道是不是都是‘正根儿’出来的”。环境和卫生“不太敢恭维”。

地址:

河东店:河东区万新村

塘沽店:近郊塘沽区津唐公路(金海马家具城对面)

和平店:和平区宾西路

嘉华店:河东区嘉华对面

大通花园店:河东区红星路大通花园旁(近成林路)

金海道店:河北区金海道6号(近小树林)

石头门坎素包店

天津老字号。环境和服务“差了点”,但素包“还是那里好吃”,是“地道的天津风味”。价格“低廉”。生意很好,吃饭时“人巨多”。“等的时间太长”,不太适合上班族。但“外地来津的游客最好不要错过”。

地址:和平区南市食品街1区24号

联系电话 022-27271473,27348551

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

特点: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地址:

南楼店:河西区大沽南路816号

下瓦房店:河西区大沽南路474号

前进道店:河西区前进道25号增l号

微山路店:珠江道53号

耳朵眼炸糕

朵眼炸糕是受天津群众喜爱的小吃。耳朵眼炸糕的传统制法,是选用北河(杨村、河西务)、西河(霸县一带)的上等新粘黄米,水磨后发酵、对碱、揉匀,制成面团。选用优质红小豆煮烂,使用铜丝罗搓沙,放入红糖汁炒成豆沙馅。炸糕团成先使温油下锅,后加旺火炸透。耳朵眼作糕始于光绪年间,店主名刘万春,店铺字号"增盛成"。因毗邻窄小的耳朵眼胡同,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耳朵眼炸糕。

特点:金黄色,吃到嘴里外焦里嫩,香甜酥脆,而且炸的个儿大,做到"高发",即祝福顾客高开发财的吉祥之意。

地址:

和平路店:和平区和平路139号余门

河北店:河北区中山公园路东六街

荣吉街店:和平区荣吉街73号

塘沽店:近郊塘沽区新华路97号

平山道店:河西区平山道

二、天津特色小吃

天津的风味小吃,就更有名头了,除闻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麻花这三样外,还有张记果仁、小宝栗子、大福来锅巴菜、赵师傅煎饼果子等特色小吃。

栗子 

天津板栗,又称甘栗。产于蓟县,闻名国内外。糖炒栗子,是秋冬季时令风味食品。

其制作方法是精选优质板栗,放进装有粗沙和糖稀的锅内翻炒而成。

特点:呈深棕色,油光锃亮,皮脆易剥,香甜可口。

小宝栗子

“开了好多年”的店,天津“糖炒栗子中的佼佼者”。栗子“很少有坏的”,大都“皮薄个大”,又“香”又“甜”又“好剥”。每袋还“送个剥栗器”,想得可“真是周到”。价钱“比别的地方贵一些”,生意却“好得不得了”,

业时间“总是排长队”。P.S.冬天供应糖葫芦,夏天有刨冰。

地址:

平山道店:河西区平山道20号

大沽路店:河西区大沽南路364号(近图书大厦)

塘沽店:近郊塘沽区上海道94号

塘沽开发区店:近郊塘沽区黄海路19号

中华栗子

这家栗子“越做越好”了——“个头大”,“好剥皮”,“又糯又香甜”。价格还“不贵”。“绝对不输给‘小宝栗子’”。

地址:河北区中山路127号(近十月影院)

煎饼果子

煎饼馃子以绿豆粉为主料,调成糊状。摊成煎饼,然后卷上酥脆的棒槌馃子(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从中间折起即可食用,

若在煎饼上再摊上鸡蛋,更觉软嫩鲜香,别有风味,这是地道的天津小吃,现被许多城市所接受。

特点:形似荷叶,薄软如纸,香气扑鼻,味美适口。

赵师傅煎饼果子

有传统、有创新”的煎饼果子小店。“纯绿豆面摊的皮儿加上油条”,味道“和平时吃的差不多”,就是“小料多一些”,尤其是“虾皮儿和自家炸的辣籽”,“很香”。价钱“比别的地方贵”,生意却好到“每次去都要排队”的秘诀在于“开的时间比较合适”(晚8点到早10点营业)。

地址:鞍山道(卫津路口)

锅巴菜

锅巴菜是独特的风味小吃,天津人普遍喜欢吃。锅巴菜的主料锅巴,以上等绿豆和优质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煎饼,切成柳叶块。以香油、姜末、葱花、面酱、酱油、酱豆腐等打成卤。然后,将锅巴放入卤内,轻轻拌合,以锅巴完全沾满卤为止,随即盛人碗内,再洒上辣油、香油、麻酱、酱豆腐汁、香菜叶等。特点:酥爽清香,滑润适口,再配以芝麻烧饼,风味异常。

大福来

“老字号的国营店”。招牌的锅巴菜是“天津传统早点”,“外地很难吃到”。味道“没的说”,卤“很香”,锅巴也“比别处有嚼头”,配上“刚出炉的烧饼”,“很爽、很实惠”,也“很天津”,“怎么吃都不腻”。“早上生意最红火”,食客“络绎不绝”。但环境和服务还是“国营模式”,“带走是明智的选择”。

地址:丁字沽一号路26号

果仁张

老字号食品店,历经四代传人,有 160年历史,属宫廷御膳食品,被赐名为“蜜贡张”。主要产品为挂霜系列果仁。在1956年天津市饮食商业优质品种展览会上被评为优良食品,参加过博茨瓦纳国际博览会。四代人的艰辛智慧,制作技艺和配料十分严格。要求果仁籽粒饱满并合乎规格,根据季节变化掌握油质和油温,针对果仁制品不同色泽和味道调制配料,工艺手法有推、翻、摁、抄、拨、托、提、压、转、挤、拢、点、撩等。果仁张成品以花生仁、腰果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松籽仁及多种豆类为主料。

特点:有虎皮、琥珀、净香、奶香、五香、桔香、柠檬、薄菏、番茄、山楂、海菜、咖啡、可可、姜汁等品类和香、甜、酥、脆、酸、凉、麻辣等口感

地址:南市食品街4区2楼87号

三、其他特色小吃

在天津的大街小巷,还可以尝到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佳肴。

烤翅

看烤翅的发展,但口味这一项就有推陈出新的味道,更重要的是烤翅的腌料及腌制工序直接影响烤翅质量,而腌料的核心配方不是哪个烧烤师尝尝就能配置。这样就构成技术壁垒,大部分人都很爱吃,但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才能做出各种特异美味的烤翅,现在就为大家推荐几家口碑不错的烤翅店:

肥猫鸡翅

小店位于甘肃路与陕西路之间的锦州道寿荫里内,马路两旁都是殖民时期建的小洋楼,胡同内的民房则是建国后修建的,屋子不大,每间也不过10多平米左右。小店人很多,自助式点菜,烤翅3.5元/个,砂锅豆腐5元/个,砂锅羊肉片12元/个,烤培根,五花肉,豆皮卷,鸡软骨等,大约10多个品种,价格在1.5-2元不等,饮料大瓶的8元左右,啤酒3元,小道光5元,烧鸡翅是秘制的烤翅,烧烤时撒上辣椒和麻椒,吃的时候,甜甜的,辣辣的,麻麻的,味道很特别,很有特色

地址:和平区锦州道寿荫里第一胡同口

兄弟联烤翅

地方不是很明显,在蓝宝石KTV旁边的小道里,听说是足球队投资开的小店,里面照片很多,还有客人留言版,比较有意思,屋里的环境还不错听说还有楼上,考鸡翅膀甜甜的很好吃,看到有人吃上面全是辣椒的看着就很过瘾,人多,太火,点的东西不管是一串还是一百串都一次性给你上来,不管你吃得了还是吃不了!

推荐超级辣翅还有醋椒豆腐,鸡类的东西做的也可以一并推荐。

地址:和平区滨江道百信珠宝旁胡同内(近中原百货)

翅酷

地方挺隐蔽,在胡同的最深处。店铺比较简陋,虽然店面小而且不起眼但是人确是爆满的,最有特色的就是他家的鸡翅,秘制烤翅是他这的招牌,3.5元两个,有原味,微辣,极品辣三种,都很好吃,培根也不错,砂锅也不错,建议大家到了滨江道都去试一下,不会后悔的!

地址:和平区滨江道工商银行旁(新华路口)

蜜汁烤翅

这个地方很不显眼,就在儿童医院对过的一楼底商,有个小窗口,他家鸡翅的味道很好,价格适中,不过偶而吃一次还是很不错的,大家要是在那等车不妨去尝一下。

地址:河西区马场道225号(儿童医院对面)

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加味精、胡菽、熟鸡油。汤滚油厚,不冒一丝热气。汤上桌后,将鸽蛋磕入碗内,继而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雪白、细嫩。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云南米线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磨粉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

特点: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

另一类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

特点:筋骨硬,咬口,线长,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格朗和云南过桥米线

“非常有特色的小店,因为像这种又好吃又便宜的而且又有民族特点的小店在市内寥寥无几,所以生意非常的好,人非常多,门口总有排队的,味道确实不错。醋的味道也特别,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桌子是家里的小茶几,坐着小板凳吃很有意思,太美味了,就是地方太小,地点比较隐秘不太好找”。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155号(花港里9号楼底层)

云南山珍(咪依鲁彝族风情)火锅园

“很有特色的餐厅,有美女表演民族舞蹈,还有看到店里的酒也很有特点,装在竹筒里的,里面的米酒好喝,药茶更好喝,可以经常去聚会,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觉,米线是也是很有特色,而且还挺便宜。”

地址:和平区荣业大街412号(第二南开中学操场旁)

豆腐串

“老板在南大经营了很久了

一开始是推一辆自行车

后来生意真的做大了

换成电三轮了

曾经听周围的商家戏称

整个西南村市场就数他最赚钱了。很美味的鸡味豆皮,现在又推出新品豆皮了,都是一块钱两串,熏蛋是7毛,不过豆皮口味偏重,就着鸡蛋吃就不会觉得咸了,每天中午是11点卖,下午是4点半,差不多一两个小时就会卖光,要想吃可得算好时间再去.有地方停车,”

地址:南开区南开大学西南村

霍山的所有习俗

  清嘉庆《六安州志》记,霍山“民醇俗朴、安于稼穑、无积贮、而恒贫”。“虽仕宦之家不忘耕作,中等以下自食其力,薄田数亩,往往子孙世守之,佃田而耕者,十仅二、三”。读书人“勤于向学,拙于进取,虽极贫困不肯轻去乡里,故游宦者少”。“百货贸迁,皆远人往来兴贩”。信鬼神、忌凶煞、图吉利的人较多,也有少数暗娼和盗匪。道会门多为外地传来。集镇大多有赌场。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重礼仪、图热闹,封建迷信色彩较浓。人民性格憨直,待人忠厚,睦邻相处,思乡恋家,难离故土。邻里相助,热情好客之风,农村尤盛。

  解放后,人民政府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新风盛起,旧俗渐淡。80年代初起,国家改革旧经济体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市场活跃,经济繁荣,群众收入增加,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加强,但讲排场、攀比之风日盛,盗窃、赌博等违法行为又沉渣泛起。

  一衣食往行

  (一)饮食 饭菜 解放前,穷人饮食粗劣,每天两稀一干,多糙米搭蔬菜或野菜。菜蔬以蔬菜和腌菜、干莱为主,逢年过节才吃点豆腐、猪肉。富家主食一般是春两次的熟米,菜蔬以鸡、鱼、肉、蛋为主,辅以新鲜蔬菜。请客办洒席,城镇用圆桌,每桌10人,先上4个冷盘,后依次上炒菜、烧菜、圆子等。农村多方桌,每桌8人,7荤3素,头碗粉丝,二碗鸡,三碗虾米汤,四碗圆子。喜宴都有专人司礼,在第四道菜(圆子)上桌后,由主持人致词谢宾客。妇女生孩子喝糯米甜酒和红糖水,吃白果鸡蛋。农村栽秧、割稻用大鱼大肉招待请的工夫(劳力)俗称吃“栽秧酒,割稻饭”。六月初六长工节,一般也加荤菜,以示全年过半。喝酒 解放前,农民多喝自制的米酒或红芋酒(俗称“小作酒”),城里人多喝烧酒。近年,随着生活改善,城乡多喝瓶装白酒。喝茶 本县盛产茶叶,民间有喝茶习惯。解放前,山区多喝用干茶叶研成的细末(叫茶叶面)。也有把桂花晒干放进茶末内的,用时把茶末放进茶壶(有锡、瓦两种)内,开水冲泡后,把茶壶放进木制茶壶桶,用稻草,棉絮焐着保温;城里较富裕的人喝瓜片,也有少数富人家用暖水瓶的。解放后,喝兰花茶、黄大茶、绿茶等,城乡普遍以暖水瓶代替了茶壶桶。

  (二)服饰 衣服 解放前一般人穿土布(俗称老布,又叫家机布),家民种有棉花的,多自纺纱,请机匠来家织成土布,染上青、蓝、灰、黑等颜色做衣服。冬天穿有罩衣(叫袄蒙子、裤蒙子)的短袄(俗称绑身袄,有大襟,对襟两种)、大腰棉裤(也有穿夹裤或单裤的),其它季节穿对襟(妇女为大襟)短褂,大腰长裤(不穿短裤)或夹袄夹裤,因穿用时间长,多有补丁。男女多备有一套较好的衣服,在节日、喜庆日或走亲戚时穿(也有向邻居借的)。商人、士绅,男人多穿长大褂(也有穿中山装的),冬天穿长袍或皮袍(有的外罩马褂)或短袄,穿西装的极少;妇女或穿旗袍,或穿大襟袄。学生多穿学生装或中山装(女生夏天也有穿裙子的)。多手工缝纫,机制极少。因社会地位或经济状况不同,衣料质地有好有差。解放后到80年代前,服装式样和衣料质地没有多大变化,男装有中山装、军干服、便装,女装有列宁装(分双排扣、单排扣)、翻领装;颜色多灰、蓝、黑、黄;布料,70年代前多棉布,70年代多的确良、的卡等化纤类布。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民服装样式繁多,色泽更丰富,衣料质地也更为精美。鞋袜解放前,一般多穿布鞋(冬天也有穿棉鞋的),妇女和婴儿也有穿绣花鞋的。雨、雪天,城里人多穿用桐油油过,底上钉钉的布鞋(俗称油鞋)。农民和穷人多穿草鞋,雨雪天则穿木屐。抗战胜利后,力士鞋(胶底、布帮),元宝胶鞋和皮鞋也有少数人穿。袜子以自缝的布袜和上底的棉纱袜为主,小脚妇女用裹脚布裹脚后再穿袜子。解放后,鞋袜的样式、种类、质地都有很大变化,但布鞋多数人仍爱穿。帽子解放前,劳动人民夏天多戴草帽,冬天戴毡帽、猴帽(俗称马虎帽),知识阶层或士绅多戴礼帽,商人也有戴瓜皮帽的。妇女在寒冷季节外出时用黑丝巾(俗称丝包头)包头。解放后,男人多戴解放帽,以蓝、灰色平布为主,近年来以毛呢为主。式样日新月异,质地更加精美。手饰解放前,富人和商人男女多戴金戒指(俗称金铛子或金箍子),女人有戴金耳环(俗称金耳丝)的。没有手表,只有少数富人有怀表(俗称挂表)。农村姑娘多戴项圈、手镯(银制),围裙也有用银练做带子的。解放后,没有人戴手饰。近年来,年青妇女戴项链、耳环、戒指的增多,质地多种多样。人们普遍戴手表。发式解放前,男人多剃光头(学生推平头)。女人出嫁前梳独辫,结婚后梳髻(俗称巴巴头),髻上插有簪、针(多银制),中老年妇女或梳髻,或用二道夹子把头发夹起来。解放后,男人多蓄发(俗称西装头)或推小平头,剃光头的极少。妇女80年代前,青年妇女或剪短发(称运动头),或编双辫,中老年妇女发式变化不大。80年代,烫发的人越来越多。

  (三)器具 洗涤用品 解放前,洗脸多用木盆或瓦盆,极少用搪瓷盆,现在都用搪瓷面盆,洗澡用木盆。解放前城乡洗衣服多用皂角,现在都用肥皂、洗衣粉,城镇用洗衣机的也日渐增多。锅灶农村大都是平灶,烧锅时,满屋烟熏。城里锅灶多砌烟囱(近来农村锅灶砌烟囱的渐多),有高灶和牛尾巴灶两种。80年代中期,农村多改建省柴灶。干部、职工家中用煤气灶,电饭锅,煤饼炉的较普遍。摆设堂屋有条几、方桌、椅、凳。条几过去放香炉、烛台、铁罄,俗称“香火柜”,现在多放茶具、座钟和电视机、电风扇。山区不少人家的条几是大木柜,存放粮食。城乡堂屋放沙发、茶几的多。卧室(俗称房屋)的家具,解放前多是女方陪嫁的亮顶大柜、连箱柜,抽屉桌等,床靠墙放,和屋梁同方向(俗称“顺梁床”)。现在,农村卧室摆放大衣柜、高低柜、五斗橱、缝纫机的日多。城镇一般是高低床放在中间,两边放彩色电视机,落地电风扇、收录机、写字台、装饰橱,鞋、被橱、书橱、梳妆台、小圆桌、三人沙发,床上放席梦丝床垫的渐多。家具过去都是镜框式,凹凸式,现在组合式渐多。门窗多装纱门、纱窗,挂蚊帐的渐少。雨具解放前,农家大多有蓑衣(用茅草编织),斗笠(用竹篾编成,糊纸刷桐油),富足人家才有太湖伞(用竹子做伞骨,糊纸刷桐油,有红、黑两种),70年代,普遍用布伞(黑布,油布两种),80年代,多用折叠伞,自动伞,花色繁多。农村雨天干活多披塑料布。蓑衣、斗笠已少见。

  (四)住房 解放前,为防盗匪,农村多群居,同姓的(也有异姓的)几户、十几户住在一起,形成自然村庄(俗称老屋、花屋)。山区多瓦房,平畈多草房。瓦房房架以大小梁和穿枋排山架为多。穷人多住埋杈茅屋,篱笆墙(俗称千根柱子落脚),或住在大庄子的包厢偏宅。富人住房多达数十间,一般分槽口、中进、过厅、后进和左右包厢。窗户多木制,很小,冬天糊纸。大门很厚(也有包铁皮的),漆黑色,门上钉有铁环、铜钉之类作装饰(官宦之家的门头安簪挂匾),每进之间有天井,或砌花台、鱼池。前进中厅靠后装木屏风(逢重大家事才打开,平时从边门进出)。后进是堂屋,左右房间一般是家主和子媳卧室。堂屋正面墙上贴着用整张红纸写的“天地君亲师位”(俗称“天地”,民国后期改成“天地国亲师位”),上款“东厨司命”,下款“本门宗祖”,解放后改贴毛泽东肖像,80年代起挂山水画,两边挂对联。栋梁格扇和屏风家具大都雕刻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或人物、花草图案。一般人家仅前进三间,后进三间,两进之间有左右耳屋,中间为天井(倒垃圾处)。解放后变化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建房如雨后春笋,山外和公路沿线多砖木结构,山里多土墙大瓦,一般是三间一拖(有的盖披厦),坐北朝南,中间堂屋,左右卧室,小拖是厨房(山里还有明三暗六的高大房屋)。门窗高大,窗棂用钢筋做成,窗门安玻璃。上有天花,下做水泥地坪。农村屋旁多盖男女厕所,改变妇女在室内大小便的习惯。大部份人家建有猪圈、鸡棚、牛栏等(高住房稍远),环境卫生改观。茅屋逐渐减少。

  (五)行路 境内山高岭大,解放前,交通不便,行人多步行,官绅、富人、老人上路坐轿子或坐抬子。运货全靠肩挑,水路用船筏运输。因交通不便,深山区老人有一生未进过县城的,即使离家10里、20里的小镇也极少去。水路以淠河为主,溯河而上可达舞旗河、管驾渡、磨子潭,下游经六安到正阳关入淮河。解放后,公路里程逐年增加,乡乡通了公路,山外大部分村庄之间修了机耕路。外出大都乘车。8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增多,骑自行车的渐多(少数骑轻骑、摩托),农民下地,中学生上学都有骑车的。行人短途乘代客三轮车,走长路步行的,挑担的,涉水过河的已少见。解放前外出,男女同行女人在前,老少同行老人在前,不同地位的人同行尊者在前。行人在窄路小桥相遇,空手人让挑担人,年青人让老年人,大人让小孩,健康人让病人。近年来上述礼让已不多见。

  (六)待客 客来起身相迎,客走送到大门外(过去拱手,现在握手),客人从正门进入,主人初见说“稀客”。客人在堂屋落坐,即敬烟茶(农村多炒花生、南瓜子敬客)。吃饭时,主人不说请,客人不动筷子。第一杯洒,第一碗饭先敬客人,客人未吃完,主人不能放碗(主人有敬洒敬菜习惯)。饭后,长者、尊者先洗脸(叫擦手)。客人临走时对主人说“多谢”,主人送客时说“慢慢走”。交谈时,不能直呼彼此父名。对长者,尊者不称名道姓,否则被视为“不懂事”、“失家教”。

  二岁时节令

  (一)传统节日 春节(解放前称过年)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叫“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或门神),洗涤器皿,抹桌扫地。欠债人家贴上新对联,就无人上门要债了。当晚叫“年三十晚上”,晚上(也有中午),备猪头三牲(猪头、整鸡、整鱼),男人不分老幼都穿戴新衣帽(或干净衣帽)拜天地、祭祖宗(俗称还年)后,才吃年饭。菜要10碗(没有汤菜以示吉利),鱼和圆子必不可缺,意为全家团园,连年有余。桌上要多备碗筷,以示来年添丁进口。如打破碗碟为不吉利。晚上,全家围坐在火盆边(农村烧火塘)不睡觉,叫“守岁”。这时长辈给孩子们钱压岁,家主向全家老小历数全年收支,并安排明年生产和生活。五更时放爆竹接灶,黎明开门出方,家主向财神方向弯腰作揖。初一、初二、初三叫“三天年”,三天不下生,年三十煮的饭要够三天吃,挑水要够三天用。三天中不出地灰垃圾,以示保住财气。初一早饭必吃挂面,饭后去至亲、长辈家拜年(跪拜)。亲友邻居见面互道“恭喜发财”。对上门拜年的,要招待糖、果或留吃饭。解放后改称春节,群众仍重视过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喜庆丰年之风更浓,除夕之夜城乡烟花、爆竹声不断,家家灯火通明。城乡兴请春洒,宴请亲朋邻里欢聚一起。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带人敲锣打鼓,向烈、军属拜年。元霄节正月十五日是元霄节,夜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和“三十晚上火,十五晚上灯”的说法。城乡玩灯唱戏,十分热闹,三餐菜肴丰盛,圆宵必不可少(圆宵分实心,包馅和汤圆宵,炒圆宵)。清明节家家门头插柳枝,清明前后十天,家家祭扫坟墓(俗称挂坟,但挂新坟不过社日)。解放前,全象老小带纸钱、麦饭、鞭炮上坟。上坟时,铲两方块土放坟顶上,插纸标(叫坟标),放鞭炮,解放后曾当迷信禁止,“文化大革命”后逐渐恢复旧俗。机关、团体、学校在清明节整队祭扫烈士墓。城镇男女青年喜在清明前后结伴春游。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象家门头插艾,吃粽子,喝雄黄洒。农村买扇帽等物去接已出嫁的女儿回来过节。孩子们在节日穿新衣、新鞋、新袜。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中秋夜,全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青年妇女多回娘家过节。解放前有“摸秋”的,风俗,年青人,或没生孩子妇女,在中秋之夜到别人菜园里摘瓜菜(叫摸秋),传说摸

  到红大椒不害眼睛,摸到冬瓜生儿子,摸到南瓜生丫头,解放后逐渐消失。笋公鸡炒板栗是中秋节的应时佳肴。此外还有“冬至”吃南瓜煮糯米饭,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也有二十四)过小年,送灶老爷上天报平安的习俗。

  (二)法定节日 解放后,根据国家法定节日的不同内容,机关、学校、部队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或先进人物表彰会等活动,文化、体育部门常举办文艺晚会和体育比赛。政府在特定节日里,分别向离、退休人员、先进人物和儿童送慰问品。农村一般没有活动。

  三婚丧 喜庆

  (一)嫁娶 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必先订婚(叫“开亲”),一般在孩提时就有媒人“提亲”,双方父母认可后依次履行:“合八字”,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出生年、月、日、时,按五行八卦推算,互不相克者方可婚配;“下书子”,把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写在红纸上互换(又叫“逑书”、“元书”或“龙风书”);“送日字”,男方把择定的佳期吉日写在红纸上,由媒人带上礼物送到女家,女家即着手备置嫁妆、做嫁鞋;结婚(叫成亲),喜期前一天下午,“红叶”(媒人)到男方家,男方设席款待,亲邻作陪。正期当天上午,男方派“喜主”(族中有声望的人)拎着投门帖,陪同两位“红叶”,带着礼挑(有边猪(半个猪)、坛洒、红糖、喜粑粑4种礼品)和葱两根、艾一束、锡一团(意为爱媳)到女家。女家收下礼物后,回赠蒜头、棉絮(意为说话算数及爱婿)。女家设两席午宴招待两位“红叶”。饭后,放鞭炮催妆、嫁娘为新娘“开脸”、“换衣”(换上男方送的新衣),戴风冠、盖头、穿大红色“汤罗衣”、“踩堂鞋”(大红花鞋)、挂照妖镜,由兄、弟或叔背到堂屋,在鼓乐声中,大开中门,新娘啼哭上轿。女方陪的嫁妆一般有红漆箱、柜、桌、凳、盆、桶和蚊帐、棉被等(富有人家除嫁妆外,还有陪田、地、耕牛和棺材的)。无论冬夏,新娘出嫁均带木头箍的“火桶”或篾编的“烘篮子”,示今后日子过得火红、温暖。女家有近亲4人提红灯送亲,在途中遇到男方迎亲的(4人)即回。花轿傍晚抬到男方家门口,男方关门育性子(使新娘子到夫家后要温驯些)后,才抬进门,在中堂落轿。新郎穿长衫、戴礼帽、挎红带,向轿门作个揖。新娘由搀亲人搀扶下轿,缓缓走在大红毡条上,毡条由一男孩和一女孩一块块向前传(称“传代”),传代时要唱喜曲。来宾分批吃饭(喝喜洒)。入夜,新郎新娘拜堂(男左女右),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至亲和来客后,进洞房喝圆房酒。亲友唱喜曲,撒喜果子(向闹新房的人撒生花生和毛栗子,意为早“生贵子)送新人进洞房,闹房。喜期三天无大小。

  有钱人有一夫多妻的,依次是“大房”、“二房”……。穷人因儿女过多或遇天灾人祸,把幼女送给别人做“童养媳”、“等郎媳”(也称“压子”)。童养媳常受婆家虐待,处境悲惨。男人死了妻子,可以续娶;但女人死了丈夫,却要守节,改嫁会受人耻笑。民国时,族下允许,寡妇可以招夫养子。族下为节女竖贞节牌坊,因而叫牌坊冲、牌坊畈的地方很多。此外,表兄弟姐妹开亲较多,俗称“回头亲”,实为近亲结婚。

  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市新婚姻法,男女婚姻自由,男女结婚前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结婚时,城里散喜糖,农村为亲邻好友放场电影。80年代,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渐多,交通便利处,接亲多用汽车,车头贴大红喜字;农村娘家多陪嫁妆,男家一般要另盖3间新房,城市多由男方装饰新房、置办全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开贺受礼,贺礼日厚。喜宴十几桌到几十桌不等,座次事先排定,用红纸写好名单放在餐桌上,宾客对号入坐。贺礼有专人记人情帐,以便日后还情,还情一般略多于来情数额。托人带送情的,主家请受托人带给回敬的喜烟喜糖。新婚第三天新娘回娘家,叫回门(现多为第二天回门),新郎同行,路近的当天返回。60年代以来兴旅行结婚,新婚夫妇去北京、上海、苏杭等地旅游度蜜月。因婚事大操大办,花费过多,有的负债累累。招亲(因女方缺少男劳力或不愿让独生女出嫁,招男方到女家落户)实行计划生育后,男嫁女娶的渐多。寡妇招夫俗称“招人”,多因寡妇眷恋子女和财产,招男方来落户。解放前还存因两家抢新寡而发生械斗的,解放后己绝迹。父母干涉儿女婚姻造成家庭不幸,甚至闹出人命的,解放后仍时有发生。

  (二)丧葬 解放前,长者临终,子女应赶到床前见面,俗称“送老”。死者断气时,要烧褡裢,也有烧纸扎轿、马的,并用湿毛巾把死者前胸后背各擦3把,穿“老衣”(用布条代扣子的衣服)、戴老帽、穿老鞋(鞋底用斧剁三下),腰系白棉线(一岁1根),停尸木板上,尸僵后入棺,棺下放磨子,磨子上放1盏桐油灯,棺前遮布幔(农村也有用长方形蔑编的叫晒枪的代布幔),布幔前放灵牌和在1碗饭上用筷子穿上3个熟鸡蛋(叫倒头蛋)。终日有人守灵。第三天出殡,出殡前开棺让亲人瞻仰遗容,以示永诀,随即掩殓(用钉封棺)。由8人抬棺,孝子(多为长子)手捧灵牌在前引路,亲邻好友结队在棺后送殡。灵柩在鼓乐、爆竹声中浮厝山野,有钱人家用砖瓦砌成柩屋(称丘几),一般人家用稻草包柩。当天下午“圆火”、亲人去柩屋前烧纸钱,并供酒饭祭奠,晚上送烟把(用稻草分节编成、节数与死者岁数相等)到柩屋前烧,也有连送3——7晚的。第7天称头七,一共7七,这期间死者生前房内陈设原封不动。绅宦人家死了老人,用表报并在大门外贴门状,通知亲友。同时请道上来家念经(叫观灯),超度亡灵(3——5晚不等)。请县长或有声望的人来家“点主”,孝子白衣白帽“谢孝”。一般平民家死人。通知亲友后,即殓棺成服孝子戴5尺长白布,孙、侄3尺,其余1尺,鞋按亲疏蒙上大小不等的白布戴孝。家里死长辈,当年过年大门贴紫色对联,以示守孝。死后周年(或三、五年后)择地安葬入土。富人家为谋求风水宝地,常同他人争墓地,户族之间也常为坟地闹纠纷,多以大族胜而罢。葬坟时间多在数九寒冬,先请“地先”(风水先生)看向择地,算出“破土”、“下寺”(灵枢入土)时辰,然后移棺入穴,由“地先”用罗盘拨经定位,死者的下辈衣兜黄土,依次下去踩棺,把土撒下,再攀绳而上,后用土堆成坟。官绅富家在坟前砌数层拜台并立碑,穷苦人死了埋荒郊(俗称“乱葬岗”)。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