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东西方家具的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区别

书籍推荐:

1、《哲学的故事》 威尔·杜兰特。

2、《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托马斯・内格尔。

3、《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

4、《大问题》 罗伯特·所罗门。

5、《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

西方哲学真正的本体论,是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之后,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柏拉图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进行了二元分割,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理念和实体的统一。

而中国哲学中,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在子学时代(春秋、先秦)并无定论,但依然有着唯心主义的影子。

中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相近,只是在细节和方向上有所分别。所谓中国哲学,即中国的某种学问或其某些部分,可以满足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定义的;而中国哲学家,即产生、研究和著述中国哲学的思想家。

扩展资料: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哲学

中西方文化中对动物的说法的差异

  中英文化动物之别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 (dog)、猫头鹰 (owl)、熊 (bear)。

  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蝙蝠(bat)孔雀 (peacock)、等等。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 ”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动物,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图腾”(totem) 动物,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所以“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中国人养狗是为了看门防盗,狗素有“看门狗”之说,西方人养狗是为了陪伴自己,人们把狗视为宠物,视为忠实的朋友,所以在中西方人的眼里,对狗的感情就截然不同。中国人一般厌恶狗的习性,鄙视狗,常用狗来形容坏人坏事,诸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 西方人看中狗的跟随与忠诚,喜爱它,赞美它,把它喻作人,亲切地称之为he,英语中关于狗的习语远远超过汉语中的狗的习语,诸如:a lucky dog (幸运儿)、a clever dog (聪明小孩,伶俐的小伙子)、gay (jolly) dog (快活的人)、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his /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等。

  cat也是西方人“宠物文化”中的重要成员;人们多用cat;来形容女人,称之为she;模特儿走的舞台步就叫 catwalk (猫步),old cat 指脾气坏的老太婆,barber’s cat 指“面有病容饥色的人”,儿童们常用copy cat 来指“看样学样的人,抄袭别人的人”,形容某人病得很厉害用 as sick as a cat;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旨“像热锅上的蚂蚁”;英语中还有一句谚语是:When the cat’s away,the mouse will play,意思是“当有权力、能力或影响力的人不在时,其他人就会无法无天、调皮捣蛋了”。汉语中则没有相似的联想,倒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说。汉语中对猫没有太多的联想,我们常说某个小孩吃猫食,是说这个小孩的饭量小,还说积习难改的人“猫改不了吃腥”。下面这则短文是一个“爱猫胜于爱狗”的西方人写的,题目是:Cats make much better pets than dogs,不妨一读:

  Cats are small so they don’t need a lot of space.They can do as well in a city apartment as in a house with a yard.They keep themselves clean.They are not as messy as dogs are.Most of the time they are quiet.Cats seem to be smarter than dogs. They are certainly more independent.Yet cats can be every bit as affectionate as dogs.Dogs often seem to love everybody, but cats are more choosy. When a cat loves you,you real feel as though you are somebody special.

  除把狗、猫视为宠物以外,也有许多西方人把 bird 视为宠物,西方人关于bird的联想非常丰富,他们喜欢以 bird 喻人,在英国俚语中,bird 还指少女、美女、少妇、女朋友,an odd bird 是一个古怪的人,birdbrain 指愚蠢、轻佻的人,a little bird 指消息灵通的人,暗中提供消息的人,birds of a feather 指志趣相投的人;西方人还以bird 喻“事”,a bird in the bush 指“未到乎的东西;未成定局灼事情”,a bird in hand 则正相反,在俚语中,get the bird 指“被嘘,被喝倒彩,被解雇”。汉语中对鸟的联想也没有这么丰富,我们常说某人像鸟儿一样会唱歌,说小孩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快活。

  另外,西方人还有把 pig、snake、horse、ox 等等当成宠物养的,在他们眼里,宠物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只有自己的最好,宠物自然也是自己的最好。他们无条件地爱它们,但有时却忽视了某些比宠物更重要的东西,譬如亲情、友情,试想如果把对宠物的爱转移一部分到人身上,结果将会如何呢?——这世界将会充满爱。

  中国人的十二生肖十分有趣。生肖指的是:the year of the animal in which one was born。为什么会有十二个动物呢?According to legend,传说很久以前Buddha (佛)在过年的时候召集天下所有动物来开会共商大事,but only twelve animals showed up,只有十二个动物赶来参加。于是,Buddha就按动物到来的先后顺序为每一年命了名。最先到的是rat,最后到的是pig。In the order of their arrival, from the rat to the pig, Buddha conferred (赐予,授予) on each a year of its own. 这样就开始了十二个动物为一轮的属相纪年法。The twelve-year cycle of the Chinese zodiac (黄道十二宫图) began. 古代中国的星相学认为人的属相,the animal sign under

  which a person was born,是同一个人的根本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According to Chinese astrology (占星术), the animal sign associated with the year of a person’s birth determines one’s fundamental character and foretells one’s destiny (命运). 在这里,我们来谈谈horse。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熟悉。西方人对马表现了同样浓厚的兴趣。希腊人凭借着腹中掏空的木马,a hollow wooden horse, 把将士藏在其中,巧妙地攻下了特洛伊城(the city of Troy)。特洛伊木马,a Trojan horse,从此家喻户晓。现在人们用它来指“一项活动(an activity)或一项政策(a policy)看似没有危害,但实质上是会坏大事的”,to seem harmless but is likely to damage or destroy something important。古罗马帝王查尔斯五世说:“他同God讲西班牙语,同women讲意大利语,同men讲法语,同他的horse讲德语。”对英国人来说赛马,horse race,从前是国王们特有的运动,the sport of kings,而今它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运动之王”,the king of sports。

  马的食粮很大。A horse has a large appetite (胃口),英语中说一个人能吃得很,会说:A person eats like a horse. 这一表达法可能来自于一个古老的谚语:A hungry horse makes a clean manger (食槽).(一匹饿马能把马槽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一个人饿极了会说:I could eat a horse.(我都能吃下一匹马。)He is extremely hungry. 马很强壮。英文中有as strong as a horse一说。To work like a horse指的就是像牛马一样辛苦地干活。

  To 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 这短语表达的是对别人送来礼物的质量不信任、百般挑剔,to be critical of a gift。据说马长到一定年龄,人们只要掰开马嘴看看嘴里的牙就能确定马的年龄。The expression refers to the bad manners displayed by one who receives a gift if he examines it for defects (缺陷). 那么收到礼物的人如果不顾场合,迫不及待想看看礼物有没有毛病,这个坏习惯令人想起“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说法。It was considered insulting to closely examine and inspect a horse that was a gift — as if you did not trust the donor to give quality. 既然马的下齿不折不扣地显示一匹马的实际年龄,因此to get something 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指的就是to get something (news, information, etc.) from a reliable source, 得到的消息、信息可靠,可信。

  Horse around是说没有目的地乱玩、胡闹,to behave in a silly and noisy way, 用来指公众场合无视规矩的举动。相近的另一说法是horseplay, 指的是你推我搡的嬉闹。“Cut the horseplay. Be quiet. This is a library.”(“别胡闹了。安静。这是图书馆。”)马常常会发出大声的类似人笑的声音,the loud, laughter-like noise。Horse-laugh从十八世纪开始,就用来指人毫无顾忌的放声大笑、哄笑,a loud, coarse, vulgar (不雅的) laugh。

  在选举或是比赛中支持错了人,英语说to back the wrong horse, 意思是to make an error in judgment, to support the wrong person。To ride the high horse, 骑着高头大马,表现的是一个人摆架子,神气活现、自命不凡,to act pretentiously (自命不凡地)。

  “马到成功”是马年的祝福语,它的意思是能迅速成功、能轻易成事,to win instant success, to accomplish quickly and easily。祝大家马到成功!

中西方住宅室内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区别在哪里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

  有更新的认识,进而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了室内设计业的蓬勃发展.不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在其各自的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从传统的中式风到现代派,从古罗马风、哥特风到国际派、风格派,中西方都在其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下完成室内设计风格上的华丽转身.介于我一直对室内设计很感兴趣,也一直在关注类似交换空间等家装节目,所以在这次的研究课题中,我着重对中西方室内设计风格在传统和现代两方面进行了对比,旨在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二者的共同点及不同点,为以后设计风格的选取起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 传统风格 现代风格 对比 一、概述

  现代室内设计根据建筑的功能、投资的差异与使用对象的不同,已明显的显示出多层

  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多层次、多风格”主要体现在室内设计风格的运用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氛围。

  从室内风格的发展来看,主要分为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当然中西方各有差异。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我国传统明、清家具造型,或西方传统风格中罗马风等,都是遵循了这一特点。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尊重材料的性能,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

  每一室内设计风格都有自己的特征,总的来说,住宅的室内设计从古至今,由原始的简单到古代的繁琐,再发展到现代的简洁,再到目前的丰富多彩,总是在循环往复、螺旋变化着。

  二、传统风格的对比

  ------中式风格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现在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例如,厅里摆一套明清式的红木家具,墙上挂一幅中国山水画等.中式风格的客厅具有内蕴的风格,为了舒服,中式的环境中也常常用到沙发,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中式风格这种表现

  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中揉着古典。这样就以一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的节奏,显出大家风范,其墙壁上的字画无论数量还是内容都不在多,而在于它所营造的意境。

  中国的传统风格现多以明清建筑样式为代表,大型的建筑,室内有木柱,空间分隔以雕花格扇漆画屏风、落地罩等实施,其门窗花式较多,随主人的地位和富有程度而变化。地面铺有方砖或木地板,天花、梁枋用彩画装饰。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及手工艺品、精美的瓷器等。

  ------西式风格

  古典欧式

  古典欧式设计风格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动感、多变的视觉效果,也吸取了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律动的细节处理元素,受到了社会上层人士的青睐。特别是古典风格中,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中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也成为这些成功人士享受快乐理念生活的一种写照。欧式风格以华贵气派、典雅厚重的气质为代表,强调清新自然,纯美主义的生活的环境,风格包括北欧、西欧、北美等不同风格.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是对罗马风格的继续直升的线形,体量急速升腾的动势,奇突的空间推移是其基本风格。窗饰喜用彩色玻璃镶嵌,色彩以蓝、深红、紫色为主,达到12色综合应用,斑斓富丽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饰是非常闻名的,家装中在吊顶时可局部采用,有着梦幻般的装饰意境。

  三、现代风格的对比

  ------中式风格

  现代的中式室内风格,将现代抽象艺术的创作思想及其成果引入室内装饰设计中现代风格,力求创造出适应工时代精神,独具新意的简化装饰。设计简朴通俗清新,更接近人们生活。其装饰由

  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体现在墙面栏杆窗户和家具等装饰线条,有的柔美有的灵动富有节奏感,整个立体形式的形成还归功于大量使用铁制构件以及玻璃瓷砖等新工艺,将室内装饰艺术引入新意。

  ------西式风格

  风格派

  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荷兰,以画家P?蒙德

  里安等为代表的艺术流派,强调“纯造型的表现”。风格派认为“把生活环境抽象化,这对人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真实”。他们对室内装饰和家具

  经常采用几何形体以及红、黄、青三原色,间或以黑、灰、白等色彩相配置。风格派的室内,在色彩及造型方面都具有极为鲜明的特征与个性。建筑与室内常以几何方块为基础,并以屋顶、墙面的凹凸和强烈的色彩对块体进行强调。如上图:以红蓝黄背景墙为主色,吸引人眼球, 同时强烈表现出风格派的特点。

  构成派

  构成风格运用立体平面色彩大构成原理,将简洁的几何形体,点线面直曲折弯等数字造型模式,经过多种组合运用到设计之中,再赋予纯净的色彩原色,体现种强烈的理性和象征,带有明显的主观精神构成风格普遍受到年轻代的欢迎,迎合了E时代人们追求强烈个性的心理。在配色方面趋向慎重处理,用色简单明快,讲究比例与均衡,除了采用白、灰、黑等色以外,还有局部使用黄、深蓝、绿、

  红、

  肤色等,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国际派

  国际风格派调形式服务于功敞、内外通透,设限制,被称为流室内的墙面、地陈设乃至灯具、造型,光洁的质要特征。色彩以着混凝土的灰色外观。

  反对虚伪的装饰,强能,追求室内空间开计自由,不受承重墙动的空间。如左图:面、天花板、家具、器皿等,均以简洁的地,精细的工艺为主白、灰、黑为主,反映表面和钢铁的深蓝色

  四、小结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设计风格,西方较于中方更具多元化,中式的装饰风格也略显保守。但中式较西式的优势在于其文化在设计中的渗透,更具一份深沉的底蕴。

  不过不同的设计风格相结合,所呈现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只有掌握了它们彼此之间的应用原则才能使室内空间更加的舒适、富于美感。而且面对现代社会人们需求的变化,风格也在不断的演进。

板式家具与框架式家具有什么区别

1、柜体材质不同: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区别。板式家具的柜体,其结构是左右侧板(一般采用的

是16mm厚度的密度板或刨花板,是用原木切割、粉碎、经高温、高压复合而成,密度板颗粒比刨花板颗粒小)加前后上下四根拉条(宽16mm,厚80mm)固定成型。框架结构式家具,比如喜慕乐品牌家具,其柜体(框架)结构全部采用铝型材,壁厚达1.6-8mm!

2、承重力不同:板式家具的柜体结构是:左右侧板加前后上下四根拉条组成。虽有四根拉条,但它们只起到固定的作用,重力经过力的分解后,还是要靠刨花板来承受。也就是说,板式家具的承重力主要取决于左右两块刨花板。而框架结构式家具,因为采用的是高强度的铝型材,其柜体的承重力就远非刨花板可比了。

3、防潮、耐腐蚀性不同:板式家具所采用的密度板或刨花板根本没有任何防潮、防腐蚀功能,虽然现在有些板式家具部分产品采用了防潮板,防潮板里添加了一些防潮材料,但其防潮性能始终有限。而框架结构式家具采用铝铝型材,具有防水、阻燃的功能,尤其是在抗腐蚀性上,铝型材具有超强优势。所以,板式家具跟框架结构式家具在防潮、抗腐蚀性方面根本没可比性。

4、风格适应性不同:板式家具走欧式路线多,走中式路线少。而家庭成员审美情趣不一,选定风格再难反悔。而框架结构式家具则不然,其简约时尚的设计,材质质感的对比,细腻色彩的搭配,适合所有的建筑风格。用之中则中;用之西则西;用之于简则显其质朴;用之于繁,则显其典雅。

5、功能实用性不同:为了美观,板式家具一般是做成封闭式的,如果你想改为开放式的,家具搬进家后,你只能面对木已成舟,不可修改的现实。框架结构式家具则不然,它既可以做成开放式的,也可以做成封闭式的;既可以把开放式的家具加门板,改成封闭式的,也可以把封闭式的门板卸掉,变成开放式的,灵活自如。

6、可调节性不同:夏天来了,冬衣改挂短裙怎么办?小孩一年一年地长大长高,书柜和电脑桌、衣柜怎么办?是不是都要调节?夏天的衣服薄了短了,衣柜空间就需要横向调小、上下调短。板式家具虽然也具有可调节功能,但那只局限于上下挪动调整而已,左右因为拉条固定作用,是不能伸缩调节的,所以,很难让想充分科学地利用空间的人士满意;框架结构式家具则不然,上下纵横,拉伸收缩,随你左右。你想怎么调节都可以,就象玩积木魔方,充满改变的乐趣。在改变空间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的心情,郁闷和烦恼一扫而空。

7、环保程度效果不同:

a.板式家具一般采用刨花板,就是号称实木家具的也不过是门板部分或全部使用了实木,柜体还是用刨花板或密度板的。即使全部板材都符合E1,其甲醛释放总量也比框架结构式家具大得多。

b.板式家具如果废弃了,就只能当垃圾处理;而框架结构式家具还可以回收利用,显然更环保。

8、耐候性不同:框架结构式家具有卓越的耐候性,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东方还是西方,柜体(框架)永不发霉、变形;板式家具恰恰相反,气候对板式家具来说是最大的挑战,比如海南岛这种热带季风气候潮对板式家具来说就是致命的。

9、使用寿命不同:板式家具使用寿命一般在10至15年左右,框架结构式家具的寿命可以说是伴随终身,即使使用过程中某些部件损坏,也可以随时换新,这是板式家具无法做到的。

10、方便程度不同:多年后,也许你退休了,找到了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这时,搬家的问题就开始困扰你了……怎么办?板式家具是不能拆的,拆了就废了。框架式结构式家具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把它们全部卸下打包,然后运到你要去的地方,再然后,你在你的新居可以完美地重新组装,不浪费一分钱。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的特点及区别

明代家具中合理的功能、简练的造型是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它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

清式家具是以皇家为主导的,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大量来华,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所以清式家具在宫廷和民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这是中国的“巴洛克时期”。运用各种精湛的技艺,使清代家具形成了独有风格。

清代家具的特点总体分为以下几点:

1、造型上浑厚、庄重

在造型特征上,骨架粗壮结实,方直造型多于明式曲贺造型,题材生动且富于变化,装饰性强,整体大方而局部装饰细腻入微。清代家具的总体尺寸趋于宽、高、大、厚,与此相应,局部尺寸与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变宽。

2、装饰上求多、求满、富贵、华丽

在装饰风格上,以富丽、豪华、稳重、威严为准则,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房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式”家具的风格;在装饰手法上注重形式,不惜功力、用料,工艺精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装饰上力求华丽,并注意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使用了金银、玉石、宝石、珊瑚、象牙及百宝镶嵌等不同质地装饰等不同地装饰材料;珐琅嵌、瓷嵌也是当时重要的装饰手法,描金,彩绘在清式家具中都占有一定地位,追求富丽堂皇的意味;在装饰花纹上,花纹图案整体较满,通常是一些代表吉祥瑞庆的花鸟纹等装饰花纹;

3、主要使用的材料有紫檀、酸枝木、花梨、楠木、乌木和榉木;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在风格特征上不同之处。明代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极为精密,构件断面小轮廓非常简练,装饰线脚做工细致,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明代家具朴实高雅、秀丽端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清式特点首先表现在用材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较明式宽大,相应的局部尺寸也随之加大。其次是装饰华丽,表现手法主要是镶嵌,雕刻及彩绘等,给人的感觉是稳重,精致,豪华,艳丽,和明式家具的朴素大方,优美,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

清式家具以优质硬木家具为代表,其中紫檀占大多数,另有少部分黄花梨、酸枝木、鸡翅木等,其它则是漆家具和杂木家具,总体上说与明式家具相比并无多大变化,但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却有所不同,在风格上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清式家具和明式家具相比,自然不如明式家具那样有很高的科学性,但仍有许多独到之处。

它不象明式家具那样以朴素,大方,优美,舒适为标准,而是以厚重,繁华,富丽堂煌为标准,因而显得厚重有余,俊秀不足,给人沉闷笨重之感也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但从另一方面说,由于清式家具以富丽,豪华,稳重,威严为准则,为达到设计目的,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巧妙地装饰在家具上,效果也很成功。

上面我们通过家具的风格特征来进行对应的对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家具的品种以及其用途分类来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明清家具的品种,也与年代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椅子常见有四出头式和官帽式,还有圆椅、玫瑰椅等。四出头式和官帽式椅子在明代墓葬中曾有发现。因此,在鉴定中可以判断,凡与这类出土椅凳风格类似的传世扶手椅品种,应考虑为明式制品。有些较早出椅现的家具品种,往往到了清代后就不再流行。也有一些家具品种,出现的时间较晚,早期不可能制作。如圆靠背交椅,入清以后不再流行,从伟世品来看,它们多用黄花梨制作,很少有红木或新黄花梨的制品。所以,传世的圆靠背交椅,基本都是明式家具。而式样庄重、体态硕大的太师椅,则是清式家具的代表,再如茶几,本身就是为适应清代家具布置方法而产生的品种,传世的大量实物中,多为红木,新黄花梨制品此外,如折叠椅,折叠香几等,都是清代雍正以后出现的新品种。

清式家具与明式家具一起,以其不同时代、不同特点,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的优秀代表。依其造型和用途分为六类:

第一类,床、宝座。主要有架子床、罗汉床和宝座,比较明式的多,其风格与明式大不一样。

第二类,椅、凳、墩。种类与明代大体相似,造型及装饰风格却不相同。

第三类,桌、案、几等承具。是清代制作倾向。

第四类,屏风。清代屏风种类齐全,主要有插屏、挂屏、围屏、座屏等,从而更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风采。

第五类,柜、格、箱、架。风格与明式大不相同.明式以光素为主,清式有华丽的花纹,或雕刻、或镶嵌、或金漆彩绘,很少有光素的。

第六类,天然家具。又称树根家具,在明代才真正受到赏识,并竞相仿效,清代更是风行一时。此家具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此家具与一般家具相比,有回归自然、品味高雅效果。

总的来说,明清两式家具都各具其风韵。明式家具追求简练美、功能合理化,而清式家具则追求品种丰富、式样多变、奇巧。其家具风格特征都是当时社会的结晶体,它们以其不同时代,不同特点,代表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艺术和文化传统。

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区别与特点

  以绘画为例,试论欧洲艺术与东方艺术的主要区别

  东方艺术和以欧洲绘画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相比较的话,可以明显地看到文化的差异和区别。

  一、欧洲绘画

  欧洲曾以光辉灿烂的古代绘画闻名于世,而从19世纪以来,又以色彩缤纷的现代派绘画惊骇环球。特别是西欧,从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为代表的印象派出现后,流派日益纷繁,尤其令人瞩目。法国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是大家公认的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时出现的有德国以凯尔希纳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稍晚一点,毕加索为代表的主体主义、意大利卡拉·博乔尼等为代表的未来主义,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在瑞士首先出现的达达主义以及阿尔普、克利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艺术运动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形成了万态纷呈的局面。这些流派虽出现于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仍然绵绵不绝。首先,这些流派的创始者或骨干画家,在当代仍然活跃,并有佳作问世。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在50年代,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十九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的派别和特点

  (1)浪漫派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代表作有《美杜莎之笩》。

  (2)现实派

  现实派追求所谓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置中常采用异常的空间组织,曲面或具有流动弧形线型的界面,浓重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备,有时还以现代绘画或雕塑来烘托超现实的室内环境气氛。

  (3)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代表作有凡高的《向日葵》。

  (4)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发展到19世纪印象派之后,在强调主观精神、表现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传统写实的束缚。到了20世纪,各种流派纷呈,从强调形式到否定形式,从具象到抽象,出现了各持己见的诸种极端见解。

  二、东方艺术的主要特点

  山水画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的眼光和心灵,你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看到的。

  三、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别

  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对比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这里绝无对中西绘画褒贬评论之意。而只有认识到中西绘画的各自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之后,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的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表现性之间的巨大差异了。

  现在看来,中西绘画比较欣赏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得到美术文化意识的培养。美术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具有物质性,而创造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审美的精神性,美术文化所包含的这些东西需要挖掘和揭示。系统的绘画艺术欣赏教育,一定会涉及美术现象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会启发学生深入领悟美术现象的内在文化底蕴,引导了解绘画与人素质和发展的关系。认识绘画作品所展现的境界、技能、观念永远是人素质的体现。其二,人文精神的陶冶。虽然绘画欣赏不同于德育课,但以德育和文化成长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绘画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古往今来,在时空长河中,得以积淀的美术作品,必然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挖掘和弘扬,达到扬善、育德、益智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欣赏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健全的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的欣赏者。其三,绘画欣赏的再创造性。欣赏,表面现象上看是一个直观掌握的过程,实际上一件美术作品之所以流传,除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品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欣赏者的主观态度。它需要想象力、体验力和感悟力,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应悟,把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复显出来。而这个过程必然渗透着欣赏者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内涵和精神理解,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意志,甚至欣赏者所处的时代特性,都会使得美术作品本身有新的开拓补充,甚至是重构,从而使艺术形象成为活的有生命的形象。

  中西美术最大最本质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实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但它的确是认识和理解中西绘画不同的关键核心。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画种繁多、作品纷呈的中西绘画,通过对照、剖析、探寻,发掘,相信我们至少可以坦然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它们的变迁和融合,而学会用更加浅显、生动、平易、自由的心态,开启爱美、审美的大门。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