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北京质尊许氏家具优点 北京质尊许氏家具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京质尊许氏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09月2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销售家具、针纺织品、厨房用品、办公用品、五金交电、建筑材料等。

法定代表人:许才兵

成立时间:2008-09-23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1501135068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太福庄村16排6号

北京至尊许氏家具 说是水柳木的 怎么样啊

材质比较好,不过很贵的

在北京,哪些博物馆最值得去?

北京目前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172家,

是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

身在北京,

不好好逛逛博物馆是不是对不起全球第二多的名号?

在北京,哪些博物馆最值得去?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宝扎堆,去北京旅游不去长城,也要去国博。最重要的展览是负一楼的“古代中国”,展出的是从原始社会到满清退位的精华展品,布展也十分合理。三、四楼常设古代青铜器、陶瓷、玉器、佛教造像等专题展览,此外还有各种高质量的流动展览(包括国外文物展览)。各展厅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义务讲解员义务讲解,可以在里面待一整天,服务很齐全。

价格:凭有效证件免费领票。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北京必游景点,故宫主要是看明清宫廷建筑、礼仪、生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展品不是重点。

价格:每张60元/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明十三陵博物馆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价格:明定陵:旺季60元、淡季40元/明长陵:旺季45元、淡季30元/明昭陵:旺季30元、淡季20元/总神道:旺季30元、淡季20元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上、白云路的西侧,复兴门外大街16号,原馆址是“北京孔庙”。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属中国省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常设的展览的展品都很棒,定期还会跟国外博物馆联合办展。可以去看看。

价格:免费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中国古生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珍贵展品中包括来自非洲的“活化石”拉蒂迈鱼、亚洲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被编入中国小学课本的古动物黄河象的骨架,以及神秘的“北京猿人”头盖骨丢失前复制的仿真模型等。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价格:成人20元;1.2米以上儿童、学生、老人、军人10元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7051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其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不出国门就可以看到全球最顶级的名画作品。经常会有国家级的展览,什么达芬奇,毕加索的,每年都能看几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军博)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筹建于1959年,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3月12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9号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这里远离喧闹的街市,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阴,别有一番韵味。它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犹如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被视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

地址:北京先农坛内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里面有好多石碑,书法爱好者必须去的圣地之一。

价格:30元/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3-15号

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云居寺石经陈列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乡云居寺,1122部3572卷14278块篆刻佛经向人们展示着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寺藏石经。堪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这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愧为北京的敦煌再现、世界佛经奇观。石经、纸经、木板经、佛祖舍利无不显示佛教曾有的辉煌,显示僧侣信徒的虔诚和坚韧,显示佛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址:北京房山区南尚乐乡

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坐落在有五百年之久的德胜门箭楼下,南临玉带似的二环路,北倚风景秀丽的护城河,其前身是德胜门箭楼文物保管所。德胜门箭楼,是明清北京内城保存至今的两座箭楼之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东大街9号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名刹大钟寺内。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总占地3万平方米,寺庙格局严谨,气势雄伟,曾是皇家祈雨、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巨大佛钟,故又俗称为“大钟寺”。

价格:20元/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也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是国内最好的服装专业博物馆之一,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等一万余件,还藏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极为珍贵的彝、藏、羌族人的生活图片近千幅。民族服饰博物馆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七个展厅和一个供广大青少年及公众学习、了解民族服饰传统技艺、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北京服装学院

圆明园展览馆

位于海淀区清华北路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建于1979年。该馆有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影视录像,有按原貌复制的“圆明三园”微缩模型,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并再现了一代名园的兴盛历史。

价格:15元/人

地址:北京西郊海淀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五塔寺村24号,是一座陈列北京地区石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隶属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五塔寺,为真觉寺原称,始建于明永乐中(1403-424),毁于清末,现仅存金刚宝座塔。石刻博物馆的露天陈列,按内容、功用分为八个居区,展出历代石刻文物计500多种,加上库藏的历代石刻,共计千余种。其中有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阙构件;有珍贵的北朝造象、唐明降历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享学及法贴和名家书法刻石。《石刻萌史陈列》则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

地址:北京海淀五塔寺村24号五塔寺

雍和宫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北街路东,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雍和宫南北长400米左右,东西宽近120米。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中轴布局,左右对称,拥有殿宇上千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北街路东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坐落在西四羊肉胡同,成立于1916年,是我国规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国性地学博物馆,也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地学馆。全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4500平方米,馆藏标本20万件。

价格:成人30元/人,学生15元/人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

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文物、化石、标本10多万件。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藏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桥南大街126号

紫檀博物馆

沿着长安街向东,在京通快速路高碑店出口的北侧,坐落着一座富丽典雅的明清建筑群,这就是中国紫檀博物馆。它是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主席陈丽华女士投资逾两亿元人民币兴建而成,于1999年9月19日正式开馆,是北京市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重点工程,也是迄今中国规模最大,集收藏研究、陈列展示紫檀艺术,鉴赏中国传统古典家具于一体的专题类民办(私立)博物馆,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一项空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兴隆西街3号东阳市横店镇工业园区昌盛路65

国家典籍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国家级博物馆,是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新拓展。国家典籍博物馆是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华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典籍文化的研究中心、世界典籍文化的交流中心、文化教育基地和公众文化休闲中心,未来可实现博物馆、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聚合,建设成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播基地。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内

信息来源:北京圈儿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一键关注“北京美丽乡村”

投稿邮箱:

了解同仁堂历史的进

同仁堂的历史

过去的年代人们有了病都看中医,吃中药,北京城里的中药店有很多,最有名的是位于大栅栏的同仁堂,位于菜市口的鹤年堂,崇文门外大街的千芝堂也比较知名。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是浙江宁波人,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几代人都是以行医卖药为业。到了清初,乐家的后代乐尊育进人太医院,当过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

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康熙十四年乡试落第,于是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办同仁堂药店。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由于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质量,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承诺,同仁堂的中成药在市面上一向声誉很高,像治疗乙型脑炎的安宫牛黄丸,治疗半身不遂的再造丸,治疗筋骨麻木的大活络丹,治疗关节炎的虎骨酒,治疗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的苏合香丸,治疗高烧不退的紫雪散,治疗痰火内发的牛黄清心丸,治疗妇女不孕症的女金丹,治疗神志昏迷的局方至宝丹,治疗神经衰弱的参茸卫生丸,被称为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有4O0多种,大部分都经过反复实验,配方合理,剂量合适,有明显的疗效。同仁堂对药材的质量要求很严,早年间所有的药材都从河北安国县的药材市场上购买,后来也由北京的四大药行供货。药材商们总是把最好的药材卖给同仁堂。在安国的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上,药材商们都要等同仁堂来人后才开市,因为同仁堂的收购量大,出价高。对一些珍贵药材例如人参、麝香,同仁堂还派出专人去产地采购。

中药的制作是很麻烦的,像蜜丸的制作需要经过蒸、炒、煅、烫、制、浸、霜冻等四十多道工序。有些成药制成后还要放上几年,使燥气减少后才能出售,这样一来必然占压了资金,但却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从清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开始专门为清宫御药房提供中药了,连皇帝、后妃吃的药也是同仁堂制作的,这样同仁堂就从经费上获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时清宫一次拨给同仁堂的经费就够用上几年的。同仁堂多次为宫内办药,都要先由太医院奏明皇帝,再下圣旨到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将上好的药材上贡送到北京。同仁堂还常常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收购上等药材,使其他药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同仁堂的名气大,外地的一些商人也将自家药店改名“同仁堂”,为此在咸丰、同治年间,官府特地下告示,声称对冒同仁堂之名开办药店者一律治罪。也确实有药店因此事被查封,店主被游街示众三天。在没有经济法的旧时代,官府为一家商店如此兴师动众,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同仁堂的第十代传人乐印川在咸丰年间还捐了四品衔的候补道,后来又捐得从二品典封,任军机引见,受赏顶戴花翎,使同仁堂官商的地位更加牢固。为了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誉,同仁堂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公关活动,树立乐善好施的企业文化形象。例如每当京城会试期间,同仁堂总要向应考举子赠送四季应时药品,这些举子考中后做了大官,自然少不了照顾同仁堂的买卖,或为同仁堂提供特权,或为同仁堂介绍主顾。北京城里许多王府把记帐本留在同仁堂,由同仁堂负责向府内供应中药,到年底结帐。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开办粥厂,使那些饥寒交迫的贫民勉强能够糊口。此外同仁堂还要施舍棉衣给那些衣不蔽体的穷人。每年夏天同仁堂则向穷人发放一些治疗预防中暑的药。同仁堂举办的这些慈善事业,是从药店经营的利润中提取的,据说能占到利润的三分之一。尽管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的生活状况,但是这种疏财济贫的义举毕竟是值得称道的。

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期间,大栅栏地区的一场大火将同仁堂铺面的前庭烧毁,家具和珍贵的医书也被烧毁,一些侵略军官兵常到店中骚扰勒索,使同仁堂的损失很大,后来经乐印川妻子许氏的努力,使同仁堂逐渐得到恢复。

1907年许氏病逝后,同仁堂由乐印川的四个儿子共管,同仁堂的职工也分为四派,实行寄卖制与四派之间的矛盾使同仁堂的经营管理逐步陷于混乱。后来经四人商量,决定各人在外边自立门户,可以用“乐家老铺”的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的字号。于是,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像乐仁堂、沛仁堂、济仁堂、达仁堂、宏济堂、颐龄堂,最后竟达3O多家,自相竞争的结果,使同仁堂老店的经营状况越发艰难。

北京沦陷期间,日本商人也想染指同仁堂。他们派人向乐家提出人股的要求,乐家人花了很多钱找权贵疏通,总算躲过了一场灾祸。抗战胜利后,元气尚未恢复,同仁堂又在金圆券急剧贬值的风波中损失惨重。库存的珍贵药材亏损殆尽,无力支付职工工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才获得新生,药店翻修一新,拥有三家药厂,成为北京最大的中药店,全国四大药店之一。同仁堂的中成药远销到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什么是佛教上说的”戒定慧”,禅宗上的戒定慧和传统的有什么不同?

1.略叙定:

禅宗与禅定

"禅"一名词,即为梵语"禅那"转音,通常谓之"禅定"。凡"禅观"、"止观"、"瑜伽"等学,皆摄于其中。由博地凡夫而至成佛,皆以禅定为阶。小乘之析有入空,断惑证真,非禅莫属。即大乘六度,亦必经禅定而入般若智海。故禅定之学,实佛法镃基也。但禅定为世间、出世间、凡夫、外道之共法,佛法虽不离于禅定,而亦不依于禅定。佛之不共法,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实相无相"之中道正知正见,非以禅定为极则也。外道为生天而修禅定,佛法则为依此而发无漏智以修之。若欲成就禅定,必须超脱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故外道与佛法,其始虽一,其终则大不相同。禅宗虽以禅为名,实非禅定之旨,此乃佛之心法,证取涅盘妙心之极致,非以禅定之果为其宗旨。故禅宗者,乃佛之心宗也。而以与禅定混为一谈,其谬误岂止毫厘千里之差。虽然,"即一切相,离一切法",固亦未尝尽斥禅定为外也。

禅 定 之 学

"禅那"原为梵语,简译为禅,或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名。《大乘义章》十三日:"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禅,二名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类其迹相,大抵有三种禅(如世间禅、出世禅、出世间上上禅),四禅(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五种禅(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九种大禅(即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凡此种种,立名别相,同中有异,一可成万。异纳于同,止是一定。或以定之缘境,为分齐之差,或以定之程度,为等次之别。如修"止观"者之"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各应根机不同,以适为宜。"瑜伽"诸多观行,循其相应而任抉择。又若《菩提道次第广论》,依中观法行而立"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之宗。方便虽多,归于一致。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定心澄止,则诸异名别意,皆当如箭中的,不必寻弦矣。

若简其定序,则四禅九次第定之学,通而明之,普于世出世间,外凡大小乘者,无不相应。所谓四禅者:即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初禅),定生喜乐(二禅),离喜妙乐(三禅),舍念清净(四禅)。复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四禅为八定。及至灭尽处定,统之曰九次第定。然所谓次第者,虽有阶梯渐进之义,但亦非为定法。惟视修学行人,根性相应,或为历阶上进,或为一时之中,出此入彼,或止于一禅,终难进步,或立及于灭尽,而不复返。及夫得至灭尽定者,积久熟练,工力自在,如灰身灭智,入于空寂,则小乘极果于是具矣。但灭尽者,亦唯依住定时间而言其迹象,盖真如自性,本非断灭。真如可灭,即落断见,况自性本非断常之可及。故修定至于灭尽者,犹为中途化迹。出灭尽定,发菩提心,福智二圆,方成正觉。若初发菩提心,即修此定门,则九次第者,适为菩萨地地升进之基,自无大小之别矣。

何谓定学共于凡外?如世间凡夫,精勤一艺一事,或注想一机一境,皆须专精不易。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佛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如无专精坚定之毅力,终不能成就世间人事,此即凡夫粗犷定也。复如科学家专心研究一事,思入玄微,虽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无稍顾盼。理学家之"思入风云变幻中"时, 更不知天地间复有何事何物。他如读书作画,寻诗觅句,皆须与定心相应,方得佳构。至若宗教家由统一意志,专精信仰,或为祈祷,或作存想,及其至也,靡不忘我忘身,自觉已超拔于性灵之中,发生无比欣悦,此皆为定境所生之现象也。故思想专极,倩女离魂。注想功深,水火可入。举凡画符念咒,种种技术,乃至如催眠、瑜伽之学,皆以专一境性而奏其功。故曰:定为一切共法,非独家之学。凡外诸道,虽不明定理,或不知定之深微差别理趣,而于定之功用,并不依赖于知与不知间也。

佛法之修定,初亦通诸定法,最后以得无漏根本智为归,则非常定所及。修定亦如作诸事业,必得依仗工具而成。人之生存于世间,造作种种善恶诸事业,均仗五官心身而为之,佛法统此心身内外诸法,归纳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触对外之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实质地、水、火、风,乃至空等。从此演绎,一一法中,产生若干差别不同之法。定其名目,次为分类,共称为八万四千法门。以此尘尘驰逐,如轮之旋转,无有已时。凡修定法,即从此根尘中任取一项,先使其宁静专一,不使散乱,不令昏沉。初则勉强令返,久则不加工力,得纯熟自然,而住于专一之境,此身渐得宁静安谧,此心渐至专精不散。如儒家之先由知止而得定静之境,终以虑(思维修)而后得致知,进于明德之域。佛法亦有同于此历阶上进达于究竟,唯较之更精微耳。

无论入定之门,取何依持,用何方法,而其程序,大体有一定通例。此之通例,若取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而言,亦可赅而无遗。初禅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凡修定行人,专精一念,百骸宁谧,制心一处,此外一切尘尘色色,均不足引散此一专精之念,即可得心一境性。住此境久,心身必另有一转变,例如心境不散,寂止清快,如云开日出,天朗气清,自然有无比欢喜发生。但须知欢喜之来,亦是此心觉受所生,不可随之,任其自然,自归消散。如循欢喜而转,则心已不能专一境性矣。如此专一定止,先发轻安。所谓轻安者,此心此身,轻清安适,无与伦比。发起轻安时,身宜调直,忽由顶上微生清凉感觉,贯及全身,暖软如春。当此之时,身体之累,忽然如忘。心一境性,不加工力,自然而至。修定初阶,于是乎立。轻安久久,由粗入细,不若初发时之感觉。但一念专精,色身业力习气,渐渐减薄,六根明利,逾于平时,气质之性,渐渐转变,轻安之力,忽焉增强,转入乐境。此之谓乐,尤胜轻安。如经所云"菩萨内触妙乐",非世间心身安乐所可比拟。如醉如痴,犹不足形容其万一。言之恐落笙蹄,令人耽著,故佛有所戒也。所谓离者,于心身世间善恶、是非、人我、烦恼诸法,自然厌离,不恋世味,心身超脱,胜乐难言;久久功深,乐久明生,即进入二禅定生喜乐。专精一念,忽如弦断,犹截众流,空无边颇,与明显现,进入三禅。空明亦舍,唯此识,似想亦复非想,觉受尚在,心身触乐,入于极微细轻妙之境,安静宁谧,譬如高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滓,由此进入四禅。舍此等等胜境,得清净住,心身两忘,万境顿闲,以往之扰扰胜境,到此皆寂,皆如昨日梦中之事。再舍于此,入于灭尽定境,寂然不动,长劫可超,坐脱立亡,已成剩法。凡此定之次第,若与菩萨明智相应,阶阶进取,即为菩萨地地上升之功德。如唯耽于定,未发智明,纵饶住灭尽定,经八万大劫,仍须转出无生,发菩提心,入正觉智,方得究境。又有以念住为初禅,气住为二禅,脉住为三禅,舍念清净为四禅者,殆为不经之论,乃以功用现得境象,据实验而言之,并可资为参考:未可泥之。

复:厂定中,易起境界。种种魔境,具如《楞严经》等所说,不及细述。须知魔境之来,皆为六根六尘磨荡,引发心气之抟击,如石击火,发此光影,若执为实,或自谓已得胜法,则忘失本心,执著成魔矣。既有外境实在魔障之来,但使此心坚定,不忘本念,不起爱怖诸心,自然自息。若逢此等事,著之成魔,搬弄光影,自以为已得神通,终堕魔道矣。修定行人,到此切记《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古德之言:"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简之,若能实验明了一切唯心所造,此心不著任何根尘色空诸法,自然当此魔境,即入清凉地,转魔成佛,则怨亲皆成平等善眷矣,于魔何有哉!

佛法教人,由博地凡夫而至成佛,以教理行果为其一定次第。教须由多闻而坚此信,理须由思而解,行果须由修慧而证得,仅事佛学解诠注疏于义理之间,终如数他人财宝,非自我家珍。故学佛行人,应取知行合一,努力修证,佛法非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乃离于思议,重在证得,实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也。学佛行人,动斥魔外之学为非,殊不知魔外之道,皆从定中而误入歧途。矫枉过正,嫉恶如仇,安知彼之视我,亦不犹我之视彼哉!况戒、定、慧三学,为佛遗教之准则。戒德非定难圆,定慧非戒不发。佛经赞叹定德者,亦至多矣。何哉?心如昏散,所持之戒,只乃相似。心一境性,戒德庄严,相用俱足。心空境寂,戒体现前,智慧自发。"净土"之持名念佛,"天台"之止观双运,"禅宗"之观心参究,"密乘"之观想持明,"华严"法界澄观,"唯识"现量趣入,凡此等等,理虽罄竹难书,而其入门方法,要皆以择善而固执,由一门而深入,莫非以定为拄杖,理入于事为梯航也。若不此之求,狂心未歇,自云为正知正见者,不知其可矣!欲修禅定,须广读大小乘及诸禅定经论,及天台、唯识、密乘等法要,兹不繁引。

禅宗与禅定之间

宗门之禅,并非修定之"禅那"。六祖曰:"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曹溪以下,破斥禅定谓非宗旨者,明且多矣。他如马祖道一禅师,未见南岳让禅师时,在山中习定,让师问曰:大德坐禅,图作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是以论者,谓禅宗法门,不须坐禅。往昔宗师,皆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即便休去。孰知古人之顿悟去者,在彼未悟以前,都已修习禅定久矣。但观马祖、牛头融诸师公案,如四祖道信、南岳二师之所示者,皆于其久已薰习禅定深处,拨机一点,透出重围。既已悟去,故能得之而休去。休者,一切都息,非泛泛之辞也。后之学者,偶于光影门头,瞥尔一闪,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或偶得片刻清净之念,便谓是无念之门。从此狂慧(经称乾慧,见《楞严》、《楞伽》等经)勃发,不得定力灌溉,郎当颠狂,丑状毕陈。正如古德所谓:孟八郎(狂妄之意)汉,又如此去也!须知古人言下顿悟者,皆积数十年修持之力,如永明寿禅师所言:"灵丹九转,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即或偶有上根利器,一日之禅定未修,言下顿悟者,亦其宿根深厚,多劫薰修,因缘时熟,立地顿超,安可以泛泛视之?当人于己,是否为上根利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德行未圆,切毋自误。古德宗师,如长庆二十年中,坐破七个蒲团,方得一悟。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此外数十年胁不至席者,如麻似粟。岂可谓禅宗不注重于修定耶!

既已见地廓彻,定与不定,已成剩语。而佛法威仪,非定莫属。况见地工用。尚有走作者,安能忽此。如仪宴禅师,乘多生修力,悟于现世,犹示常定之迹。《指月录》载云:

衢州乌巨山仪宴开明祥师,吴兴许氏子,于唐 乾符三年生,诞之夕异香满室,红光如昼。光启中 随父镇信安,强为娶。师不愿,遂游历诸方,机契镜清。归省父母,乃于郭南①别舍以遂师志。舍旁陈 (注:①左拜右力 )。司徒庙有凛禅师像,师往瞻礼,失师所之,后郡守展祀祠下,见师入定于庙后丛竹间。蚁蠹其衣,败叶没胫,或者云是许镇将之子也。自此三昧忽出忽入。子湖讷禅师未知师所造浅深,问曰:子所住定,盖小乘定耳?时方啜茶,师呈起橐曰:是大?是小? 讷骇然。寻谒括苍唐山德严禅师,严问:汝何姓?曰:姓许。严曰:谁许汝?曰:不别。严默识之,遂与剃染。尝令摘桃,浃旬不归。往寻,见师攀桃倚石泊然在定,严鸣指出之。开运中,游江郎岩,睹石龛,谓弟子慧兴曰:予入定此中,汝当垒石塞门,勿以吾为念。兴如所戒。明年兴意师长往,启龛视师,素发披肩,胸臆尚暖。徐自定起,了无异容。复回乌巨。侍郎慎公镇信安,馥师之道,命义学僧守荣诘其定相。师不与之辩,荣意轻之。时信安人竞图师像而尊事,皆获舍利,荣因愧服,礼像谢②,亦获(注: ②左人右上夫夫右下心)。舍利。叹曰:此后不敢以浅解浅度矣。钱忠懿王感师见梦,遣使图像至,适王患目疾,展像作礼,如梦所见,随雨舍利,目疾顿瘳,因锡号开明。宋太宗闻师定力,加礼延师,师不赴。特以肩舆迎至便殿咨对,太宗深契。寻即乞归。淳化元年示寂,寿一百十五,腊五十七。阇维白光烛天。舍利五色。

然则,禅宗即禅定下事耶?曰:唯唯,否否,不然!不然!若禅定即禅宗,则禅宗仅为定学中事,何得云为佛之心宗耶!故宗师之破斥禅定,盖为执著禅定者,解粘去缚耳。若知见透脱,凡此两头话,皆非中道言也。故沩山禅师曰:"但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定与不定,皆行履(工夫日用也,亦简称工用)中事耳;如若未然,能于弹指间坐脱立亡,或驻世不老,皆为外学矣。例如《指月录》载:

瑞州九峰道虔禅师,为石霜侍者。洎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日: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 师曰:原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耶?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师抚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云居膺禅师,曾令侍者,送挎与一住庵道者。道者曰:自有娘生挎。竟不受。师再令侍者问:娘未生时,著个甚么?道者无语。后迁化,有舍利,持似于师。师曰:直饶得八斛四斗,不如当时下得一转语好!

欧阳文忠公,昔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尽顾答。文忠异之,问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又问诵何经?对曰:《法华经》。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寥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

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文忠大喜,不自知膝之屈也。(谢希深有文记其事)如斯等等,禅宗之定门,又复如何?曰:不离禅定,亦不取于禅定也。《大智度论》云:"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亦不依。"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若此之定,已非定相可迹。又古德云:"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过。"如船子诚示夹山曰:"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参此自可通悟,故如古来大德,六祖以次,诸多宗师,平时行仪,咸不以执著禅定为尚也。

又复所谓禅定者,非独指跏趺禅坐而言,如执跏趺禅坐而言定,则四威仪中,独以坐相为法矣。无论宗门或修止观禅定者,要当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处处薰习。宗门则有诸祖语录,教下则有经藏诸修定经典(大小乘中,无不具载),毋待赘言。

近人言及禅宗,动辄以坐禅坐得多少时间,为定其造诣之深浅。则所谓宗门者,乃禅定耳,于宗旨何关耶!此风自元代以来,至今犹未少戢。天下丛席,聚得数十百众,群居禅堂,长年打坐,或垂头丧气,或勾背驼腰,或借此为安闲休息之区,或借以作逃避现实之薮,调身无法,百病丛生,观心无门,永抱话头以终老,方沾沾以此为禅之极则。不知达摩一脉,慧命坐杀为可叹矣!

2..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见佛与观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金刚经的重点中心来了,这里佛又提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佛已经提出来好几次了。须菩提被佛这么一搞,又昏起头来了,我们如果把佛经当作佛的教育法研究,你看这一位大老师大教授,当时的教育法真够厉害,须菩提明明答对,佛又东教西教,须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错了。他本来答错的,佛东教西教,他的答案又变对了,此所谓佛的弟子都叫声闻众,跟著佛的声音受佛的教化。禅宗骂人的话,鼻子被人牵著走,骂人骂的很巧妙,禅宗祖师都有骂人的艺术,他并没有骂你笨,他只是骂你鼻子牵在人家手里,只有牛才被人牵著鼻子,其笨如牛的意思。

你看金刚经佛的教授法多有意思啊!前面佛也问过须菩提,如来可以实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是的啊,不可以拿形象来见啊。须菩提不是讲过吗?正讲到好的时候,佛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能不能用三十二相来观佛啊?注意这个「观」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佛本来成了佛,有三十二种相好,所以三十二相来看如来是对的呀!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大概在鼻孔里「哼」了一下,佛经不好意思记录出来,你真是糊涂,假使用三十二相来看佛的话,这些转轮王,这些帝王们,就是佛了。你看须菩提,好可怜啊!被佛搞昏了头,马上转弯立刻就说,佛啊,我讲错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那我懂了,我刚才讲错了,如果照我理解你的意思,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看佛。你看,这个须菩提好惨,把这个金刚经,读通了很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而且这个文章的写法,越写越妙,所以我们把很好的文学,拿木鱼一敲,把自己敲昏了头。

声色与邪道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须菩提话刚说完,佛就岔进来说很重要的话: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这比那一颗广岛的原子弹还厉害,崩咚就炸下来,所以这个里头要加那个「尔时」,把握时机,晓得须菩提快要悟道了,就把他东搞一下西搞一下。等于拿个香板晃,这里晃一下,那里晃一下,把他晃头昏了,站住!就是这个!须菩提悟道了。不过他没有讲须菩提悟道了,讲出来就不叫金刚经了。

现在我们来研究这四句话,一般人学佛都以色见佛,就是「以色见我」。佛代表自己的我,也代表我们的我,两重意义。一般人学佛都想见到佛在前面,用观想法门的,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没有见到佛。佛不现前呀!如果真有的话,第一你神经已经有问题了,第二血压已经很高了,心脏也出问题,那是幻相,佛那里可以以色相见呢?心经大家都会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有色相出现,那就是魔,不是佛了。佛在很多经典上都告诉你,不能著这个相,所以以色见佛是错了。

还有些人是「以音声求我」,打起坐来念咒子,五千块钱传你一个咒子。但据我统计起来,大概有一千四百多个咒子,如果一个咒子卖五千块钱的话,我相当有钱了。咒子念一念说,喔唷,得定了,然后有些人念久了以后说:唉唷,我另外听到一个声音了。劝你赶快去看医生吧!佛经告诉你,不能以音声求我,因为音声是耳根的幻化,属于意识境界,是下意识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体里头本来就有音声。

你要听人体的音声很简单,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来就听见了嘛!两边都蒙起来,心脏里头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识作用,里头也听到念咒子嗡啊嗡啊,□啊□啊,啊啊啊啊,就念出来了嘛!这都是幻觉,一般人不懂,以为音声是有道,是另外一个音声在念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说,有人到了声色这种境界,认为是学佛有进步得道了,佛说那「是人行邪道」,这个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见如来」,永远不能见真正的佛境界。何况一天到晚去研究灵魂啊,还说为了研究才去看鬼,念念咒子就跳起来。好好一个人不去做,为什么要去发抖,人真是奇怪。佛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声色两样都不是。

但是要注意啊!这是拿佛境界来讲,如拿「我」境界来讲,很多人都是以色见「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里头歪歪的,都看得见。另外,好像「我」出来了,看到自己身体坐在这里,许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出阴神了,千万注意啊!若以色见我,这个身体本来已经是个假我,那个出来的是第二个假我,那个就是楞严经里所谓精神飞越。因为你打坐坐久了,身体上的血液循环,呼吸往来,生理作用并没有停止,也就是说这个动力没有停止。心念在静,生理上的活动没有停止,两个一磨擦产生幻相,就成为另外一个投影,是凡夫之人贪著有「我」的这个意识的投影。所以,另外一个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蛮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势不好,不过一动念就回去了,两个又变成一个。

如果认为这样是道的话,就是「以色见我」,错了。

还有些人念佛念咒子,念著念著,虚空中也有个声音在念,声音大得很,甚至于很多声音念。有人以为自己有功夫了,这个是道,这是以音声求我,佛说的,注意!你们「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般人受这个迷惑蛮厉害的。

平常我们不在研究佛法的时候,有人问到我,我也只好一笑,为什么不讲呢?我有一个观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饭,我为什么说话妨碍人家吃饭呢?所以你问我对不对?我说不知道就好了嘛!因为我也要吃饭,人家也要吃饭,人家正把饭拿上来吃,我说那是不对的,这多缺德啊!那岂但没有福德,还是缺德!所以不能讲。

现在讲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点告诉大家,这一篇问题多得很,我们先回过来看,从这一品的开始再来研究。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我刚才首先向大家报告,这一篇重点在「观」字。「观」是什么?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观,修止观,尤其修密宗,更须要修观想,修观修想。真能够观得起来,止得住,就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够观得起来,想得起来,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门就快了。

大家学佛,几个人能够观得起来?能够把念头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种法门,能够止吗?更不要说定,定更谈不上。此一心念能够止于一样东西上,或者止在空上,或者止在清净上,谁能做得到?没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没有上路;要止而后能观,止观双运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观双运。佛告诉我们止观的方法,如果拿止观来讲,八万四千个方法都是止观。譬如念佛,心里念,嘴里也念,你能不能杂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门的止。

止以后,并不是死亡,也并不是万事不知道,而是清净到了极点,智慧大开,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这叫做观,就是净土的一种。还有一种观,譬如佛经上叫我们观一个月亮,太阳,就是想,观想。大家都看过月亮太阳,我们用意识起一个形象,观在心窝里也好,胃这里也好,是观想的,假的啊!一个月亮,太阳,开著眼睛也好,闭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个月亮,设法把这个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个佛像停在这里不动,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样,不是疯掉了,疯掉了就有问题了,是傻里傻气的那么想。等于人想钞票啊,男同学们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们想男朋友啊,好久不来信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厢记上讲的,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就是那么想著,止住,这就是观。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观,但是告诉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便,叫我们把非常混乱的思想,先拿一个东西把它钉住,这就叫止观的初步。如果说不用佛像好不好呢?当然可以!我们一念清净,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念即空,你永远止在这儿,旁边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声音都知道,一切动静都知道,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清清净净,这也是止观,并且是正止观。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当然,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当然是做不到,当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个「凡」字,中间一点可以拿掉,叫做「几夫」,就是「几乎」了,进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进一步告诉我们,连最后观起来的观像都要舍掉,所以说不要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他这个问题,不是须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刚经的前面,佛问须菩提,「可以具足色身见不」是讲见,明心见性,见地的「见」。这里是讲做工夫的「观」字的观。所以读书、读经、做学问都要留意,不然,刚才我给大家也耍了一点花样,把你带领迷糊一下,过去这个问题讲过的呀,须菩提答的对呀,现在怎么又答错了?须菩提没有错,由于同样一个问题,上一次是问一个物理学家,下一次问一个化学家,回答当然不同,因为观点不同。如果碰到一个数学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问题,我们读经要非常小心,一字不能错,错了一字,你错的问题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错了。

现在他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观佛。这个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间鼓出来一点亮光放光,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没有成就的凡夫怎么办?女孩子们从小在两眉之间挖个洞,拿个亮玻璃嵌进去,因为东方人认为,那里有颗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报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间有一点珠子样的亮光,同时还有根白毛,拉起来很长,收拢来刚刚贴在那里,是一种特殊的相好相貌;这一根白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