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尚古印象家具 尚古印象榆木家具厂址
新房装修用了兔宝宝E0级板材打家具,墙面是用了丽尚印象的铝合金...
目录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详情 10 编辑皖南民居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以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与江北,皖北差异较大,今皖北皖中也多模仿此类风格仿制仿古建筑。
中文名皖南民居外文名Wannan houses范围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属性特有住宅样式历史970余年类型古村落民居历史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独特之处皖南古村坐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民居村落选址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位置与荣誉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
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市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代表村落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与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黟县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多万的小县,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西递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皖南民居风情宏村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建筑特色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特点。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的功能,能阻断火灾蔓延。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
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
徽商更是遍及皖南...
旧书市场、旧书摊,北京?
关于龙的传说 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 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 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
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吉林省的二龙、江西省的三龙、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四川省的龙角、贵州省的龙额、黑龙江省的龙爪;有些以龙群为题,可以组成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水龙、土龙等等。
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河北省(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青龙湾河和黑龙港河)、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
几乎每一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
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
家具有龙椅、龙床。
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
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
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
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
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
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
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
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龙的形象和图腾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
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
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
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
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
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
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
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
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著龙的胡须。
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
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
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
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
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
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
」,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传说中的龙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能深入水底,亦能腾云登天。
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
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
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
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
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
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
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
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
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
在...
中国餐桌礼仪
劝菜家里用餐时,如果把筷子竖插在盛有食品的碗或者盆子上,往往会受到家里老人的阻止或呵斥,这是为什么?原来用筷礼仪中有这条忌讳。
中国从很古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飘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
在饮食方面,莆仙人用筷的民俗忌讳也特别多。
禁忌用筷子头叩打婴儿和小孩的头部面部等,以防误伤。
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
莆仙沿海渔民饭后也忌把筷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说这是怕船搁浅,筷子绕了几绕,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停泊就安稳可靠了。
用饭前,把一双筷子直插在饭中俗称“死人筷”,只有在给死者上供品祭拜时才这么做。
使用的筷子一长一短谓之“短命筷”,民间俗信“孕妇若使用长短筷,生下的孩子会跛脚”。
平时忌用筷子敲碗盒。
此谓“讨饭筷”,因乞丐讨饭时常敲碗盆伴有哀求声。
挟菜时,忌汤汁淌滴餐桌,这种情形状如流泪,故称“泪筷”;挟了菜又放下,谓之“半途筷”;挑精拣肥乱翻菜肴俗称“乱筷”。
办丧事进餐时,使用的筷子必须是白色的,如用红色筷则是对死者大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有了五代孙的,用红筷吃丧席,则表示这位老人有福气,俗称“吃福”。
到人家做客用餐,或进饭馆用餐,吃完筷子不宜搁在碗口上,也不用洗碗筷,一般由主人或店主洗。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朝座位,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忌倒过来放。
莆仙民间还有一忌,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动筷。
入坐筵席后,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它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种尊老敬贤的做法。
席间,掉落筷子会被视为不吉利,可易换一双,不要俯身去捡。
特别是喜筵或正月餐饭时,不慎碰落了筷子,宜说声“快乐”(与筷落同音)或“快快乐乐”以取回好兆头。
中国汉族饮食禁忌,流行于全国各地。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筷子一般用右手执拿,俗以为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过低。
因为从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来孩子找对象离家是远还是近,筷子拿得过高,对象必定离家远,拿得过低,对象必定离家近。
有些家长怕孩子离自己太远,而有些父母则希望孩子能远走高飞,不要没出息死守在自己身边,这样便对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各有所忌讳了。
民间还忌讳吃饭前用筷子敲空碗。
俗以为这是“穷气”,因为旧时乞丐要饭时才这样当当地敲。
把筷子插在盛好的米饭上也是不允许的。
据说这是丧葬时敬鬼神的方式,容易让人想到死人,是不吉利的。
山东一带又忌讳把筷子横担在碗上,说这是供奉死人的放法。
传说明代之前有把筷子担在碗上的风俗,后来明太祖斥责说这是恶模样,于是便逐渐成为一种禁忌。
河南郸城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
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
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
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
日本料理的用筷礼仪 1、取筷子时要以左手托住 拿筷子的第一步骤,即是拿取的方法。
实际上接触筷子的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但无名指和小指也需紧靠中指。
首先以右手拿住横放的筷子中央部,再以右手从下托住,并将右手滑向筷子向右端,然后,手掌反转朝上,移向筷子中央位置。
当拇指移至中央上方时,应紧拿住,接着放开左手。
2、卫生筷应上下分开 一般待客时多使用卫生筷,不过,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则是木纹清晰的杉筷等高极品。
要拉开卫生筷时,首先需以前述正确的取筷方法,横拿住筷子,再双手上下逐渐拉开卫生筷的动作也不可太过夸张。
还有,除了极简陋的筷子外,拉开后磨擦筷尖,可说是相当不好的习惯。
3、手中有碗时筷子的拿法 吃日本料理时,大多是手中端着碗进食。
假如手里已拿着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虽没违反礼节,但手中没有筷子,能伸直全部指头去取碗,姿势会更为优雅。
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当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或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住筷子左端,然后右手反转拿住。
千万别忘了,每次要拿碗时,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
也许各位觉得这很麻烦,但只要习惯也就成自然了。
中国人用餐排坐的讲究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 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从太湖大学堂听完讲课回来后,整理了这篇心得笔记,一边写一边惭愧。
本人才疏学浅,文笔粗拙,修行更是毫无心得,就当是野人献曝,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课中真实感受到了南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对整个中国文化续命的着急心情。
感谢一起修行的朋友们,每次感受到你们学法的精神,都是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信心。
只要想到你们,在这滚滚红尘中,也会升起信心前行。
大家都加油呢! 救我慧命的南师见到南师走出来的那一刻,眼泪情不自禁的流出来了。
整颗心,被一种深切的悲心罩住。
这其中包含着对老师的崇敬,对自己的忏悔,也有着对整个人类存在命运的悲悯。
从小对形而上的东西有一种向往和神秘感,小时候总想端坐到天上看着地上的人们,后来知道原来人本身是可以这么自由自在,大鹏展翅遨游天地的。
一直以来对佛法的亲切感,自从有了朋友的指点读南老师的书以后,那在无明颠倒妄想的大染缸中根基飘摇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步步重新确立着,一遍遍熏陶着阿赖耶识中的善根种子,使之茁壮成长。
了习气,转恶念,净化自己。
对人性的问题有了更多点认识,越来越发现人真的不是可怜能形容的。
自己绝对没有比别人好到哪里去,看到了这些共同的问题自己都有,就是轻重程度偏重不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内心不忍指责,埋怨了。
接受一切一切存在本来如此,要超越这一切,就必须从自己下功夫。
克己复礼,克己,对自己要狠,舍掉自己狠到极点后还要复礼,就是修慈悲心,缘起,真的发心去利益众生。
快乐的秘诀原来就是要去除私心。
检验自己的时候发现,凡让自己起痛苦烦恼的必然是有私心存在。
而这个私,生为人就与生俱来的,抓着自己,然后产生一系列问题来了。
要求别人肯定自己,有个意志力作用,以为自己肯定对的东西,其实站在自己的小角落里,是看不到全貌和真相的。
从接到朋友的消息得知可以去听南师讲课,一想到可以见到南师,真像做梦一样,简直是要快乐得飘起来了~不知自己哪里修来的福报。
南老师涉猎百家,有着真修实证的体悟,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其中讲解之妙不是一般的解读可比。
看南师的书,常常有飞跃了历史几千年,沧海桑田只在一瞬的感觉,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把原来看似深奥枯燥的古文,变成了生趣盎然贴近现实生活的运用。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自成一格,触及面如此之广之深,真乃前无古人!我觉得没有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生在南师的时代,也太幸运了!南师深深的了解我们,了解这个时代的病根,极其风趣幽默的语言中,让我们在不经意的大笑一番后体会到甚深含义。
经常把我们骂完了,又捧我们一句,鼓励一句,这种嬉笑怒骂皆是慈悲点化。
南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的要把所有秘密宝贝都传授给我们,而我们只有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法器,不要搞花样,才能装得下受得住啊! 梦中的太湖大学堂在一片等待兴奋又有些忐忑的心情中,来到了心中的圣地-太湖大学堂。
记得去年八月,去苏州西山游玩,沿路被太湖烟雨飘渺水天朦胧一色的美景,完全陶醉了。
近在吴江,想念着南老师和我的朋友,心里想着:只要翻开南师的书,处处就是大学堂。
《金刚经说什么》是影响最大的。
每当陷入烦恼心结的时候,看着自己无能为力,这时提起正念,只要随意翻开南师的书中任何一页,就被洞穿了心情,然后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由此感知菩萨的他心通,绝对超越时空…好感谢我的朋友,一定是多少世的缘分,才可以让我认识…你在六度、万行中实践着佛法真理,你的面貌如此端庄,一身浩然正气,真是让我钦佩不已。
这种气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让我知道正心,诚意,好好做人,做事,才算没有辜负到这一片慈悲之心。
车子停在了太湖大学堂门口,等待门卫放行之时,定睛看着窗外的“太湖大学堂”字样,心中然起肃穆之情。
大学堂,承载了多少教育的分量,承载了南师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未来走向多么深切的愿望。
南师以九十四岁高龄日以继夜为接续中国断层文化传播努力,每天还要接待不同来客,处理各种事物,工作至深夜,每天只睡两小时,吃一碗红薯粥,这其中工作量之大之繁琐…,常人难以想象,可他却说自己没有做什么。
真的是度尽众生,实无众生可度。
上次在道南张老师处,反省到我们这代八零后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吃苦,也没有吃到过真正的苦,这是很要命的毛病。
而南师和张老师都是在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之光化作了这苦难沧桑世间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这些迷茫无依无靠的众生前行!这其中感人振奋之力量,似乎已超越我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的。
唯有深深的敬意。
所以我们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古话有云,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南师早已知了,早已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可他还在如此勤奋忘我,耐烦的做这么多事,为了什么?”吾道一以贯之”,也是”以一贯之”,由一扩展开,为了接引到众生不同阶层根器方方面面的有缘人,菩萨在末法时代传法真的好辛苦呢! 讲课在七号大厅,从车子驶入门口,曾经照片上那熟悉的景色跃入眼帘,虽然是夜色垂暮,但能想象在这里上课的孩子们,接触纯天然的大自然环境,...
曹雪芹的资料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
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
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管理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
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
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即雪芹曾祖父)开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
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
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
曹家与皇帝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是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工诗词,又兼作戏曲。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
雍正五年(1727),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
次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
大约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复苏,但不久便彻底败落。
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
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
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
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
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
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同名条目分支
丰子恺的文章
儿童画(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
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
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
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
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
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
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
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
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
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
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
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秽,这种画便绝不可见。
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
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
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
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
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
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
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
数见之后,稍稍认识。
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
”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
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
矫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更有可观。
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一九三四年三月七日,为江苏省教育厅《小学教师》作 (选自《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四、中国画与西洋画(丰子恺)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
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法: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
)”。
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
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
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
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中《西洋画简史》篇)。
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
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
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
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
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
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
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
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
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
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
但这弄错并无大碍...
春节习俗资料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
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
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
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
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
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
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
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
有关“苏州园林”的名句、诗词、俗语?
都是关于拙政园内景点的:浓枝高下绕亭台,初染胭脂渐次开。
遮映落霞迷涧壑,漫和疏雨点莓苔。
低藏双燕人前舞,密引群蜂花底回。
安得庐山千树子,疗饥换有谷如堆。
(王心一《兰雪堂集》) 宫袍错落紫麒麟,曾是先皇法从臣。
海外文章传谏草,天南魑魅识星辰。
荆蛮流寓真吾土,燕赵悲歌见古人。
渌水名园春更好,挈壶花下伴垂纶。
(王宠《雅宜山人集》) 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
拙政诸园寄深眷。
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
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筱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
1956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之《苏州园林》图册,余函购而时时展玩之。
近岁识从周时,承贶以手绘画幅,偕游苏州则来书中语也。
叶圣陶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
炎夏惬幽寻。
园之中部,有亭曰"荷风四面",居高临下,为赏荷胜处。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卅六鸳鸯成双对,浴波戏水结同心。
池馆蓄文禽。
卅六鸳鸯馆面临广池,池中蓄鸳鸯十余对,拍浮为乐。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盆盎盈庭花簇簇,潇湘一阁竹森森。
到处有清阴。
留听阁一带,罗列花木盆景无数,丰富多彩。
"潇湘一角"为种竹处。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轩宇玲珑如展扇,与谁同坐有知音。
于此可横琴。
西部有小轩作扇面形,别创一格,榜曰"与谁同坐"。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月榭星台新安置,东西结合更幽深。
放眼豁胸襟。
园之东部拓地二十余亩,鸠工庀材,布置一新;从此与中部、西部互相结合,更见幽深宽广。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民不能忘垂百载,忠王伟绩感人深,歌颂到如今。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开府于此。
调寄《望江南》 周瘦鹃 拙政名园好景多,池塘屈曲漾晴波,远香堂外清如画,四面凉风万柄荷。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由于多水,颇见疏朗,有远香堂、四南荷风亭诸胜。
拙政园名园访紫藤,繁花密叶一层层,衡山手植资回念,盘旋神龙势欲腾。
报政园有明文征明手植紫藤,今仍繁荣,老干盘曲尽飞舞之致。
梅村诗好久留传,拙政山茶写笔颠,十八曼陀罗尚在,宝珠色相永春妍。
拙政园有宝珠山茶,吴梅村有诗至今传诵,今有花十八棵,名十八曼陀罗花馆。
拙政园 蒋吟秋 拙政园·兰雪堂联 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高会、诗洒留连,独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
斯圆乃吴下名匠,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
拙政园·远香堂联 旧雨集名圆,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
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拙政园·倚玉轩联 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
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
拙政园·芙蓉榭联 绿香红舞贴水芙蕖增美景 月缕云载名圆阑榭见新姿 拙政园·小沧浪联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拙政园·鸳鸯馆联 绿意红情春风夜雨 高山流水琴韵书声 拙政园·倒影楼联 得月便佳,是山都好 无书不读,有酒即仙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 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 得意鱼鸟来相亲 沧浪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狮子林·立雪堂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 明月清风是故人 虎丘花·雨亭联 俯水枕石游鱼出听 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
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
(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
(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