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广西竹器家具 毛竹与楠竹的区别

1.南竹和毛竹是同一个品种,谈不上有什么区别.

2.南竹又名毛竹、茅竹、猫竹(戴凯之《竹谱》)、江南竹(《汝南圃史》、《植物名汇》)、孟宗竹(《浙江平阳》、日本),楠竹(四川、湖南、江西、广西、湖北、贵州)。

毛竹

1.毛竹地下茎为单轴型。主干高11—13米,粗8—11厘米,茎环平,箨坏突起,节间(不分枝的)为圆筒形,长30—40厘米,节下生有细毛和蜡粉。箨鞘厚革质,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和斑点;箨叶窄长形,基部向上凹入;在每小枝着生2—8片叶,叶片窄披针形,宽5—14厘米,次脉3—5对,小横脉显著。花枝单生,不具叶,小穗丛生如穗状花序,长5—10厘米,外被有覆瓦状的佛焰苞;小穗含二朵花,一朵可发育成熟,一朵退化。秆散生,高大,圆筒形,秆中空,有许多节,节间有环。叶披针形,叶鞘上部略被细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地山区酸性土上。秆组织致密,坚韧,富有弹性,是制造家具、纸张、竹器、脚手架等的材料。嫩芽通称“笋”,味鲜美,供食用。

2.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高大,秆环不隆起,叶披针形,笋箨有毛。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现有面积12.5万亩,蓄积4600多万根,广泛分布于400~800米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带,以长宁、江安、兴文等县最为集中,著名的蜀南竹海楠竹面积达6万余亩。全区年产楠竹150多万根。材质坚韧,富弹性,大量用于建筑、农用、家具制作和生活用品等。鞭、根、蔸、枝、箨等具有极高的工艺加工价值,竹笋味道鲜美,制作的“玉兰片”是极好的馈赠佳品。

3.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秆大型,高可达20米以上,粗达18厘米。秆箨厚革质,密被糙毛和深褐色斑点和斑块,箨耳和繸毛发达,箨舌发达,箨片三角形,披针形,外翻。

4.春日出笋期,采挖春笋,鲜笋质嫩、脆、味鲜美。笋经烹饪加工,可做出许多美味佳肴。竹秆是重要木材植物。

李天佑将军的一生

广西临桂县人,汉族客家人。1914年1月8日出生在广西临桂县六塘圩高陂寨的一个贫农家庭。兄弟姐妹5人,排行第三。姐弟中曾有两人被卖抵债。幼年时读过两年私塾,后随父母赶圩卖柴卖席卖竹器,在桂林一家米粉店当过学徒。家境的贫寒。1928年6月,年仅14岁的李天佑在桂林报名加入了北伐军著名将领李明瑞的部队当勤务兵。次年6月,又被送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办的广西南宁教导总队当了学兵,1929年10月,李明瑞起兵反蒋失败后,李天佑果断地投向共产党。之后,教导总队的大多数人和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开赴百色组成了一支革命队伍,并在百色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前身。11月任教导营机枪连排长,参加消灭熊镐大队、收缴百色县警察局和附近民团枪支等战斗。12月11日陈豪人、张云逸等共产党人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起义的当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宣告成立,李天佑从此成为红军战士。李天佑先后担任军部特务连副连长、连长。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中央苏区,李天佑带领特务连,跟随军首长经过桂、黔、粤、湘、赣5省边境,1931年7月在于都桥头镇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于都会师后,归红三军团建制。不久即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1932年2月上旬,在红七军攻打赣州的战斗中,李天佑身负重伤。3个月后,伤愈归队,任红七军第五十八团副团长。不久到瑞金中央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学习,于1933年1月结业归队,升任五十八团团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5月,红三军团在宁都大湖坪按三三制整编,李天佑被任命为第五师第十三团团长。7月初,随红三军团加入东方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入闽作战。8月中旬,指挥部队将号称铁军的十九路军三六六团全部消灭,创造了红军一个团在运动中歼国民党军一个主力团的新战绩。同年9月,因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李天佑随红三军团回师黎川,先后参加了洵口、硝石、团村等战斗。年底,因指挥第十三团入闽作战战绩出色,荣获第二届全苏维埃代表大会授予的三等红星奖章,其部队荣获“模范十三团”锦旗一面。1934年1月,20岁的李天佑升任红五师师长。率领红五师参加了第二次入闽作战,相继攻克沙县和尤溪县。4月,奉命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高虎脑战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扎西整编,红五师改为十三团,李天佑被调到军团部任作战科科长。1935年6月,被任命为右路军第三十军参谋长,在巴西地区,李天佑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的路线,随陕甘支队继续北上。11月下旬,时任陕甘支队二纵队十团团长的李天佑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2月,李天佑调任红一方面军二师副师长,协助师长刘亚楼、政委肖华参加东征。5月,东征红军胜利回师陕北,被任命为红四师师长。1936年5月,李天佑和政委黄克诚奉命率红四师参加西征战役,先后歼灭马鸿宾的一个旅和其骑兵师的一个团。1936年10月,率红四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为结束10年内战的最后一仗贡献了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师在三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李天佑任团长。1937年9月23日,率六八六团作为主攻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击毙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10月,指挥部队在广阳附近歼灭日军千余人,缴获战马数百匹。1938年3月,被任命为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代旅长,率部开进吕梁山地区,寻机痛歼南犯之敌。1938年5月,李天佑因病调回延安,不久转到西安治疗。年底,奉命到苏联学习,通过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学习,为他回国后指挥大兵团作战打下了基础。1943年8月,化装成蒙古商人,骑着骆驼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到达延安。1945年4月,参加了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天佑奉命到沈阳,协助吕正操完成鞍山、营口地区的设防任务。1946年1月,被任命为北满军区参谋长,不久北满军区改为松江军区,李天佑就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1946年冬至次年春,率领松江军区部队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1947年5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他狠抓部队的战略战术训练,使部队学会大兵团作战。在夏季攻势作战中,指挥第一纵队歼国民党军第七十军一部,占领了公主岭等地。在参加6月进行的攻取四平的战斗中尽管没打好,但使部队初步获得了大规模攻坚战的经验。1948年3月,攻取四平的战斗再次打响,和万毅指挥部队经过23个小时的激战,解放了四平。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率第一纵队担任战役总预备队。攻锦胜利后,率部参加了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消灭国民党军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和新三军各一部。辽西会战刚结束,李天佑又率部直扑沈阳并很快攻克。 辽沈战役后,部队整编,第一纵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李天佑任军长。1948年底,率三十八军6万精兵直插华北平津之间参加平津战役,与兄弟部队共同担负主攻天津任务。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动总攻,李天佑率部从西向东过关斩将,杀入天津城,战至15日下午3时,守国民党军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宣告解放。1949年4月初,李天佑出任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就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肃清国民党余部和剿匪的斗争。1957年后,先后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天佑曾任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还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李天佑于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6岁。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美丽村美珠组有个姓彭的阿姨会竹编(织东西)是吗?主要会编织什么竹器?

是的。彭阿姨是60后的人,她人善良、勤劳顾家、孝顺、忠厚老实。她会大概二三十种手工竹编器具、手工技术活(手工艺术)呢,她会多种纯手工竹编器具、剪纸衣服、包粽子、做不同形状的糍粑(䊦@仔)、搓绳、草编坐垫、拔芒草尾(芒草花)的心/杆 制作小马玩具、竹编小鸟玩具、竹编小猫玩具、拔草制作洗锅把 、扫把、用木制作长木梯、小矮櫈、做草穿、扁担、用篾丝绑草、捆绑柴、会干各种农活、会腌制咸菜(头菜)、酸菜(芥菜酸、瓜皮酸)、会用小铁刀片补胶鞋、用针缝补衣服、制作布裤袋 等。

详细介绍描写:彭姨会砍竹子破篾修成精细的篾丝编织:手提菜篮、手提小蛋篮、大小鸡笼、鸭笼、通用动物笼(有圆状、椭圆状的,可以绑在自行车摩托车左右两边的笼子)、手提有盖捕鱼篓 装鱼篓(鱼九)、虾篓、圆筲箕(筲饱)、三种簸箕[1、无孔箩头盖(可簸粮食扬米去糠,盖箩筐盖、盖粥盆、盖等东西,遮挡灰尘,晾晒东西.)2、畚箕铲状物、3、箢箕可肩挑手提的]、有孔疏竹盖、米/糠筛、农家用大孔抛物筛飞筛 有孔晾晒大竹筛 晾晒干鱼筛 漏筛、虾筐、箩筐(谷筐)、白麻糬堆(筐)、深底洗菜筐(可洗大量芋头、红薯、花生等)、高脚大筐 、衫裤筐、婴儿筐、竹编门、竹编网、竹编圈(可以把小鸡小鸭围/关起来的圈子)、竹编斑鸠(小鸟)玩具;

草编:小马玩具、白话讲的柑草(蔺草)坐垫、洗锅把、扫把;还会包六角大长粽子、四角粽子(羊角形小粽子)、做糍粑(䊦/@仔)、做酸菜(黄瓜皮、芥菜酸)、咸菜(大头菜、萝卜咸、腌蟹汁)、用针缝补烂衣服、做裤头隐形内袋子、用刀片补胶鞋;还会制作漂亮结实的绳子 等等。

彭姨平时织:无孔的箩头盖(簸箕,大汤盆,粥盖)、粪箕(箢箕)、鸡鸭笼多点,其他很少织的。彭姨小时候就很聪明,这些竹器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边学边做成的。

中国最大的竹制品市场在那里??

这个不好说;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在做倒卖,每个地方的价格都不一样,在中国竹子大部份都是在南方的,北方种不了竹子太冷了,广西,广东,浙江,江西

湖南一带比较多竹制品加工厂,广西,这样做竹签,竹筷比较多,浙江那边做竹工艺的多.

女孩子结婚的嫁妆有哪些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 万建中)

参考资料:http://news.01wed.com/news/1901.html

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有什么村

  你好:

  葡萄镇位于阳朔县城北面,离县城约22公里,全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

  共有葡萄、福旺、仁和、马岚、垌村、周寨、杨梅岭、报安、陵陂、下岩、西岭11个村

  (详情请参考百度百科“葡萄镇”词条)。

  如有帮助请及时采纳,谢谢!

粮食主要害虫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1)分布与危害

玉米象又叫米牛儿、牛子、蛘子,象鼻虫等,在全国和世界各国均有分布。玉米象食性复杂,喜食禾谷类及其它淀粉性植物,以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受害严重,同时还能飞往田间危害粮食作物,是最严重的初期性害虫之一。

(2)形态特征

玉米象成虫圆筒形,体长3mm~4mm,暗褐或黑褐色,无光泽,头部前伸成象鼻状(或称喙状)。触角呈膝状8节。有前翅和后翅,能飞。每个鞘翅上有两个橙黄色或红色斑纹。幼虫体长2.5mm~3mm,乳白色,柔软肥胖、弯曲,无足型。玉米象与米象一般要通过外生殖器加以区别。

(3)生活习性

玉米象主要以成虫越冬。玉米象产卵在粮粒内,幼虫孵化后即在粮粒内部危害,经蛹期化为成虫才爬出粮粒,被害粮粒几乎蛀成空壳。玉米象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约25℃~30℃,当温度在15℃以下或35℃以上时,一般就停止活动。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成虫较活泼,有上爬性、假死性、能飞翔、具负趋光性、趋温性、趋湿性,耐饥寒较强。成虫随分层粮温的变化而迁移活动。

2、米象Sitophilus oryzae(L.)

(1)分布与危害

米象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它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2)形态特征

该虫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米象与玉米象一般要通过外生殖器加以区别。

(3)生活习性

米象生活习性同玉米象,但米象耐寒、耐饥能力较玉米象弱。

3、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Fabricius)

(1)分布与危害

谷蠹又叫硬壳虫,谷长蠹,米长蠹,世界性分布害虫,我国主要在南方各省较多。食性复杂,禾谷类、粉类、豆类、干果、中药材及竹木器材等均能危害,以稻谷、小麦、面粉最严重,也是初期性害虫之一。

(2)形态特征

谷蠹成虫体长2.3mm~3mm,圆筒形,暗赤褐色至暗褐色,略有光泽。头近圆球形,位于前胸背板的下方,触角短,鳃片状。前胸背面有许多小瘤突。鞘翅末端向后下方斜削。幼虫无足型。

(3)生活习性

谷蠹一年发生2代,一般成虫四月开始活动,7月间变为第一代成虫,9月份变为第二代成虫,故此时危害最严重。成虫飞行力强,在粮堆、粮粒内,木板、竹器中以及仓外树皮,枯木的缝隙间等处越冬。谷蠹抗热,抗干能力都较强,生长最适温度为27℃~34℃,粮食水分8%~10%,相对湿度50%~60%,温度35℃~40℃时也能继续繁殖,即使粮温达41℃时仍能继续生活危害。但耐寒能力较差。谷蠹具趋光性,喜在粮堆较深处危害。成虫和幼虫均能蛀食完整粮粒,使其成空壳。

4、大谷盗Tenebroides mauritanicus(Linnaeus)

(1)分布与危害

又叫米蛀虫、谷老虎、鸟壳虫。危害禾谷类粮食、豆类、油料、薯干等,喜食谷物胚部,严重影响种子发芽。并蛀蚀木质材料,破坏包装物。此虫在我国分布很广。

(2)形态特征

大谷盗成虫为储粮害虫中较大的甲虫,体长6.5~10mm,扁平长椭圆形,深赤褐色至黑色,有光泽。头部呈三角形,长度与胸部相近,胸部与鞘翅基部连接处呈颈状;老熟后的幼虫长约20mm,扁平,细长,灰白色,头部呈褐色,头后三节和胸部背面各有一对褐色斑,尾部有一对黑褐色叉状突起;蛹近纺锤形,扁平,长约8mm,淡黄白色;卵长1.5~2mm,宽约0.5mm,细长,乳白色。

(3)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成虫、幼虫均取食粮食,尤其幼虫喜食谷物胚部。老熟幼虫蛀入木板内作蛹室化蛹。成虫和幼虫性凶猛,常自相残杀,耐塞耐储性均很强。一头雌虫可产卵多达数百到千余粒,一年发生一代或一代多。以成虫或幼虫越冬。

5、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innaeus

(1)分布与危害

绿豆象又叫中国豆象、小豆象、豆牛,为世界性分布害虫;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均有分布。绿豆象幼虫危害各种豆类,其中尤以绿豆、赤豆和斑豆被害最严重,往往一粒豆中有数头虫,豆被食蛀一空,最后仅剩空壳。能在田间和仓内繁殖,一年中可繁殖多代,是豆类的大害虫。

(2)形态特征

绿豆象成虫体长2~3.5mm,形状近似卵形,雄虫有一对长的梳子状的触角,雌虫为锯齿状。胸部中央接近两翅界处有一对明显的近椭圆形的小白毛斑。身体颜色和花纹的变化较大;幼虫体长约3.5mm,似蛴螬,头小内缩,淡黄白色;蛹长3~3.5mm,椭圆形乳白色;卵长0.4~0.6mm,淡黄白色,半透明。

(3)生活习性

幼虫在豆粒内取食,成虫不危害豆粒。在田间和仓内都能够繁殖,越冬幼虫在春天化蛹,羽化的成虫爬出豆粒在田间豆荚上或在仓内储藏的豆粒上产卵,每头雌虫可产11~102粒,一豆上平均3~5粒。条件适宜时,每代仅需20~21天,一般一年发生4~5代,环境适宜可发生到11代。成虫善飞,有假死性,其寿命短的只有4~5日,长的可达1个月左右。

6、豌豆象Bruchus pisorum(Linnaeus)

(1)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江西、湖南、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它主要危害豌豆,是豌豆的重要害虫,严重时被害粒可达50%以上。

(2)形态特征

豌豆象体长4~5.5mm,椭圆形,体形与蚕豆象想似,黑色。鞘翅后1/3处,由翅中部到外侧各有一下斜的宽直形白毛带,相对呈八字形。幼虫老熟的体长5.5~6mm,宽2.6毫米,乳白色,蛴螬形,肥胖,头小,缩进,无足;蛹长5~5.5mm,椭圆形、乳白色;卵长约0.4mm,椭圆形,一头略尖,半透明。

(3)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不危害豆粒,幼虫危害豌豆。以成虫在仓房和房屋缝隙、豆粒中、树皮下、屋旁杂物中越冬。次年豌豆开花结荚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飞往田间以食花粉花蜜、交配,在豆荚表面产卵,每头雌虫一均产卵约150粒。每个豆粒可侵入幼虫数头,但通常只有一头存活;豌豆收获时大部分成虫沿未羽化,随豆粒进入仓内,这时是防治杀虫的最好时机。田间羽化的成虫脱出豆粒后,寻找适当处所越冬。进仓后羽化的成虫在豆粒内越冬,但豆粒受搅动时,则由豆粒中钻出外逃。成虫善飞,有假死性。

7、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

(1)分布与危害

蚕豆象又叫豆牛、豆乌龟、蚕豆红脚象。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河南、陕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等地。主要危害蚕豆,也危害黄花野豌豆。将蚕豆粒蛀空,使蚕豆变苦,是蚕豆的大害虫。

(2)形态特征

蚕豆象成虫体长4~5mm,体黑以,短椭圆形,和豌豆象相似,身体有灰白及灰褐色短毛,背部两鞘翅后部近1/3处各有一列近弧形的不明显的白毛斑;幼虫体长5.5~6mm,宽2.6mm,乳白色,肥胖,蛴螬型,头小,缩入,无足;蛹长5~5.5mm,卵圆形,乳白色。卵长约0.4mm,椭圆形,淡橙黄色,半透明。

(3)生活习性

一处发生一代,成虫不食豆粒,越冬成虫3月认底左右飞往田间吃食豆叶、豆荚、花瓣、花粉等交配产卵,卵产在嫩豆荚表面,每荚上2~6粒。每只雌虫产卵35~40粒,幼虫孵化出来后自卵壳下方蛀入豆荚后侵入豆粒。每粒豆有虫1~6头,幼虫把豆粒食完,在豆中化蛹,8月成虫羽化,爬出豆粒后在田间、仓库、房屋等缝隙中越冬,或留在豆粒中越冬。

8、咖啡豆象 Araecerus fasciculatus(De Geer)

(1)分布与危害

为世界性分布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等地。在仓内外皆可为害。在田间可为害可可、咖啡、肉豆蔻等,其中以可可受害最重,咖啡次之。在仓内为害咖啡豆、玉米、薯干、干果及中药材等,以上物品常受害严重。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4.5mm。卵圆形,背方隆起,暗褐色或灰黑色。触角11节,红褐色,向后伸越前胸基部;第3~8节细长,末3节膨大呈片状,黑色,松散排列。鞘翅行间交替嵌着特征性的褐色及黄色方形毛斑;不完全遮盖腹末,腹末外露部分呈三角形。

(3)生活习性

成虫活泼善飞。雄虫羽化后3天达性成熟,雌虫羽化后6天性成熟,成虫羽化6天后开始交尾。产卵时,雌虫以产卵器在粮粒的胚乳部凿l个孔,然后产l粒卵于其中。每头雌虫产卵多至130~140粒。在27℃及相对湿度50~100%下卵期5~8天。在27℃及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完成l个生活周期需57天;若相对湿度提高到100%则生活周期缩短为29天。幼虫脱皮3次。该虫发育的最低温度为22℃,最适发育温度为28~32℃;最适相对湿度为80%,在相对湿度50~100%的范围内咖啡豆象皆可发育。

9、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er

(1)分布与危害

又叫麦蝴蝶,飞蛾。世界性大害虫,为害较严重。幼虫蛀食麦类、稻谷、玉米、高梁、谷子、豇豆、大米等,被害粒内部大都蛀空。在仓内能不断繁殖为害。

(2)形态特征

麦蛾成虫体长4~7mm,翅展开宽为8~16mm,呈黄白色,前翅柳叶形,后翅菜刀形,前翅尖部、后翅尖部和后部生约与翅宽相等的长毛;幼虫体长4~6mm,细长,黄褐色;卵长0.5~0.6mm,淡红色,扁椭圆形。

(3)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4~6代,北方2~3代。以老熟幼虫在粮粒内越冬。成虫多在近黄熟的稻、麦穗或玉米粒上产卵。每只雌虫产卵可多达400粒左右,卵孵化后侵入粮粒,随粮带入仓内并会继续繁殖为害。

10、印度谷蛾Plodia interpunctella(Hubner)

以上十种

民间艺术的编织之类

中国的竹、草、藤、柳、棕麻编织工艺品像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编织物。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1934年在浙江余杭县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二百多件竹器,上有一经一纬,二经二纬,多经多纬法编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纹样,尤其产生了梅花眼、辫子口等较复杂的编织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会时已用于编织胄和盾牌。柳编则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线柳编长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编工艺在唐以前就已很发达。葵、棕、柳、麻编织也有悠久的历史。

草编主要产地是浙江、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浙江慈溪长河草编历史悠久,有「草编之乡」的美誉。湖南以动物草编、制造金丝草帽最著名。河南草编相传由山东莱州传入河南,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山东草编主要有草辫、日用品、杂品三大类。湖南临武龙须草席,相传在唐代即有侍臣向杨贵妃进献龙须草席解热消汗。

柳编以河南、江苏、内蒙古、河北、陕北等地为主。

中国编织工艺品的历史得益于物产丰富,千百年来,勤劳的劳动人民为了生存,就地取材,通过不断的实践,选择利用自然界中生长的各种植物,编织出各种生活所需的器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实践认识的深化,劳动人民创造出许多编织技法和原材料加工技术,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中国,从南方到北方,许多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特色的编织工艺品,各地的编织已由纯手工制作转向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新产品不断涌现,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技能和聪明才智。 竹编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湖南、河南、贵州、广西、安徽等地。顾名思义,竹编就是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将竹筒破为竹篾,经过烤、泡、上色等工艺处理,编织成各种生活器皿和装饰品。

浙江嵊县竹编久负盛名,唐代已有。它以当地盛产的水竹为原料,主要有箕、盘、罐、盒、屏风、动物、人物、建筑、家具、灯具、棕壳等12大类,三千多个花式。 浙江东阳竹编,早在南宋时已有竹编龙灯、花灯、马灯出现。它以动物装饰为主要特色。四川成都瓷胎竹编,以江西景德镇瓷器为胎,用优质慈竹加工编织,四川崇庆竹编也很有名。

浙江嵊县、东阳竹编以动物为主要内容,多取材于家养禽畜及珍奇禽兽,取材于民间神话的作品也很精致。浙江新昌竹编,品种多,以瓶、罐为佳。杭州竹篮底口紧密,罗口细密,牢固耐用。四川成都瓷胎竹编工精艺高,竹丝细如毫发,织时不露接头,织成的作品薄如绸绢,色调和谐,色泽清雅,美观大方。

四川崇庆竹编除各种日常用的竹兜、篮、盘、碗、扇、灯笼、盆等,还有许多新颖,精巧的生活用品,形状固定,牢固,弹性强,能经受一定的压力,易于保护各种物品。湖南益阳水竹凉席质地纤细,编工细腻,平整滑爽,柔韧耐用,吸汗散热,清凉爽快,久用则愈显光亮平滑,最宜夏季消暑使用,以「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著称。 漆是取自漆树的一种天然胶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材质,经过人工处理,提炼出漆泥,制成的各种器皿干后极为牢固并轻盈不变形。漆器是在木、布、皮、金属、竹、藤等材质制成的胎骨上经髹漆、打磨、装饰等工艺加工所制成的器物。中国是最早认识漆并制作漆的国家,漆器的制造始自河姆渡时期,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商周时期的器型已较为丰富并有原始纹饰,出现了嵌螺钿漆器。战国时期漆器制造空前繁荣,并脱离了木器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楚国漆器为代表,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多样化,除木胎外,另有皮胎、竹胎、夹苎胎等。制作工艺有描漆、描金银、金箔贴花、错金银扣、针刻等。秦代漆器造型严谨,纹饰精美,设色庄重富丽,以木胎为主,纹饰多采用写实和夸张的手法,有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和几何纹四大类。汉代漆器的发展达到鼎盛,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特点,出现了鼎、壶、盘、钟等新器型。

漆器的装饰工艺分为彩绘、刻画、镶嵌、金银箔贴、戗金等,以彩绘最多,还创造出「堆漆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青瓷的出现使得漆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因而漆器制造迅速衰落,器物品种减少,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唐代则是继战国至汉代以来漆器制造的第二个高峰期,以金银平脱最负盛名,雕漆数量最多。明隆庆年间,漆工黄成写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着《髹饰录》。清代漆器在明代基础上继续繁荣发展,制作精美,装饰华丽,极富吉祥寓意。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涉及面广,尤其是宫廷漆器,大至典章祭祀用品、陈设品,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和赏玩用品。此时的漆器艺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乾隆时期,福建髹漆艺人沈绍安在几千年来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出脱胎漆器。清晚期漆器制作日趋衰落,到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民国时期才逐渐恢复。

漆器的种类非常之多,中国漆器主要有脱胎漆器、雕漆、螺钿、推光、彩绘、雕填等类别,产地也不尽相同。脱胎漆器的主要产地为江西的宜春和鄱阳地区、福建的福州和泉州。雕漆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甘肃天水、武都一带。螺钿镶嵌漆器以扬州为主;推光漆器则首推山西平遥。彩绘漆器较为普遍,基本上很多漆器产地都有彩绘这一品种,其中以重庆和凉山彝族地区的彩绘漆器最有特色。雕填漆器以成都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漆器种类,如贵州大方和广东阳江的皮胎漆器、厦门的漆线雕装饰器皿等都各具特色。

漆器制作的主要步骤是:制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温室烘干等,主要装饰方法有彩绘、堆漆、镶嵌、雕漆、平脱、戗金等。

中国的漆器产地众多,风格多样,其中北京雕漆、福州脱胎漆、扬州点螺漆、平遥推光漆被誉为「四大名漆」。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