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成都丽铭轩家具 布艺沙发品牌前十名的有哪些

1、红苹果(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广东名牌,沙发十大品牌)2、蝶依斓(中国著名品牌,绿色环保首选认证品牌,广东品牌,布艺沙发十大品牌)3、爱依瑞斯(于1995年北京,爱依瑞斯家具有限公司)4、帷特思(布艺沙发十大品牌,帷特思家具有限公司,广东顺德)5、左右(布艺沙发十大品牌,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6、全友家私(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成都全友家私有限公司)7、吉祥鸟(华日集团旗下沙发家居品牌,吉翔鸟家具)8、KBH(布艺沙发十大品牌,东莞市和易家具有限公司)9、曲美(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布艺沙发十大品牌)10、丽星(布艺沙发十大品牌,佛山顺德丽星实业有限公司)

求唐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名字、字号、代表作 越全越好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中国古代百名才女排名

中国古代百名才女排名网上没有真一百名,还好几个版本,在这就放两个版本,满意望采纳,太多也放不下:第一版本:中国古代十大才女评选

评选之前应先定个入选的标准,唯如此才能叫入围者无憾、落选者心服口服。我想能入我这TOP10的古代才女须具备此八个字:文名遐迩、卓有才情。并且只截止到清代,近代的才女暂不参评了!好,我们按年代顺序即刻开评:

一、许穆夫人:春秋时许国国君夫人,相传《诗经》里的一首最早的爱国诗篇〈载弛〉就是出自其手。但是否真实,学术界难有定论,故只做提名,不予入选。

二、庄姜:春秋时齐国公主,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当然入选。

三、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其浪漫事迹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只提两点:擅琴,曾跟夫君司马相如合作过名曲〈凤求凰〉;能诗,相传中国最早的五言诗〈白头吟〉即出自其手。当然入选。

四、刘细君:西汉乌孙公主,传世之作是那首起句不俗的〈悲愁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只因为后代还有位与她类似遭遇的大才女侯选于后,暂不入选。

五、班婕妤:西汉成帝妃,有著名的〈团扇诗〉传世,仅凭此一诗入选,恐不够分量,只作提名。

六、班昭:家学渊源,名门闺秀。曾助其兄大史学家班固续完〈汉书〉。如果要在她和其祖姑班婕妤之间选一位的话,坚决投班昭一票。

七、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其传奇经历不再赘述,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

八、苏若兰: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诗〉享誉古今,惜流于文字游戏,暂不入选。

九、谢道韫: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另有一篇《泰山吟》诗传世。虽细推敲并无其他过硬佳作支持,但借其名气,还是入选。

十、鲍令晖: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闺怨诗,颇具才情。限于名额,暂不入选。

十一、刘令娴:南朝著名诗人刘孝绰之妹,幼有诗名,其作《玉台新咏》多有收录。限于名气,暂不入选。

十二、鱼玄机:唐女道士,能诗,曾流传“一庭红叶地,不扫待何人?”一句,足令后世诗人叹为观止!限于名额,暂不入选。

十三、薛涛:唐乐籍诗人,曾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唱和,实力不俗。且拥有“薛涛笺”的专利权。作为优秀唐代才女代表,应予入选。

十四、刘采春:唐才艺妓女,有诗歌流传。限于名气,不选。

十五、李冶:唐女诗人,曾与刘长卿唱和,其诗作《全唐诗》有载。限于名气,不选。

十六、上官婉儿:唐诗人上官仪之孙女,极富才情,限于更多算是个政治才女,不选。

十七、花蕊夫人:五代后蜀王后,以"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一诗显名。限于名气,不选。

十八、朱淑真:宋知名才女,诗词皆擅,才情颇高,有〈断肠集〉传世。当然入选。

十九、李清照:著名女词人,有〈漱玉词〉一卷传世。此人名气太大,作为当今无数文学美眉的偶像级人物,入围三甲自不在话下。依个人意见,当据蔡琰之下为第二人也!

二十、管道升: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字仲姬,号栖贤山人,工书画,尤善梅竹,曾经给皇太后画过一幅墨竹,被封为魏国夫人,可见书画之精。文才亦高,箸有《画梅》,《渔父词》,《我侬词》。其中《我侬词》更是为传世之作: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入选当不为过。

二十一、叶小纨:出身明代著名才女世家,其母沈宜修、其姑张红桥俱为当时知名才女,其诗名又在叶氏三姐妹之首。限于名额,不选。

二十二、柳如是:明代著名才女,秦淮八艳之首,曾与当时两大著名诗人陈子龙、钱谦益切磋过武功,虎视群雌,不让须眉。当然入选。

二十三、顾太清:清代满族著名女词人,与同时代大才子龚自珍有交,有〈东海渔歌〉词集传世。况周颐曾在〈蕙风词话〉里把她与纳兰性德相提并论,推许“男成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作为难得的少数民族女诗人,理应分占一席。

二十四、贺双卿:清女词人,出身贫寒,好学不倦,有〈雪压轩词〉流传。限于名气,不选。

二十五、吴藻:清知名女词人,有〈香雪庐集〉一卷传世。限于名气,不选。

中国古代才女排名第二版本

NO1. 庄姜

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她是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NO2. 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貌美,擅琴,能诗,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与之私奔,够浪漫的吧。,二人开了个小酒铺,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此女结局还算不错。

NO3. 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2年)楼烦人,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班婕妤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所以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无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但数月后夭折。她虽然承宠时间很长,却再也没有生育。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

NO4. 班昭

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汉族。东汉文学家,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她除汉书外,赋,颂,铭,诔,哀辞,书,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传。

NO5. 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NO6. 甄洛

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东汉王朝宰相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卒于魏黄初二年六月。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懂诗文,貌艳丽。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魏明帝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世称甄夫人或甄妃。

NO7. 苏若兰

苏若兰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诗》享誉古今。苏蕙,字若兰,前秦始平人,她肤色细腻,明眸皓齿,举止娴雅,一个江南女子一样秀美。她不管屋外纷飞的战火,一心沉醉于诗词歌赋之中,性情与当时热衷于玩枪弄刀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就全部寄托在诗文之中。她的诗文辞句清雅,情感浓郁,表达方式往往又玄秘莫测,所以她的才华几乎就没人重视,她从未遇到过一个能与她谈诗论文的知音。

NO8. 谢道韫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人,东晋女诗人,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NO9. 鲍令晖

鲍令晖,南朝宋女诗人。生卒年不详。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人。鲍照之妹。家境清贫。善作情诗。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闺怨诗,颇具才情。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六题七首;韩兰英的诗文,则全部佚失,因此,鲍令晖就成了宋、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了。

NO10.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710年) 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因才气过人,被武则天赏识,没有被诛杀。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上官婉儿成为中宗后妃之一,被封为昭容,故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NO11.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乌程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诗人。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刘长卿对李冶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高仲武评论说:“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又说她“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被人称为唐代四女大诗人。

NO12.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 唐代名妓和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出生于成都。其父薛郧宦居成都时去世,薛涛由母亲抚养。当其及笄之年已辩慧知诗,兼撤擅书法,描眉涂粉,才貌超群。但因与母亲生活无靠,只得加入乐籍,成为官妓。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赏识,成为私人秘书,还准备奏请朝廷任命其为“校书郎”,虽位或准,但人们从此称其为“女校书”。

NO13.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NO14.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NO15.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NO16. 管道升

管道升: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字仲姬,号栖贤山人,工书画,尤善梅竹,曾经给皇太后画过一幅墨竹,被封为魏国夫人。文才亦高,箸有《画梅》,《渔父词》,《我侬词》。其中《我侬词》更是为传世之作: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管道升夫唱妇随,一生还算幸福。

NO17. 柳如是

柳如是(1618-1664 年) 本姓杨,名影怜,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浙江嘉兴人,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为秦淮八艳之首。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柳如是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NO18. 顾太清

顾太清(1799-1876后),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入嫁为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爱新觉罗·永琪之孙,荣恪郡王绵亿之子——贝勒奕绘的侧福晋,报宗人府为“顾”姓。婚后夫妇唱和,伉俪情深,又因奕绘字子章,号太素,为与之匹配,遂字子春,号太清,自署太清春、西林春,故以顾太清名世。顾太清多才多艺,且一生写作不辍,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

满意望采纳

历史上有没有物理学家转为文学家的?

  有,张衡(大物理学家加大文学家)

  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107583752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43.htm

  http://tieba.baidu.com/f?kz=123766426

  中国物理学家张衡

  〔 作者:不详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84 文章录入:admin 〕

  张衡,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于我国河南南阳西鄂。幼年时,家境比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张衡磨砺出朴素而坚强的品格,他从小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喜欢独立思考,虽然熟读经书,但并没有被这些经书束缚住思想。他不满足于只读经卷典籍,认为参观游览可以增长知识、风闻。他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见闻对照起来学习。为了获取更广博的学识,公元95年,17岁的张衡开始离家外游,踏上了求师问业的旅途。

  游学期间张衡先到了汉朝故都,时称西京的长安。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考察山川地势,谙习风土人情。后来,他来到当时的都城洛阳,进入了最高学府--太学。张衡在这所学校里,勤奋学习,广泛阅读各家各派著作,学问大有长进。人们称他“通五经、贯六艺”,认为他比那些只知死读经书的太学生们高明多了。

  从洛阳游学归来后,张衡应邀在南阳郡守鲍德手下做了几年主簿。公元108年,鲍德调任京师,在他的推荐提携之下,两年后,张衡也被召入京城担任郎中,后来担任太史令,主持观测天象工作。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从《太玄经》中开始接触数学和天文学,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以后的二十余年,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自然科学,潜心钻研天文历算,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丰实的天文遗产。

  张衡最先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到地球的阴影里的缘故;他还首先指出了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照到月球上后反射所形成的;他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解释了冬天昼短夜长和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张衡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灵宪》一书。书中记录了二千五百多颗恒星,并且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宇宙无限的思想。此外他还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论点。

  张衡在天文学上重大贡献之一是他发展了浑天说,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演示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浑天说”是当时相较“盖天说”与“宣夜说”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天像蛋壳,地象蛋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都在“蛋黄”上不停地转动。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他认为是一个卵形的球体,直经为200万里,南北向比东西向短1000里;地在天之中,天似蛋壳而地似蛋黄;地靠水浮着,天靠气支撑,半边天在地上,半边天在地下,日月辰则附于天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后来张衡又把地浮于水上的说法改为地悬于气中。张衡的浑天说奠定了我国天文理论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学说,张衡发明制造了水运浑天仪。这台仪器的主体是一个大球,用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这根铁轴就相当于地球的自转轴。轴与球的两个交点则相当于地球的南北极。大球的最外圈圆周长一丈四尺六寸一分,镶上一道铜,相当于赤道。大球表面分别刻有黄道、南北极。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八星宿和日月星辰等。仪器靠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带动大球缓慢地旋转,一天转一圈。到了晚上,人们从仪器上可以看到星星的起落,和实际天象几乎完全吻合。浑天议的展出引起了许多人的极大兴趣,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较准确的表示天象的仪器。

  当然,张衡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他对地震的测定。

  东汉时期,我国地震比较频繁。为了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动态,张衡经过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台仪器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象个大酒坛,圆周直径八尺。仪器顶上有一个凸形的盖子,周围镶有八条龙,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面。每条龙嘴里都含有一颗铜球,龙头的正下方各蹲着一个青铜铸造张着嘴的蟾蜍。仪器的中央,竖立一根很重的铜柱,铜柱底尖、头大,称为“都柱”。在它的四周装有八根曲杆,分别和龙头相连接。如果在某一方向发生地震,震波传到都柱,都柱就倒向某个方向的曲杆上,杆推动含有铜球的龙嘴,球便落入蟾蜍嘴中。

  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可以测出的最低震级为三度左右。公元138年二月初二甘肃地震那天,张衡正和一些人在一起渴酒,突然“当啷”一声,地动仪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落了下来,掉在蹲着的蟾蜍口中,报告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当时洛阳城里毫无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也没有晃。一些不相信“地动仪”的人借此攻击张衡。但张衡却坚定地回答:“咱们还是等事实来说话吧。”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千里之外的陇西,送来了发生地震的消息。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讥笑张衡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

  公元139年,这位令人景仰的科学家在洛阳病逝,终年61年。

  作为文学家的张衡

  张衡是公元一、二世纪间我国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关于前者,当别有论述。这里只略述他在文学上的业绩。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河南南阳县南)人。曾祖父很有家产,早死。祖父张堪字君游(《后汉书》三十一本传),他把曾祖遗留下来的余财数百万分给侄儿们,自己年十六到京师洛阳求学受业。在太学里认识了一个同县同学朱晖(《后汉书》四十三本传),二人友好齐名。张堪把朱晖当成知己好友,曾拍着朱晖的肩膊,表示要以妻子相托。当时朱晖以为张堪先有名,一时未敢答应。后来二人也未再见过面。张堪在家乡时,早跟刘秀相识,并为刘秀所称赞。刘秀为帝后,召来张堪做郎中,三迁为谒者。建武十八年(42)春他领骑七千匹,跟大司马吴汉去蜀伐公孙述,在道上被命为蜀郡太守。在与公孙述对阵中,张堪建议不宜退师,认为公孙述必败。后述果败战死。张堪先入成都,检阅库藏珍宝,列条上报,丝毫无所取,为蜀人所敬服。在蜀郡二年,朝廷上调为骑都尉,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匈奴有功,遂调为渔阳太守。张堪到任后,打击奸猾,地方安定,吏民乐为他所用。匈奴以万骑入渔阳,张堪率数千骑击破之。于是郡界安静,张堪乃于狐奴地方开稻田八千余顷,鼓励人民耕种致富。百姓歌颂他:“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堪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渔阳太守八年,人民殷富,匈奴不敢来犯。后张堪在蜀时的战绩和清廉无所取的情况为光武所知,光武赞赏很久,要征调他重用,不幸张堪因病逝世。张堪死后,家中贫困,朱晖亲到张家探视并给以丰厚的物质救济。朱家子弟不知原委,朱晖才说出与张堪在洛阳相识而被张堪视为知己的往事。

  张衡年轻时,家境并不很好。但儿童时他也读书学文。幼年,即善于为文。到十六、七岁便离家拜师访友。从他家西北行,过武关,经蓝田、南山,到达长安。他游览了三辅,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而后东去新丰,参观骊山沮泉,自然的美景,触发他动笔为文的兴趣,做了一篇《温泉赋》。这是张衡的少作之一,是一篇短小的骚体赋。这篇小赋,形式具备,文辞清新,寓自然之理于风光景色之中,表现了少年张衡好为深邃之思的文章特色。

  由新丰再向东,过函谷关,就到了京师洛阳。这时候的洛阳,早一辈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已经不多见了。王充已过七十家居修养,未知还在世否?大将军窦宪幕府里几位著名的文人,随着窦宪的垮台,都己经去世了。班固、崔骃于和帝永元四年(92)同年逝世了,傅毅还死在他们的前头。这时京师的老学者侍中贾逵还健在,他不仅资格老,而且能使古文经传与图谶联系,历来为统治者所欣赏。和帝永元六年(94)崔骃的儿子崔瑗到京师来了,他跟贾逵学会了天文、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等学问,为太学里诸儒生所钦佩。张衡大概在参观太学的时候,认识了崔瑗,并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张衡兴趣广,自学了《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好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等。他没有和崔瑗一起做贾逵的门生,为什么,我们不清楚,可能因为贾逵讲图谶,他不能忍受统治者这种愚民自欺的蒙昧学说。

  张衡在年轻时期志趣大半还在文学,如诗歌、辞赋、散文。因为名气渐大,有人荐举张衡为孝廉,他漠然无动于中;有些公府请他为属官,他也无意去侍候达官贵人。实际这时官场已为外戚宦官所把持,还为官僚系统、学术流派所左右。世路险阻,仕途难进。一个没有钱财与实际权力的人,官是做不成的。张衡家中与京师洛阳均无可以仰仗入仕的力量,他自己虽未表现高傲于人,但不愿与“俗人”交游的性格,又使他很难希望找到官做。这样张衡在洛阳几年所得到的仍是他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创作。他有一篇《定情赋》,可惜正文只存四句:

  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断当时而呈美,冠朋匹而无双。

  叹曰: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秋为斯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全后汉文》五十三)

  是对美人的赞叹和思慕。他还写了一篇《七辩》。凡“七”之类,也是一种赋的形式,始创于前汉初期淮阴人枚乘的《七发》,以七事启发“太子”而得到使听者悔悟的目的。到张衡时代,这种赋体仍有作者模拟试作。张衡的《七辩》,自居于无为先生与虚然子等的谈话而表达自己的志趣所在。虚然子言“宫室之丽”,雕华子言“滋味之丽”,安存子言音乐之丽,阚丘子言“女色之丽”,空桐子言“舆服之丽”,依卫子言“神仙之丽”,无为先生对前五子之说都默然无对;对依卫子之说虽有所言,实际也不以为然,末以“将飞未举”一语婉然谢绝了。最后,仿无子曰:

  在我圣皇,躬劳至思,参天两地,匪怠厥司。率由旧章,遵彼前谋,正邪理谬,靡有所疑。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是以英人底材,不赏而劝,学而不厌,教而不倦。于是二八之俦,列乎帝庭,揆事施教,地平天成。然后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国而悦远人,化明如日,下应如神,汉虽旧邦,其政惟新。

  仿无子这一段话,真正打动了无为先生的心,“而先生乃翻然回面曰:‘君子一言,于是观智,先民有言,谈何容易!予虽蒙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务。’”(《全后汉文》五十五)这是一篇赋体的寓言,张衡借仿无子的口,倾吐了自己的理想,“汉虽旧邦,其政惟新”,他把现实想像得这样完美,中兴的汉室,将达到圣人之治的神化境界。但现实距此境界又如此遥远,他也不敢期其必然,所以他在兴奋之余,还只能表示“敬授教命”,努力以赴,将来究将如何,不敢多言了。

  京师洛阳是不能久居的。不知什么原因,张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南阳去,做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此事不见于《后汉书》本传。张衡为南阳太守主簿,有他的《绶笥铭·序言》(《全后汉文》五十五)为证。但从哪年开始的,也没有讲清楚。今从孙文青《张衡年谱》之说,张衡从二十三岁(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开始为南阳太守主簿,大致是可信的。这时候,张衡最好的朋友崔瑗大概已离开京师了。他从家乡出来游学已六、七年,又有机会回到家乡,应该说是很幸运的了。张衡和太守鲍德相处很好,他为太守做做文书工作。除本职工作之外,时间还是不少的。他有可能继续进行文学工作,他写了一篇与《定情赋》有关的《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不才勉自谒,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芳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英斯夜乐,没齿焉可忘。(逯钦立《汉诗》六)

  这是一首合乐可歌的文人乐府,这种五言诗体,在张衡时代,还在创造的途中。它说的是直接的抒情叙事呢,还是借新婚夫妇的相得心情而有所比喻呢?这是不易肯定的。但如果以之比喻和鲍德的官属友谊关系,似乎也是说得通的。

  在南阳太守的官邸里,张衡完成了蓄之已久——大约说来足有十年的《二京赋》。这两篇与前辈著名文章家班固的《两都赋》,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历史比赛。它们的形式相似,寓意也无异,都是这一故事,以铺陈西都的奢侈为鉴戒,而盛赞东都的节俭以进行讽谕,对统治者都是有益的。但班张的时代已不同,张衡所处的后汉社会危机已逐渐地激化了,所以他在《东京赋》里所表示的讽喻比班固讲得深刻多了,以人民的怨仇为准,看王朝的危亡问题,这不是“劝百而讽一”的小讽,而是站在王朝的危亡高度大声疾呼了。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初制于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故相如壮上林之观,杨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颓墙填壍,乱以收置解罘,卒无补于风规,只以昭其愆尤。臣济奓以陵君,忘经国之长基。故函谷击关于东,西朝颠覆而莫持。凡人心是所学,体安所习,鲍肆不知其臰,玩其所以先入;咸池不齐度于?咬,而众听或疑。能不惑者,其子野乎!……

  这一段的讽谏之辞,决不是纵横家那样的危言耸听,而是从人民能否承受的观点以阐明统治者不知不觉的奢侈所带来的严重的以至于亡国的后果。

  张衡在南阳还写了一篇《南都赋》,这当是对光武皇帝的歌颂,也是对自己家乡一隅之地快意的描绘和赞美。就大赋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但其结构则比较简单,弘富亦逊于前者。

  德鲍为南阳太守,在职九年。调为大司农,病卒。张衡为鲍德属官有知己之感,鲍调离南阳后,张衡有没有跟着也走呢?没有。这时朝廷上是邓太后临朝,邓氏兄弟秉权。邓氏以窦宪下场为戒,不敢仗势凌人,谦虚谨慎,小心警戒。而且招举士人,装饰门面。和帝永初二年(108)十一月,邓骘为大将军,他即“推进天下贤士何熙、祋讽、李郃、陶敦等列于朝廷,辟杨震、朱宠、陈禅,置之幕府,故天下复安”(《后汉书》十六(邓骘传》)。张衡早已知名,邓骘也请他到朝廷上来或参加他的幕府,张衡不为所动,邓骘一次一次请地不来。但张衡也并非绝对傲视邓骘,他有书信和邓骘保持联系。

  安帝早知张衡“善术学”,就于永初五年(111)以公车特请他到朝廷上来,给以亲近的郎中职位。前一年朝廷上刚成立一个校订典籍的组织,“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后汉书》五《安帝纪》)。东观是洛阳南宫的一个宫殿,用为皇家的藏书处,学者们称之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当时有名的学者如马融、窦章等都在这里,为校书郎。张衡没有在东观校书,和马、窦在朝廷上相识为朋友。他由郎中迁为尚书郎,再迁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115)又迁为太史令,这年他三十八岁。这个职官主管天文、历法等等,对他是合适的,这方面早有修养,新任职守又给他进一步钻研的可能性,这样从理论到实践他就不断地有所贡献了。张衡第一次为太史令共六年,经过公车司马令五年的转折,从顺帝永建元年(126)再为太史令又七年,前后十三年的专业职守,使他的科学事业日益巨大而显著。顺帝阳嘉元年(132)即复为太史令的最后一年,他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即地震仪。这是世界上地震仪的鼻祖。此事载之《后汉书·安帝纪》,可见统治者及当时科学文化界的轰动。

  作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张衡,并不是不重视朝廷的政治。顺帝初立,人材群集,一辈人物过去了,又成长起来一辈人物,如张皓、王龚、庞参、李郃、李固、黄琼。张衡列于这些“时髦”之中,是毫无愧色的。黄琼自为尚书令在位十多年,上疏言事,颇致力于腐朽内政的改革。张衡在这种复萌朝气的形势下,亦不断自陈其思想政治上的主张,如愤图谶之虚妄,表达对宦官集团专权的厌恶和告戒等。张衡为太史令,不在公卿之位,他的几篇奏章,虽都言之成理,一律是无效的。这样,他对政事就愈来愈没有兴趣了。

  顺帝即位后,张衡再转为太史令。他长久官升不上去,总不能没有一点感慨,于是他仍用与客谈话的形式,作《应间》,表达了他的仕途不得意的情绪。最后说:

  愍《三坟》之既颓,惜《八索》之不理,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日韫椟以待价,踵颜子以行止。曾不慊夫晋、楚,敢告诫于知己。

  他以钻研书史隐于朝廷暂时自安,又以孔门大贤颜子作榜样,不怕穷困,怀抱宝器,待价而沽。态度还是积极的。然而这恐怕只是空想,现实黑暗势力的冲击他是无法避免的。

  阳嘉元年张衡发明地震仪后,举世为之震惊而服其“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全后汉文》四十五)。次年即迁为侍中。他接近皇帝,进言的机会多了。顺帝亦常问他天下万民所最痛恨的一切。而宦官们则甚恐惧,都怕张衡告他们的状,揭发他们的丑恶,共同以凶恶的目光威胁他。他们始终不放心张衡在顺帝身边,共同诬陷,一意要驱逐他离去。本来张衡就受老庄思想影响,以为人的吉凶祸福,幽微深藏于无形之中,说不定那一天要得祸,因此又作了一篇《思玄赋》。这是一首骚体赋,学屈原《离骚》,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可得,则云游上下四方,以至于天上:

  据开阳而俯盼兮,临旧乡之暗蔼。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魂眷眷而屡顾兮,马倚辀而俳回。虽遨游以偷乐兮,岂愁慕之可怀。出闾阖兮降天涂,乘飚忽兮驰虚无。云霏霏兮绕余轮,风眇眇兮震余旟。缤联翩兮纷暗暧,倏眩眃兮反常闾。

  从天上又回人间。

  收畴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之遐心。修初服之娑娑兮,长余佩之参参。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纭以从风。御六艺之珍驾兮,游道德之平林。结典籍而为罟兮,欧儒、墨而为禽。玩阴阳之变化兮,咏雅、颂之徽音。嘉曾氏之《归耕》兮,慕历陵之钦崟。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夕惕若厉以省諐兮,惧余身之未敕也。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墨无为以凝志兮,与仁义乎消摇。不出户而知天下兮,何必历远以劬劳?

  驱除幻想,一切还是照常,不求人知,自我努力而已。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何必区游自求劳苦。这是儒道思想的诗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自得其乐。而另一篇《髑髅赋》则是道家思想的游戏之作,是直接和庄周学派开玩笑的。庄子本以髑髅为寓言以明其齐生死的说法。张衡《髑髅赋》则使庄子出场道白,进一步以寓言为戏剧,艺术性更强了。他似乎以为解决了思想上的生死问题,人生的荣辱进退也就随之解决而不足道了。实际现实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他从幻梦中出来,无法回避他的现实追求和愁苦,而《四愁诗》就不得不继之而作了。

  张衡于顺帝永和元年(136)被调为河间(河北献县)相。在这里,他努力作一些切实的事,如打击豪强,整齐法度,使地方安定,上下肃然,政事耳目一新,一切有条规地得到治理。但张衡心中始终去不掉愁思,安静不下来,不得不寄情于诗作。

  四愁诗并序(略)

  一思日: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依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纤。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芬芬,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是从骚体赋变化来的诗篇,而有歌谣色彩。全诗四章,章七句。所思东南西北四地为理想所在,美人则是理想的化身。最高理想在太山、桂林二地,它们是古代圣王封禅、巡狩的地方,属于立德事业;其次是雁门、汉阳二地,它们是西北边疆要地,属于立功事业。由此可见他的理想与现实处境的矛盾是很大的,所有理想都为现实困难所阻挠而莫能如愿,与美人赠答之事都是幻梦,只有愁思怅望,涕泪沾襟。

  汉王朝对待上人,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尽忠,一方面也鼓励他们中有些人隐居田园,不一定个个人都出来作官,这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官僚系统不能过大,容纳不了多少人都能弃耕食禄。士人因辛苦一世,奔走仕途,始终不得行其志,公卿的位置上不去,或者上去了又怕得祸,以知足为乐,而不肯以官终身,以归田园居有安身立命之乐。张衡为人正直,博学多能,始终为下级官吏,虽有许多贡献,不能行其志,愁苦不得解决,遂有“怀土”之思,作归居田园以善终其身的打算,因作《归田赋》以见志,表明他以老庄思想和儒家经典为精神支柱,以田园游乐为生活指趣,抛弃人世间的荣辱,而放荡于复杂矛盾的世界之外。然而这只能是最后的一个幻想。在河间三年,张衡上书求退,顺帝征为尚书。他没有归田。永和四年(139)卒,年六十四。

  张衡的文学创作是他在仕途生活中曲折的思想情绪真实的反映。他在辞赋、诗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优秀的业绩,表现了独创性。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张衡所作各体,如大赋、骚体赋、咏物小贼、抒情小赋,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后者更是对后世有影响的创新和开拓。他诗作不多,但对五言诗的成长有贡献。散文以上书言事的政论为主。而上书驳斥图谶的虚妄,则是空谷足音,在这一点上他比“疾虚妄”的王充还彻底。

  四愁诗并序(略)

  一思日: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依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纤。

  四思曰: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芬芬,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我对这个相对了解一些。呵呵。鲁迅有一篇仿作,在《野草》里,初投稿时,徐志摩看不上,所以没收,结果弄得孙伏园一气之下离开了那家刊物,办了个《晨报》副刊。不过我也觉得鲁迅这篇诗不怎样。相比于张衡的原创来,更是要无地自容了。

在北京哪些地方能用商通卡?

北京能使用商通卡的地方:

百盛购物中心(复兴门店) 当代商城  

燕莎友谊商城燕莎(金源店)

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A、B座

赛特购物中心   

百货大楼 贵友百货(永安里店)   

贵友百货(方庄店) 贵友百货(金源店)   

贵友百货(手机厅)北京图书大厦  

西单购物中心君太百货   

华堂商场(大兴店) 华堂商场(亚运村店)   

华堂商场(十里堡店) 华堂商场(丰台北路店)

北京商业服务业通用积分卡(以下简称“商通卡”)由北京资和信控股集团旗下北京商服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服通”)发行和管理,北京资和信通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此卡受到广大商户及团体客户的欢迎。

到目前为止,商通卡已建立了涵盖包括百余家大型百货商场以及超市、餐饮、健身、体检、医疗、美容等3000余家商户的商通卡服务网络。良好的服务平台聚揽了大量优质的团体客户。

目前资和信商通卡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通刷卡商户,使用范围已经从北京地区走向全国。

目前已设立分公司的城市有: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大连市、 天津市、南京市、重庆市、成都市、上海市、广州市、南宁市、深圳市、海口市福州市、厦门市、武汉市、郑州市、西安市、太原市、石家庄市,合作商户覆盖全国。

扩展资料:

办卡流程

1、客户持现金、支票或银行储值卡以及经办人本人身份证(已办理过实名卡的则需要携带实名卡),前往资和信各售卡中心办卡。

2、支付要求:单纯现金支付上限为五万元整;超出部分需以支票或转账方式支付。

2、客户均可在当日办理时取卡,以现金支付领取的卡片将在第二个工作日激活卡片,其他支付方式领取的卡片需在款项到帐后第二个工作日激活卡片。

3、资和信为客户开具地税服务业发票。

办卡手续费

办卡手续费:卡内金额在500元以上,按总办卡金额的 3% 收取; 卡内金额在500元(含)以下,按每张15元收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商通卡

急求唐诗宋词各五篇,需介绍作者经历、背景以及赏析。

  1、《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久负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从结构上说,这一联切入诗题,引起全篇的写景和抒情。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前四句的写景转入后四句的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此时已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中,诗人倍觉自己的孤单,联想起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的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说:“ 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珠”、“玉”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李商隐(813- 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势而趋附。所以他常常遭到攻击,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只是在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四十五岁时死于郑州。

  3、《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天色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彩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里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 许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恶势力和世俗的打击和孤立。李白的被遣还,就曾饱尝到世俗小人的讥诮和白眼。在这首诗中,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4、《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铺:(pū)

  [评析]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 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出秦淮河上烟水迷离、月照白沙的夜景。两个“笼”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写出来。“烟”火红灯,“寒水”一泓,繁华中隐透苍凉,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泊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环境。“夜”是对首句的承接和明确化,“近”字为听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体内容埋下了伏笔,“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华和热闹,与诗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祐之孙。唐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召为团练巡官。后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居扬州,颇好游宴。大和九年(835),入朝为监察御史,不久即分司东部。后历任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迁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出任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素有经邦济世抱负,其诗关切朝政,指陈时弊,咏史诗往往以论史绝句的形式,借历史题材讽咏现实。抒情诗意境清新,韵味隽永。

  6、《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

  7、《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

  8、《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 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 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 元献。

  9、《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1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耸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准、顺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描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