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上山一品家具 我想科普一下满人和汉人的区别

1、分布区域不同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

2、语言不同

满族的语言是满语,一般认为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汉族的语言是汉语,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3、服饰不同

满族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满族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4、民族信仰不同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自汉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道教虽然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个成员都信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谁知道台州全部最出名的小吃啊???

椒江:

江城南路然香姜汁

花园菜汤饭

人民路小学对面猪大肠

邮电局隔壁糖炒栗

海门电影院旁边医药店门口海丝

海门电影院对面火烧和面结粉丝

联谊胡通麦虾

仁益饭店菜蒂头猪脚炝蟹

烈士山脚下鸡爪

江城南路十三老汤汤

花园菜场的国顺烤鸭

新城熟食  

国商对面手打面

银河商城里凉菜膏

陵园路肉末炊饭

花园阿庆嫂姜汤面

马路桥(十字马路东边红绿灯)骨头粥

江城南路詹记蛋饼牛肉汤

电大对面新疆拉面

联谊饭店小巷里砂锅面

华联超市门口茶叶蛋

麦虾我吃的最多感觉最最好吃的就是椒江侬侬魅力婚纱后面的那两家正宗临海麦虾店

  椒东花园新村较好吃那个叫阿青嫂面店(姜汤面)。味道不错,她会问你加什么料的,个人推荐加螃蟹.

  椒江建筑路上的豆浆。

  椒江中山西路小红三黄鸡里的三黄鸡.

    椒江邮电局下面的糖炒粟。

椒江联谊饭店弄堂的临海麦虾。

椒江花园的手打面。

椒江外贸宾馆边上刻龙饭庄的椒盐鸭头极香

椒江工人路上的阿坚龙虾和千里飘香。

椒江建设路(江城南路再往南)上的然香姜汁好吃

椒江金三角工商银行这条路进去第二座桥边上的油炸。

A BC的皮蛋粥(加个皮蛋)+麻慈穿蛋。

椒江西门公交站牌边上有个油煎包。

椒江二中(青年路,椒江公安局旁)的边上有个无骨鸡柳。

椒江二中的边上有个煎饼摊子。

椒江陵园路的泡虾。(这条俺现在觉得没有花园新村里的那家泡虾做的好吃哦)

椒江育才路(东山公园边上)上的椒江糊。

椒江永和豆浆旁边的油葱饼(只在晚上卖)

椒江银河商城中段的霉干菜饼(饼里加肉)。

椒江银河商城附近摆摊卖的虾姑(虾狗弹),蘸醋味道更好。

椒江银河商城附近姐妹面店的面条年糕和泡饭。

椒江银河商城的猪大肠烧年糕和猪心烧红枣。

椒江银河商城附近椒江花园菜场旁边的红枫饭店的红烧鲤鱼。

椒江原老一百楼下的里脊肉。

工人路上的阿坚龙虾好吃得紧,还有一道千里飘香值得一尝

 中山东路和建设路的交*十字路口有两家老牌的骨头粥店,很好吃的哦^0^

  台州初级中学旁边的大饼很好吃.

椒江人民路(东山公园旁)上有家早点店,那里的豆腐生是椒江最好吃的。

椒江派斯俊(联谊饭店边)的西点也很有名的,里面的东西也很好吃...

  枫南小区的“酸菜鱼”好吃,价格便宜!

酸菜鱼 :联谊饭店后小巷里有很多家,特别好吃的是自贡饭庄,怕辣的不要去哦!

姜汤面 :花园新村较好吃

原椒江葭止大转盘的尚氏龙虾店~是椒江开的最早的龙虾店~~常有台州其他地区的人跑到那家吃龙虾 绝对经典~

向大家介绍一菜馆叫“一品神鸡”,店里就三个鸡:本地鸡、三黄鸡、乌骨鸡。这个店在椒江卫生监督局大门对面(康平小区的东面),味道真的不错,然后也很实惠,适合4、5个小聚!

吃在黄岩:

黄岩横街油炸

黄岩塔院头“长人面碎”绿豆面

黄岩珍珍面馆和小三元猪脚面

黄岩小三元后面的拌面

黄岩荣华楼的食饼筒  

黄岩老扁酒家的煎饺绿豆面—黄岩KFC旁小弄堂的油葱饼

黄岩永宁街的油炸(百货公司旁)

黄岩老影剧院天长酒家炒面

黄岩的直下街的洋芋泥也很好吃!这条街上还有豆浆,很浓的,保证是原汁原味,而且价格超便宜!这条街上的小吃还是你们自己慢慢去找吧.还有去九峰公园的路上的左边还有一家老太婆开的绿豆面碎也不错,(不过记得要早上去才行).在这条路上也有很多值得推荐的,你们慢慢尝吧,还有黄岩电影院前面的小街上也有好吃的.呵呵,不过我已经很久没去了,不知还在不在.

食饼筒 黄岩天长北路荣华楼里的,不过早上一般都要排队的。

黄岩的小三元,里面的大排最好吃了,还有仁风路口的老字号骨头馆,天长北路 的阿遥拌面,青年路肯德基边上的葱油饼,司厅巷口的油炸店,好吃的多多哟。

黄岩天长南路的拌面和寺后巷的老太婆面馆的面都很不错

黄岩老扁酒家(原花鸟市场)对面的焐菜头。

黄岩司厅巷的油炸。

黄岩的天长路阿跃拌面。

黄岩消防队旁边的包子。

黄岩西江大桥边上(乐王子对面)一家很小的店面,现炸椒盐鸡翅、鸡腿,又香又脆绝对OK!比黄岩的什么“多美丽”、“肯德基”鸡翅好上几百倍!希望大家有机会品尝一下相信我没错!

黄岩大厦对面的有家津源小店,里面的鸭肝、鸡肫、牛肉、汤元是经典。

吃在温岭:

在温岭人民中路,电影院的对面,也就是典雅专卖店的对面 有一间烧烤店,很好吃.

温岭三星小区的麻辣烫——贪吃街的凉皮、傻子瓜子、煎饼—石塘的绿豆面。

  温岭原电影院对面的烧烤店~好像叫童烧烤吧~味道很不错啊!

  新河车站对面新开的卖早餐的~~~里面的馒头倒是很特别呀~面粉特细软的感觉

吃在临海:

临海白塔桥头的麦虾

  临海的,白塔桥饭店的蛋清羊尾,火烧饼.在白塔桥饭店北边回浦上路的几家麦虾店的麦虾都很不错. 还有,回浦中学的学生想必对学校旁边卖油炸小吃的小店印象不错吧.大前天特地跑去老校区吃了,果然还是记忆中的那么好吃^(oo)^

  临海劳动路有家卖牛肉面的,味道不错,还经营四十年代小馄饨呢,不过好几年没去过了。

杜桥电影院门口的炒磨糍。

劳动南路往城关中学方向的豆浆。

临海耀达商场正门口的菜干饼。

临海红烧鸭血,味道特棒,鲜美润滑,爽的很,一般的排挡都有

白水羊狗肉,大家有机会去临海的话千万别错过哦。

  临海紫阳街的白塔桥钣店,那里的火烧饼,酒酿汤圆是台州数一数二的.

临海巾山路上的老婆饼味道好极了。

吃在路桥:

路桥夜市韩国铁板烧烤、麻辣烫及玉米。台湾风味(富士广场西对面居民区内)——路桥的二定好酒店旁沙锅姜汤面

邮电路兄弟拉面,美食街的阿婆蛋炒饭

卖芝桥建设银行对面的姜汤面,旁边的面结粉丝,农工商超市的茶叶蛋,解放路的麦虾,

  镇中路班尼路旁的炸排骨,富士路菜场对面弄堂的梅干菜烧饼,里王路(原老街路口)的 包子,路桥小学旁的泡虾

路桥电影院旁边的叫什么店名忘了 那里的炸龙虾 炸肉片 螺丝 姜汤面都很好吃哦

  路桥老市场门口的凤凰蛋美味

路桥大酒店弄堂里的霉干菜饼(烘烤的)。

路桥卖芝桥路的糖炒粟。

路桥南昌孺子路美食街

路桥下里桥樟树脚下的水饺

台州姜汤面

  姜汤面先前只是台州妇女坐月子时调养身体的主食,现已成为台州街头独具风味的小吃。

  烧姜汤面先将猪油一小勺入锅,再将虾干、猪肉丝、笋丝(或茭白丝)、香菇、金针菜入锅旺火煸炒,再洒些黄酒,待佐料半熟、香味出来时,倒入煎好的姜汤,烧开时放入米面、荷包蛋、豆腐皮子、青菜,快起锅时放几只蛏子,然后盛入大碗。姜汤面具有解寒、发汗功能,可刺激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姜汁核桃蛋

  烹饪时,将三两核桃仁捣碾成末状,鸡蛋三只用筷子打散,放二两生姜汁,黄酒、红糖、水适量,搅拌均匀盛在大搪瓷碗内,将碗放在空锅中,锅与搪瓷碗之间垫数块小瓦片,锅里不放水干蒸,小火烧至香味喷出蛋糊熟即可。

  姜汁核桃蛋既是喷香可口的美味小吃,又具有食疗价值的滋补佳品。姜汁核桃蛋具有散寒、止呕、祛痰、健脾等诸多功效。

  临海麦虾

  一斤面粉、一只鸡蛋、一匙菜油、一匙盐,加适量水,放入大碗内调成面粉糊浆备用。旺火起油锅,放入白萝卜丝炒,再放入卤牛肉丝、香菇、黄酒,尔后加入高汤,猛火烧开,用菜刀沿大碗口将面粉糊浆切成一条条面状下锅,大火烧开放入适量盐(亦可再加虾、蛏、蛤蜊、油煎蛋等),烧熟后加少许酱油、味精、葱或大蒜叶,起锅盛入碗中。其口味特点:清香鲜美。

  台州手打面

  台州手打面入嘴滑爽、香韧,汤味鲜美可口,是当地有名的小吃。

  其制作工艺是将面粉放在案上,中间扒成凹形,注入凉水,和匀揉透。用面棍擀成面皮,撒上山粉,擀压、摊开,再撒上生粉,再卷再擀,待擀成薄薄的面皮后,将面皮折叠切成面条。锅中水旺火烧开后,下入面条,面条一熟立即捞上,盛入备有汤料浇头(高汤、味精、盐、油等佐料调制成)的大碗,根据各人口味喜好,放上大排或荷包蛋,即成一碗风味独特的台州手打面。

  黄岩苔菜饼

  黄岩方言称烧饼为“火烧”。黄岩城关烧饼铺烧制的烧饼,馅足似月饼,馅外包裹着薄如纸的一层层松脆喷香的饼壳,表面撒有黑芝麻。刚出炉的苔菜烧饼尤为好吃。橙黄诱人的外表,馅泥为海苔菜、赤豆酥、白糖,咬一口,满嘴松脆喷香。

公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药神到底是谁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所以医神是李时珍

  孙思邈是药王

 更多

所以就是没找到药神是吧

医神是李时珍

孙思邈是药王

同学你能不要答非所问吗- -

不好意思,打错字了,药神是李时珍,药王是孙思邈。

可是我看了你引的李时珍的资料 里面完全没出现药神这两个字啊

有哪位大能知道“金星与婺女争华”的典故吗?

金之华滋,华光溢金。婺金争华①,天地精华。北山尖峰,黄帝铸鼎。南山逶迤,鼎湖高端。

俯视双溪一泻,盈盈众水汇合;位处三郡喉衿,居中浙江之心。秦置乌伤,汉称长山,南朝金华,明领八婺。兵家要区,两浙为首。城中有城,固若金汤。

万年上山,夹层红陶,稻米留痕,金色一咎②。北山大仙,赤松佳气,修身成真,普济百姓,叱石成羊,点石成金。婺水破格西去,玄妙浩浩畅畅。遇贬太守沈约,登望幡然省悟。筑楼玄畅,长歌八咏③。危石人生,达观壮观。

金泥窑火,婺州窑瓷。凝重浑厚,大气磅薄,乳浊釉层,朦胧铁色。秋叶南宋,暖风金华。宋高宗驾车驻跸,吕祖谦开创婺学。古子城熙熙攘攘农商繁盛,李清照壮怀激烈《题八咏楼》④。创造婺州刻本,一时小邹鲁美称声播四海;更有南宋棉毯,推前黄道婆纺织几百春秋。

宋元古刹天宁,明清大院卢宅,诸葛八卦村落,古代玉山茶场,古婺遗金星罗棋布;天下无双火腿,东方一绝斗牛,京剧之祖婺剧,《金瓶梅》金华酒,金华多珍熠熠生辉。

朱元璋大略,披仙台观天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李世贤布阵,浙之心筑王府,“连环计,破要塞,夺金华”。蓄势团龙,五爪有神。

秋瑾、张恭,四世一品谋首义⑤;政要文人,抗战八年汇婺城。周恩来几入金华,烽火抗日前行;李友邦率领义勇,同胞携手奋战。酒坊巷里洒热血,进步报刊灯如炬。

水通南国,潮涨潮落,钱镠斜柏⑥,换了人间。激荡金华,壮哉盛哉!共和国阳光三江六岸,看今朝春风上下左右。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崛起浙中,共建八婺。艾青诗情,光南声曲,何氏三杰,宾虹画意,雪峰文论,吴晗脊梁,构筑今日文脉生机;双龙名胜,横店影城,仙华春色,更香茶海,永康五金,东阳木雕,惊现当代宏图大略。鸡毛换糖,换天换地,全球小商品,尽从义乌来⑦。

金华大气,千古风流,气压江城。高速纵横,动车闪电。金华宜居,晨曦鸟语茶花佛手斗艳,晚霞流彩樟香婺剧交织。金华崇高,范匡夫官吏典范两袖清风,孟祥斌壮烈一跳感天动地⑧。金华奋进,工业强劲城乡和谐,一派繁荣四方平安。

金之华滋,华光溢金。婺金今华,天地精华。浪射霞涌,春风惠及。八婺是金,八咏华章,唯其人民大众八婺八咏,方能开来继往,宏图大展;八咏昂扬,八婺盛金,唯其中国特色八咏八婺,方能金龙骧举,华程无限!

注释:

①婺金争华:明万历《金华府志》以金华地属婺女金星座,又引南朝《玉台新咏》序言“金星与婺女争华”,为金华命名之由来。

②万年上山,夹层红陶,稻米留痕,金色一咎:上山遗址位于金华浦江黄宅镇,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距今11000年,为最早稻作文明地。

③长歌八咏:南齐隆昌元年(494),贬官于此的东阳郡太守沈约,筑玄畅楼。登楼赋《登玄畅楼》,意犹未尽,复吟“八咏”,一时广为传颂。唐时因诗得楼名,易玄畅楼为八咏楼。

④清照壮怀激烈《题八咏楼》: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金兵入侵避难金华期间,写下了大气磅礴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⑤四世一品:金华的一条老街,原为南宋名相金华人王淮的祖宅,因其上下四代均出一品官,故名。光绪末年(1907),秋瑾几下金华,与张恭、徐顺达等志士在四世一品金阿苟家等地多次商议,以金华为光复起义中心。

⑥钱镠斜柏:金华侍王府内有钱镠时期千年古柏两棵,前倾严重,用粗大水泥柱子支撑托住。

⑦全球小商品,尽从义乌来:义乌市位于金华东50公里处。其“中国小商品城”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商位2.7万个。市场经营人员7万余人,日均客商流量16万。市场汇聚了28大类10万余种商品,日货物吞吐量3000多吨,为中国第一市场。全球小商品三分之二出自义乌。

⑧范匡夫、孟祥斌:范匡夫任金华军分区政委期间,其清正廉政事迹在全军、全国广为宣传。孟祥斌,驻金某部中尉参谋,2007年11月30日上午,为勇救轻生女,奋然纵身跳入落差10米、深4米的冰冷婺江,轻生女得救,而他献出仅28岁的年轻生命,其事迹引起强烈反响,3万多金华人自发为他送别。

浙江省浦江县是怎么样一个县城?有历史文化多吗?在浙江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呢?

浦江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面积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3街道、409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10万。浦江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浦江县 - 概述

浦江县城

浦江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自宋迄明,郑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江南第一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起于清代的竹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起于明代的“迎会”,制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称华夏一绝。名人名家辈出,古有南宋诗人方凤,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初东渡日本的高僧心越禅师蒋兴俦等;近现代曹聚仁、张世禄、石西民、洪汛涛以及张书旗、吴茀之、张振铎、张岳健、方增先、吴山明等在文学、语言、新闻、书画等领域自成一家。浦江有“水晶之都”、“挂锁之城”、“绗缝家纺名城”之誉。工业产业众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装、针织、水晶、制锁、绗缝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地,花边绗缝为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全县拥有各类民营工业企业3600多家,工业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330多家,出口产品企业300余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0多家。

浦江上山遗址

浦江还是远近闻名的“毓秀之区”、“休闲之地”。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古迹有“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等,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仙华山和近年新开发的白石湾、神丽峡等,“文化游、农家乐、休闲游”旅游品牌名声在外,每年来浦旅游人数达80多万人次。与之相配套,我们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培育了花卉苗木、高山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主导产业,拥有12个千亩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桃形李、“浦江春毫”名茶为国优产品,“保鲜豆腐皮”、“竹叶薰腿”驰名中外。按照“精品城、工业化、生态型”发展定位,全力打造适宜人居住城市,2004年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19.6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4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浦江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接轨义乌,全面开放,兴工强县”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了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 “五年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任务。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6.8亿元,比2002年末翻了一番,是改革开放前的120倍,年均增幅达到19%;全县财政总收入8.63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是改革开放前的80多倍,年均增长21%;实现工业总产值216.6亿元,是2002年的近1倍,年均增幅达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200元和5420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6678元和1844元,年均增幅分别达14%和12%以上。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2003年全国第188位上升到2005年的127位,前移了61位。

县城一景

今后五年是浦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在刚刚结束的县十二次党代会上,我们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年迈好步,三年跨大步,五年奔小康”的“五年迈三步”奋斗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浦江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冲刺全国百强,打造和谐浦江”这一奋斗目标,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按照“一主导、三优先、五互动”的发展方略,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实力浦江、人文浦江、活力浦江、平安浦江”,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和谐稳定”的新浦江。通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省新兴的特色产业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浙中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初步建成优美的山水生态精品城市,成为金衢丽产业带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成为大金华整体崛起的重要一极,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县域综合实力接近或跨入全国百强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围绕发展思路,提出了“力争三个翻番,实现四个突破,务求五个提高”的工作任务。

力争三个翻番。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到2011年达到14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4%,到2011年超过15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到2011年超过450亿,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

实现四个突破。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扩大对外合作,拓展发展平台,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务求五个提高。就是以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务求公民素质显著提高;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内容,务求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以公共秩序、生活环境、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务求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以农民健康工程为主要内容,务求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以团结进取、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主要内容,务求党建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浦江县 - 浦江水晶业

浦江县水晶玻璃业始自1982年,起源于山区乡村的家庭磨珠作坊,到1995年底,全县已拥有夹珠机1.5万台,磨珠机1万余台,年产珠达8亿 多颗。1993年开始了水晶灯具的成灯产品生产,并开发了水晶工艺品。从此改变了十多年来单一低档次的产品结构,为千家万户的加工业开 辟了新天地。1997年底建成了浦江水晶灯饰城,成为集信息、原材料供应、服务和对外宣传等功能于一身的场所,为浦江水晶玻璃产业的发 展起到了龙头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浦江水晶玻璃行业全年销售额在8亿元以上,从业人员4万余人。有生产企业和经营户1800余家,有40多家水晶玻璃 企业注册了商标,30多家企业在因特网中做有网页,销售水晶玻璃原材料达2万余吨,销售对象主要为县内的企业,也有宁波、温州、义乌、建德等市县及重庆、天津、江苏、广西等地的水晶玻璃经营户。主要产品有打磨系列、内雕和深雕系列、铸造系列、内画系列、吹拉系列的水晶玻璃工艺品及水晶灯饰。其中水晶玻璃珠和水晶玻璃工艺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40%和60%,产品覆盖了国内的主要城市和市场,有的还远销国外,浦江县已成为全国水晶玻璃原材料和工艺制品销售、加工的主要集散地。

近几年来,浦江水晶玻璃业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和浙江省经贸委联合在浦江举办首届中国水 晶玻璃博览会,国家领导人李鹏、胡锦涛、温家宝、李铁映、王光英专门为该会作了题词。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浦江县 - 浦江旅游业

浦江山川秀丽,古称“天地间秀绝之区”。县城北郊省级仙华山风景名胜区,其岩峰景观,集雁荡山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为浙中所罕见。主峰少女峰为轩辕黄帝少女元修修身升天处。仙华东侧飞来峰下的宝掌洞,清幽绝俗,唐代中印度高僧宝掌禅师挂锡于此,与之一山之隔的夏泉左溪山,为唐代天台宗祖师玄朗大师的修观灵山,是著名的佛门圣地。县东部市级“郑义门——玄鹿”风景名胜区,自宋迄明,郑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明太祖御赐“江南第一家”。县西北部的市级马岭风景名胜区、县东南部的县级官岩山风景区和县城西郊的通济湖风景名胜区,县城东隅龙德寺塔(建于北宋)公园,均为游览胜地。

浦江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特色的景点达百余个,现已开辟了仙华山、郑义门--玄鹿山、马岭、官岩山、通济湖五大风景名胜区。去年,适逢建县1800周年,配合县庆,有关部门在全县开展了“浦江十大胜景”评选活动,经群众投票和专家评定,评出“浦江十大胜景”。分别为仙华山、南山、江南第一家、宝掌幽谷、马岭、通济湖、玄鹿山、官岩山、左溪寺、鸡冠岩。

仙华山

北去县城不远,有一座山高耸入云,显得气宇轩昂,此即江南胜景仙华山。

仙华山崛起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属丘陵地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四季分明,气温适中,景区气温比县城低5℃左右,山地植被良好。

仙华山山势峻伟,峰峦峭秀,西始于西安(亦名西庵),东接宝掌,迤逦连绵,美不胜收。现在,仙华山的景区分为四个部分即峰奇岩彩的仙华峰林、梅坞香雪、宝掌幽谷、仙湖碧水。

仙华山以奇、秀、险的山巅峰林为胜,称誉江南。每一座山峰都有它的特色,玉圭峰的挺拔,情侣峰的缱绻,玉尺峰的秀峻,嫘祖峰的专注,大钟峰的壮硕,少女峰的险峻与雄奇,每座峰各自浑然一柱。

仙华山不仅峰奇而且石奇,岩石不仅奇秀而且艳丽,如巨硕的昭灵宫。另外玉尺峰陡峭的岩崖上有一个天然的反向太极图,阴阳分明,清晰生动,这就是由于彩岩的渗透而造就的一处大自然的杰作。

仙华山峰多狭长,峰壁似剑削,对峙的玉尺峰和玉圭峰如两 把利刃直刺天穹,峡道越往上越窄,最窄处仅一米余,薄如菜刀,俗称“薄刀弄”,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有山就有洞,洞又是仙华山一奇。通海洞和清虚洞是游人必到之处,清虚洞又名织绢洞,是昔日轩辕女织绢所在地。

若有缘,人们还可以在仙华山接受丹光的洗礼,即峰顶上红光闪烁,四周则是苍翠的绿波。据古诗文记载不仅白日而夜晚也有过这种景象,只是不经常出现,它可能与不同季节的阳角度、山间的雾气浓淡等因素有关。

仙华山多松,在山腰的望松亭听松,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福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华山就以仙而名。仙气氤氲,福泽百姓。

仙华山,是上天赐予浙中的一块“圣土”,她美好的传说,满含了这方百姓对山由衷的爱和对生活的祈盼与寄托。自然的巧妙组合产生美,民间寄托爱意的想像产生美,仙华山就集这两种美于一体,因而更显得秀丽多姿。

江南第一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时长达三百五十多年,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财共食,人数最多时达三千余人,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这就是浙江浦江郑氏,又称“郑义门”。

郑宅镇是浦江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古镇,郑氏宗祠位于小镇的中心。一进偏门,一块“江南第一家”的巨大匾额赫然触目,门前两旁书着“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这每一个字,仿佛都在向人们展示那已久远的年代,仿佛都在向人们昭示那个年代所发生的动人故事。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郑淮的人与两位兄弟迁到浦江,人称“浦阳三郑”。郑淮的孙子郑绮就是十五世同居的倡导者和开创人,人称“同居第一世祖”。郑绮善读书,他肩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开始以“孝义”为宗旨治理家政。郑氏家族在明朝初年,步入峰。此时,它已是“阖族殆千余指”,家族规模宏大,组织严密,为世人瞩目而誉播八方。其不少族人参与了朱元璋王朝各项政策的制定,而朱元璋出于治国的需要,也借鉴郑氏家族的治家实践,以便有效地控制政局。

郑氏宗祠全祠下门向西,面向白麟溪,门额“郑氏宗祠”匾。郑氏宗祠扩建于元初,占地六千六百平方米,迄今已有六百五十余年历史。后来经过明清时期数次扩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端庄肃穆,古朴厚重,入门后,右侧有一石碑,上书“白麟溪”,是元丞相脱脱所书,左边是一排苍劲古柏,据传是宁濂亲手所植;旁边的水池称“洁牲池”,里面有两中小池,形成一个“品”字。一行古柏,一个品字,寓意“一品当朝”。整个郑氏宗祠可分为五进。前为师俭

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王为寝室,正位供奉同居列祖神位。拜厅正悬 “孝友堂”匾,左悬“会善钟”,右有“听训鼓”。这儿的钟鼓在当时是很有讲究的。“会膳钟”每天早上敲二十四下,全族人员同时起床;接着敲四下,同时梳洗;再敲八下,男女分成两队,到“师俭厅”来听家长训话。敲“听训鼓”即表示家长开始训话。全祠共有屋六十四间二弄,祠内元、明名人碑刻、匾额、楹联达三十多块(对)。“敕旌孝义宗祠”原为明进士张奕槐题;“孝义家”三个大字巨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师俭”为翰林周伯温书……郑氏义门把大同理想追示融在家仪中,把有序、师俭列为治家的两大支柱。因为序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俭能解决人与欲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

郑宅镇的街道上依然露出丝丝古风,在白麟溪上横跨着十座石桥,就是“江南第一家”有名的自然景观十桥九闸。桥建于明代,几经修造,每座桥设以水闸,便于人们洗濯。白麟溪水源于风景秀丽的玄麓山,溪水清流荡漾,两岸柳丝飘,景色绚丽宜人。过桥可见一碑亭,即坐落于白麟溪南岸、建于清进乾隆二十三年(1758 )的九世同居碑亭,上面刻有元代翰林学士承旨禄帖木耳手书的“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个大字,示以千诫后世。

通济湖

通济湖地处浦西山地与浦江盆地的交界处,被浦江的中、南两大山脉所夹峙,东西自大坝直抵马桥头,长达六千米,南到四全、万坞诸山的山麓,北至广明山南坡(今前吴村),宽约二点五千米,正常蓄水五千八百八十万立方米,湖中有西山、前山、毛安、珠山、茅坪山诸小丘,林木葱郁,耸立于碧波之上,尽显湖山之美。湖中有岛屿6个,半岛数十,风景绮丽,有摪俚汉?之称。湖之北有茅坪山,北麓有著名国画家吴弗之之墓,湖之南有四全山,旧说金木火土毕具于此,为形冢胜地,元代大学士吴直方及其子名儒吴莱诞生于其山下的吴溪村,自宋以来,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且二山均为观赏湖区景致佳处。湖之东还有拔地冲霄的保安山、华盖张幔的撜潦魍鯏景点。

湖水浩渺,湖底月泉吟社的社主故居的位置已很难确定,但茅坪山的吴茀之墓是值得一拜的。

藏在湖底的前吴村,坐落在四全山山脚,曾经是一个云集诗人与画家的文化中心,盛开文学与书画奇葩。

该景区湖光山色,是旅游观光、水上游乐、休闲垂钓、避暑疗养的理想场所。

清朝的知府大人是几品官的最大

知府是从四品。

顺天府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奉天府是陪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尹、奉天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

清沿袭明制,知府是从四品,但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

扩展资料:

知府它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关于其职权,《清史稿·职官志》有载:“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逎行。”

意思就是统管辖区各县的文化、教育、司法、上令下达等行政工作,没有兵权,也不能直接任免知县,但是在三年一轮的知县大考核中拥有决定权,可以影响知县的升迁和任免。

清朝的知府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儒生,他们精通八股,却不精通职务,为了当一个合格的官员,他们必须雇请那些通文墨、懂会计、擅长处理法律纠纷的师爷来帮着自己做官。

一个大县的县官至少要雇5个师爷,知府则要雇6个以上的师爷,这些师爷是不能吃财政饭的,必须让官员自己掏腰包来养。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早年就当过师爷,雇主开给他的年薪是120两银子,照此标准估算,无论知府还是知县,每年都得在他的师爷们身上花费千两左右的银子。

除了雇师爷,官员们还得雇长随(男仆)。雇师爷是为了工作,雇长随是为了面子——清朝官员极讲面子,出门如不坐轿,会被人耻笑终生的。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领导能配公务车,公务车司机靠财政养着,那时候公务车(轿子)要自己买,司机(轿夫)要自己雇,朝廷给的只是政策,允许你花钱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而不是直接给你什么样的待遇。

按照朝廷给的政策,知县坐“四人抬”轿子,要雇4名或者8名轿夫(轿夫累了需要换班),知府坐“六人抬”轿子,要雇6名或者12名轿夫。

雇完了轿夫,还得雇厨子、雇门房、雇跟班、雇拿印的……据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一书考证,道光年间广州某知府竟然雇了50个长随,每人每月发放“工食银”4两,一个月要花200两,一年要花2400两,如果碰上闰月,还要再多花200两,这还不算逢年过节打赏给长随的红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给清朝广州知府算算收支账:灰色收入上万两

兰花的介绍

兰花为多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具高洁、清雅的特点。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