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海南苗族寨家具

海南保亭苗族的服饰习俗

苗族是海南省世居民族之一,现有苗族6万人,主要散居于海南岛中南部地区。

从苗族移居海南至定居定耕,他们走过了一条艰辛和漫长的道路。 下面,就请您跟着李子一起边欣赏什苗村苗族传统婚礼边走进悠远神秘的苗黎文化吧。

来源与族称 海南苗族是明代从广西作为兵士征调而来,后落籍海南,史志多称之为“苗黎”。清 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

常迁徙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从无滋事。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外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犹善用药弩。”

《琼州府志》、《感恩县志》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表明明代苗族从广西迁来,并在海南落籍了。

海南苗族的婚恋习俗,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崇尚男女平等,同村不同姓或同村同姓不同祖的都可以通婚。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不与汉族、黎族通婚。

现在苗族间的通婚范围大大放宽,与汉族、黎族通婚的现象也日益增多。 恋爱 苗族青年男女多通过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再由男青年父母请媒人出面说亲。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同村或邻村青年男女,彼此十分熟悉,双方情投意合,产生爱慕之情。在夜阑人静时分,男青年悄悄进入姑娘家,轻轻唤醒姑娘,表明身份和来意。

如果姑娘认为来者是意中人,便让男青年留下,双方开始倾诉衷肠,由此确立了恋爱关系。若姑娘认为来者不合意,就请男方离去。

二是青年男子白天三五成群到别村“闻沙”(苗话,意即看姑娘)。当他们到某个村寨后,不直接进村,只是在村口引吭高歌或高声喊叫,姑娘们听到后便跑出来跟他们对歌,一直唱到天黑。

如男方找到意中人,回家后即告诉父母请媒人登门提亲。也有三五个姑娘成群到别的村子找男子玩的。

三是男青年到别村亲戚家里玩,留宿亲戚家。当晚该村女子即来找男子唱歌。

双方至少要唱到半夜才散。第二天男子回家,姑娘会在村外路上等候,当男子走过时,姑娘唱起歌来,接着双方又对歌。

按规矩双方分手时,男方送给女方一点小礼物或少量金钱,表示愿意与女方交往。 海南苗族的婚恋习俗,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崇尚男女平等,同村不同姓或同村同姓不同祖的都可以通婚。

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不与汉族、黎族通婚。现在苗族间的通婚范围大大放宽,与汉族、黎族通婚的现象也日益增多。

恋爱 苗族青年男女多通过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再由男青年父母请媒人出面说亲。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同村或邻村青年男女,彼此十分熟悉,双方情投意合,产生爱慕之情。

在夜阑人静时分,男青年悄悄进入姑娘家,轻轻唤醒姑娘,表明身份和来意。如果姑娘认为来者是意中人,便让男青年留下,双方开始倾诉衷肠,由此确立了恋爱关系。

若姑娘认为来者不合意,就请男方离去。 二是青年男子白天三五成群到别村“闻沙”(苗话,意即看姑娘)。

当他们到某个村寨后,不直接进村,只是在村口引吭高歌或高声喊叫,姑娘们听到后便跑出来跟他们对歌,一直唱到天黑。如男方找到意中人,回家后即告诉父母请媒人登门提亲。

也有三五个姑娘成群到别的村子找男子玩的。 三是男青年到别村亲戚家里玩,留宿亲戚家。

当晚该村女子即来找男子唱歌。双方至少要唱到半夜才散。

第二天男子回家,姑娘会在村外路上等候,当男子走过时,姑娘唱起歌来,接着双方又对歌。按规矩双方分手时,男方送给女方一点小礼物或少量金钱,表示愿意与女方交往。

海南苗族的婚恋习俗,是多姿多彩的,他们崇尚男女平等,同村不同姓或同村同姓不同祖的都可以通婚。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不与汉族、黎族通婚。

现在苗族间的通婚范围大大放宽,与汉族、黎族通婚的现象也日益增多。 恋爱 苗族青年男女多通过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再由男青年父母请媒人出面说亲。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同村或邻村青年男女,彼此十分熟悉,双方情投意合,产生爱慕之情。在夜阑人静时分,男青年悄悄进入姑娘家,轻轻唤醒姑娘,表明身份和来意。

如果姑娘认为来者是意中人,便让男青年留下,双方开始倾诉衷肠,由此确立了恋爱关系。若姑娘认为来者不合意,就请男方离去。

二是青年男子白天三五成群到别村“闻沙”(苗话,意即看姑娘)。当他们到某个村寨后,不直接进村,只是在村口引吭高歌或高声喊叫,姑娘们听到后便跑出来跟他们对歌,一直唱到天黑。

如男方找到意中人,回家后即告诉父母请媒人登门提亲。也有三五个姑娘成群到别的村子找男子玩的。

三是男青年到别村亲戚家里玩,留宿亲戚家。当晚该村女子即来找男子唱歌。

双方至少要唱到半夜才散。第二天男子回家,姑娘会在村外路上等候,当男子走过时,姑娘唱起歌来,接着双方又对歌。

按规矩双方分手时,男方送给女方一点小礼物或少量金钱,表示愿意与女方交往。 结婚 苗族的婚期一般都选在农历十一、十二这两个月的农闲季节举行。

“男娶女嫁”与“招郎入赘”形式大同小异。 结婚这一天,新郎穿着崭新的民族衣服,帽子鞋袜穿戴整齐,在媒人、伴郎等众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迎亲。

还要请两三个穿着与新郎同样的服。

海南有苗族吗

有的

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万余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以农耕和种植业为主,也有走向市场,从事商业的苗族同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他们居住分散,没有耕地,砍山为园,刀耕火种,狩猎与采集,生活十分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苗族同胞下山定居并分给田地,拨发耕牛、农具,建盖房屋,鼓励他们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使其安居乐业,生活条件逐年改善。20世纪50年代以前,苗族住宅都是茅草屋。20世纪50年代以后,苗族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大多数人已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

海南苗族妇女头顶束发,包扎一块绣有图案的方巾,上身穿无领、右开襟、长及膝的长衣,腰间绑一条布带,下穿腊染短裙。男子穿无领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苗族男女服饰均以湛蓝为主色,服饰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织绣工艺讲究,花纹丰富,色彩艳丽,点腊染是海南苗族织绣特有的技艺。传统婚姻以男子入赘形式较为常见,时间1-5年不等。

海南苗族宗教信仰主要为祖先崇拜,敬奉盘古皇为始祖。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粑祭奠,同时信仰墓主仙公、墓主仙婆。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信奉山鬼、海龙公、土地公、灶王公等。每次砍山、狩猎都要祭告山鬼保佑。1909年,基督教开始影响海南苗族社会,1910年以后,琼中地区部分苗族渐渐地信仰基督教,以上帝代替一切鬼神,凡遇一切不顺利的事情,祈祷上帝保佑。不信基督教的苗族仍然信奉祖先崇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村寨实行“村老”和“山甲”制度。“村老”苗语称“洋戈”,是苗族村寨里的核心人物、自然领袖、首领,深受人们尊敬。每个苗族村寨不管有多少个姓氏、家庭,大家都要推举村寨里最有威望的长者来担任“村老”。其职责是调解纠纷,处理村寨内外事务,维持社会秩序等等。当选“村老”的条件是识汉字、能讲黎语和汉语、生产经验丰富、家庭经济充裕、秉公办事、有号召力、兼道公身份。选村老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六日(即神农节),由村内公选。公选程序是先将符合条件的人名写在2块木卜(阴阳木)板上,由上届“村老”将写有名字的2块木板丢在地上,谁的名字出现次数多谁就当选“村老”。

“山甲”是清末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苗族人民的统治,给苗族“村老”委任的官职。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民党政府在苗族地区推行保甲制度,给“村老”委任以乡长、保长、甲长等职。这样“山甲”就由原来的社会首领逐渐演变为地方政权人物,具有双重身份。有些“山甲”还和统治阶级互相勾结,凭借权势霸占山林、土地,无故处罚苗人,成为苗族的统治者和剥削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少有文献记载海南苗族的经济生活。据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徙移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至今犹善用药弩。辫发衣履,与民人同。惟妇女孩子黎明装.皆能升木如猱,不供赋税,不耕平土,仅伐岭为园,以种山稻。一年一徙,岭茂复归。死则火化,或悬树杪风化。善制药着弩末,射物,虽不见血亦死。……”《感恩县志》记载:“(苗人)不耕平土,仅伐山为园,以种山稻,一年一移,岭茂复归。”可见,“刀耕火种”为海南苗族传统的生产方式。

谁有海南保亭黎族苗族习俗资料

黎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家青年男女欢乐的节日。每年三月三人这一天,美孚男女青年盛装打扮,跳起打竹……

黎族船形屋和竹竿舞[图]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

黎族跳竹竿

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

好看的黎苗婚礼

到达水满村,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村里的小广场上到处站着人,有苗族的,有黎族的,其中一……

黎族的“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

苗族风情

苗年 &nb……

黎家婚礼喜“逗娘”

从早晨出发,她们爬山涉水,走到新郎的村寨时,夜幕已经降临。这时,“逗娘”就开始了。……

苗家姐妹节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是居住在五指山市和保亭县交界处的陡水河畔苗家村寨姑娘们……

正月十五换花节

是琼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大盛会,换花节原是琼山物有的民间节日,历史悠久,但是……

苗族习俗

【 历史 】 苗族同黎族拥有共同的祖先--东部、南部的蚩尤各氏族部落,被黄帝、……

“清明节”与“菠菠稞”

“清明节与“菠菠稞” 清明节,是全国性的一个传统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

龙舟节

又叫端阳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和艾……

三亚黎族风情

黎族,有111万余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保亭、……

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

古万洲婚姻习俗

古万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万宁。古万洲的婚姻习俗很有讲究,从订到结婚要以历几个比较复杂……

三亚民俗文化

三亚市聚集着汉、黎、回、苗等多个民族。常住人口约48万(城区人口约13万),其中黎……

海南黎族风情

黎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现有人口一百三十余万。……

黎族的“跳竹竿”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黎……

海南冼夫人文化节

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

海南“军话”地区婚嫁习俗

海南岛讲军话地区较广,包括三亚市、昌江、儋州、东方、临高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人口达五……

文昌元宵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传统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

黎族和苗族是一个族吗?如果不是哪个早点

二者不是一个族。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

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

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

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

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

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

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

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

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

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黄色,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等,其中头巾的两侧绣有汉文字,巾长155厘米,宽23.5厘米。

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摆长,后下摆短,衣胸两侧绣花纹,长55厘米,腰围40厘米,衣袖通长106厘米,筒裙长50厘米,腰围38厘米,棉质布料彩带长4米,宽20厘米,这个彩带是黎族结婚时习惯绕在床顶边。服饰式样都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饰品有铜耳坠、铅手镯、银质钮扣、珠子、耳铃、脚镯、项饰、发饰等,铜耳坠顶部有一弯扣,下端一弯勾,橙黄色,铅质手镯:镯身锻成一簿铅片圈,内平滑,外原两凸起的铅片弯勾而成,表面有绳纹,弦纹。生产、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萝、竹笠、鱼笼、露儿叶席、狩猎工具、捕渔工具、多种独木器物等。

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

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