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能工巧匠家具维修 哪些家具维修学校坑人
我是个家具安装工能在上海接到能工巧匠的单吗
人的智慧与今天的工艺技术一脉相承,古人的很多设计创造都能令今天依靠高科技手段进行生产的我们感到惊叹。
古人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各类他们需要的工具,现代工业生产的只是那些自然物的替代品。
古人要对家具进行磨光时,可以使用一种叫做锉草的植物。
这种植物用热水泡软后用于家具打磨,比现在工业生产的砂纸效果还好。
要进行更深层次加工的时候,古人也有创造出适用的工具。
木锉有半面平半面起鼓的大小平板锉,也有一种叫做两头忙,也就是两头尖,一头粗锉一头细锉的,还有各种锛刨、马面锉(也叫马牙锉)等。
资料:好连天红木家具网.望采纳,谢谢*^__^*
红木有多少种类?分别是什么?
红木不是泛指所有色红的木材,也不是指一种木材,而是当前国内红木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
《红木》国家标准规定只有5属8类商品材可称红木。
用红木制成的家具和工艺品历来是人们喜爱的精品。
红木家具在中国一直是尊贵与财富的象征,近些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红木家具才渐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红木家具,老百姓又真伪难辨,总害怕自己买到假货,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亦无据可查,就连技术监督部门的执法者也无法可依。
为规范当前红木制品的用材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正式发布了 《红木》国家标准,并规定这一标准从2000年8月1日起实施。
为此记者走访了《红木》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人,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家驹先生。
制定这一标准主要是为“红木”正名。
杨家驹先生说,大家都知道红木家具始于明代,这的确没错。
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达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和非洲东海岸,给外国人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而带回来的,主要就是红木,因为红木分量重,正好做压舱之用。
红木到中国之后,一些能工巧匠把它用来做家具,这才有了后来名扬海内外的“明式家具”。
时至今日,中国的红木仍98%以上依赖进口。
由于国外多年的过量采伐,珍贵的红木资源逐年减少,因此国内红木供应较为紧张,一些家具厂商为赚取利润,或收购旧红木家具加以改制,或者以进口质量近似的其他木材做代用品。
这样市场上就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红木家具,让消费者一时摸不清底细。
不仅如此,“红木”这个名称本身也一直没有比较科学、严格的定义,使用起来非常混乱,市面上常见的关于红木的说法,就有红木、香红木、老红木、新红木、紫檀、金星紫檀、牛毛纹紫檀、花梨、新花梨、黄花梨、紫花梨、红酸枝、黑酸枝、白酸枝、乌木、鸡翅木、铁力、铜糙、铁糙等20多个名称。
不仅如此,红木还存在着同种异名或异名同种现象。
如有人把檀香紫檀中纹理局部卷曲者称为牛毛纹紫檀,而把心材中充有树胶者称为金星紫檀,其实,它们都是同一种木材。
以上种种不规范的名称,都给消费者和市场管理者识别红木家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大家都迫切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
我们制定这个《红木》国家标准,也就是要为“红木”正名。
“红木”系标准中8类商品材的统称 杨家驹先生说,红木是当前国内红木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但如何科学地界定它的范围,我们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首先从木材解剖学的角度,研究明清家具残片和木材特征,同时广泛参考国内外有正确定名的木材标本和资料,还要考虑群众的接受习惯。
对于收入标准中的红木树种,既不能失之过宽,笼统地将所有红色木材都称为红木,也不能要求太严,即不能脱离明清古典家具的实际。
因此,《红木》国家标准依据科学性、历史延续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
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即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力木属。
8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即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同时,杨先生特别强调,红木是指这5属8类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部分。
“红木”的识别鉴定还需找专业部门 谈到消费者如何识别红木家具的真假,杨家驹先生说,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
因为简单的目测、触摸,是很难分清它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红木,即使是鉴定古家具的专家,也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红木虽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木质坚硬、分量重、纹理细腻等,但一些不属于红木的杂木、硬木也有同样的特征。
因此,找专业部门对红木家具进行鉴定,还是比较可靠的办法。
目前有许多机构,如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国林业大学等单位,都可以进行这方面的鉴定。
做一种木材的鉴定费用约为700—1000元。
杨先生说每年他们都要为100多个顾客做红木鉴定。
杨先生特别提醒大家,买红木家具一定要开好发票。
首先,发票上必须注明是哪一类红木(如紫檀、香枝木、花梨木等),而不能写笼统的名称“红木”;其次,必须注明是全部用同一种红木,还是局部用了其他替代性木材。
只有开具内容清晰的发票,做鉴定才有依据,即使打官司,才有确凿的证据,否则将是一笔糊涂账,做了鉴定也不起作用。
红木的木材特征 1、紫檀木类心材红至紫红色,久则转为深紫或黑紫;木材结构细至甚细;甚重硬,沉于水;波痕可见或不明显;香气无或很微弱;紫檀属的树种;产于印度等热带地区。
2、花梨木类心材主为红褐、浅红褐至紫红褐色;木材结构细;重或甚重,大多数浮于水;波痕可见或不明显;有香气或很微弱;木刨花水浸出液有荧光现象显著、可见,少数不见;紫檀属的树种;产于热带地区。
3、香枝木类心材红褐或深红色,常带黑色条纹;木材结构细;重至甚重;波痕可见;辛辣气味浓郁;黄檀属的树种;产于中国海南、亚洲热带地区。
4、黑酸枝木类心材黑栗褐色,常带黑色条纹;木材结构细;重至甚重,绝大多数沉于...
红木种类多少种?
红木不是泛指所有色红的木材,也不是指一种木材,而是当前国内红木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
《红木》国家标准规定只有5属8类商品材可称红木。
用红木制成的家具和工艺品历来是人们喜爱的精品。
红木家具在中国一直是尊贵与财富的象征,近些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红木家具才渐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红木家具,老百姓又真伪难辨,总害怕自己买到假货,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亦无据可查,就连技术监督部门的执法者也无法可依。
为规范当前红木制品的用材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正式发布了 《红木》国家标准,并规定这一标准从2000年8月1日起实施。
为此记者走访了《红木》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人,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家驹先生。
制定这一标准主要是为“红木”正名。
杨家驹先生说,大家都知道红木家具始于明代,这的确没错。
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达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和非洲东海岸,给外国人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而带回来的,主要就是红木,因为红木分量重,正好做压舱之用。
红木到中国之后,一些能工巧匠把它用来做家具,这才有了后来名扬海内外的“明式家具”。
时至今日,中国的红木仍98%以上依赖进口。
由于国外多年的过量采伐,珍贵的红木资源逐年减少,因此国内红木供应较为紧张,一些家具厂商为赚取利润,或收购旧红木家具加以改制,或者以进口质量近似的其他木材做代用品。
这样市场上就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红木家具,让消费者一时摸不清底细。
不仅如此,“红木”这个名称本身也一直没有比较科学、严格的定义,使用起来非常混乱,市面上常见的关于红木的说法,就有红木、香红木、老红木、新红木、紫檀、金星紫檀、牛毛纹紫檀、花梨、新花梨、黄花梨、紫花梨、红酸枝、黑酸枝、白酸枝、乌木、鸡翅木、铁力、铜糙、铁糙等20多个名称。
不仅如此,红木还存在着同种异名或异名同种现象。
如有人把檀香紫檀中纹理局部卷曲者称为牛毛纹紫檀,而把心材中充有树胶者称为金星紫檀,其实,它们都是同一种木材。
以上种种不规范的名称,都给消费者和市场管理者识别红木家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大家都迫切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
我们制定这个《红木》国家标准,也就是要为“红木”正名。
“红木”系标准中8类商品材的统称 杨家驹先生说,红木是当前国内红木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但如何科学地界定它的范围,我们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首先从木材解剖学的角度,研究明清家具残片和木材特征,同时广泛参考国内外有正确定名的木材标本和资料,还要考虑群众的接受习惯。
对于收入标准中的红木树种,既不能失之过宽,笼统地将所有红色木材都称为红木,也不能要求太严,即不能脱离明清古典家具的实际。
因此,《红木》国家标准依据科学性、历史延续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
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即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力木属。
8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即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同时,杨先生特别强调,红木是指这5属8类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部分。
“红木”的识别鉴定还需找专业部门 谈到消费者如何识别红木家具的真假,杨家驹先生说,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
因为简单的目测、触摸,是很难分清它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红木,即使是鉴定古家具的专家,也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红木虽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木质坚硬、分量重、纹理细腻等,但一些不属于红木的杂木、硬木也有同样的特征。
因此,找专业部门对红木家具进行鉴定,还是比较可靠的办法。
目前有许多机构,如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国林业大学等单位,都可以进行这方面的鉴定。
做一种木材的鉴定费用约为700—1000元。
杨先生说每年他们都要为100多个顾客做红木鉴定。
杨先生特别提醒大家,买红木家具一定要开好发票。
首先,发票上必须注明是哪一类红木(如紫檀、香枝木、花梨木等),而不能写笼统的名称“红木”;其次,必须注明是全部用同一种红木,还是局部用了其他替代性木材。
只有开具内容清晰的发票,做鉴定才有依据,即使打官司,才有确凿的证据,否则将是一笔糊涂账,做了鉴定也不起作用。
红木的木材特征 1、紫檀木类心材红至紫红色,久则转为深紫或黑紫;木材结构细至甚细;甚重硬,沉于水;波痕可见或不明显;香气无或很微弱;紫檀属的树种;产于印度等热带地区。
2、花梨木类心材主为红褐、浅红褐至紫红褐色;木材结构细;重或甚重,大多数浮于水;波痕可见或不明显;有香气或很微弱;木刨花水浸出液有荧光现象显著、可见,少数不见;紫檀属的树种;产于热带地区。
3、香枝木类心材红褐或深红色,常带黑色条纹;木材结构细;重至甚重;波痕可见;辛辣气味浓郁;黄檀属的树种;产于中国海南、亚洲热带地区。
4、黑酸枝木类心材黑栗褐色,常带黑色条纹;木材结构细;重至甚重,绝大多数沉于...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全部过程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经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毁于大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贪生怕死。
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侵略、被掠夺的地位。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被国外所欺凌。
[编辑本段]【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位置与规模 圆明园[1]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
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
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
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
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
故宫的介绍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
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 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
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
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富有生活气的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
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
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
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
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第3楼』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
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
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
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
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
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勾结,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
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书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
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
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