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古代家具的做法

1. 中国古代家具如何制作

中国古代最广泛的使用家具是从1000多年前的唐代开始,到五代又进一步发展。进入宋代时,家具无论从种类、造型、制作及材料方面都已进一步地完善形成了质朴、简洁的特色。明代家具是中国古代家具的代表,从选料、工艺、功能到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至今声誉不衰,博得人们的高度赞赏及回味。

明代家具多用紫檀、花梨、铁梨之类硬木,也用楠、樟、胡桃、榆等硬杂木。这些材料不仅坚实又富有弹性,而且棕眼细密、纹理清晰、色泽柔和。加工表面时又多用蜡而不涂漆,更加显露出朴素的“肌理”之美,显现轻巧、挺拔、简洁的特色。

清代前期家具基本上继承了明代传统,但由于当时宫廷极端追求装饰效果的风尚,使清代家具,特别是北京故宫里的家具,日益趋向繁缛。过多的雕饰破坏了家具的整体造型,也减弱了家具的实用功能。清代家具的进步和成就主要表现在雕漆、填漆描金家具方面,这些工艺都是新的创造和发展。此时,家具同建筑居室有了更密切的联系,一般厅堂、卧室、书斋都有了配套常用家具。明代民间家具向更加实用和经济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明式家具往往是指明及清前期(清康熙、雍正时期)制作的家具。因为清初的家具在形式上仍然继承了明式的风格,在结构上没有多大差别,因此统称为“明式家具”。而清式家具则是指清乾隆以后制作的家具。明清两代在家具制作风格、造型结构、装饰手法、所用材质上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是判定家具时代的重要标准。

明代是中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明式家具大体上保留了中国家具传统的装饰风格及制作手法,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巅峰时期,大体上造型质朴简洁,刀法疏朗明快,不事雕琢。在艺术造型、工艺技巧和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

如今,明清古董家具成为西方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艺术品,是中国继书画、陶瓷之后的第三大艺术收藏热点。这些家具线条简约,造型典雅,完美地融合了艺术、文化和实用的功能,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当今中国“继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陶瓷后,又一载入青史的国粹”。

2. 古典家具制作步骤详细解答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软木”是指多种多样的本地生长、被用来制作家具的木材。

一般来说,这些木材的硬度和强度都不如热带硬木比如紫檀、黄花梨、鸡翅木、乌土、铁力红木、花梨等。这一点与西方的概念不同。

西方人说“软木”,是指针叶树种如柏树、冷衫 和雪松,而“硬木”则是指落叶树种如核桃树、樱桃树和栎树,但后者在中国属于软木。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最常用的“软木” 榆木 榆木是中国北方做家具最常用的木材。

榆木有20多个品种。最高的榆树可以长到30多米,直径可达1米。

榆木剖开后,它的边材呈黄褐色,芯材为淡褐色,纹理则象羽毛那样层层扩展。榆木不易干,也容易开裂。

榆木的强度中等,耐腐朽,易加工。 榉木 在中国,榉木主要集中生长在江苏、浙江和安徽。

榉树可以长到30多米,直径可达1.5米。榉木纹理层层叠叠,比榆木更丰富,苏州工匠称其为“宝塔纹” 榉木木质也比一般木材坚硬,但不算硬木。

在明清家具用材中,榉木有重要地位,自古受人重视。榉木是苏州地区制作 家具的普遍材料。

北方也有不少榉木家具,多作明式造型及做工与黄花梨同,素为匠师和收藏家重视。江苏工匠常把榉木分成三类:黄榉、红榉和血榉。

树龄不同造成了颜色和密 度的差异。老龄且带赤色者被称 “血榉", 最为人所珍视。

楠木 明代文献里常常提到,楠木为做家具的良材。楠木常被用来制作柜子和书架也可用来装饰柜门或制作文房用具。

楠木生长缓慢,树干直,树高在到10至40米之间,直径在50到100厘米之间 长江以南发现30多种楠木树种,尤其集中在西南,最好的楠木出自海南。楠木极为耐腐,常被用来做建材或造船。

楠木易干,且木性稳定,不易开裂楠木纹理细腻,打磨后表面会产生一种迷人的光泽,常被称作“金丝楠木”是一种极高档之木材,其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南方诸省均产,唯四川产为最好。

明代宫廷曾大量伐用。现北京故宫及京城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

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书楼,金漆宝座,室内装修等多为楠木制作。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及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

可惜今人多不识之,常以拜物心理视之,觉得质不坚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弃之。行内人视其质地有如下称呼: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

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间,常称红木黄梨等硬木为“南木”,原意应为自南方的木材。乍听起来却极易与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

核桃木 核桃木很容易与楠木混淆。但它的木材表面纹理较粗些,与楠木的橄榄褐色相比,核桃木色泽趋于金褐色或红褐色。

中国有几种适合做优质家具的核桃木品种。华北和西北地区一般种植“真核 桃树 ”。

这是一种落叶乔木,可生长到20米高,结核桃,可食用。它的边材色 浅,心材呈红褐色或栗褐色,有时甚至带紫色。

核桃木干得很慢,但此后木性 稳定。由于“真核桃树”一般是用来食其果而不是当做木材,“满洲核桃树” 常被用来代替它。

“满洲核桃木”在华北和东北都有,它色泽较浅。在华中和 华东地区以及云南还有“野核桃树”。

衫木 衫树种类极多,在中国大部分地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2363732区多有生长。衫树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

衫木常用来作建材。然而,一些硬度较强、密度较密,肌理较均匀的品种也被用来制作家具。

衫木呈浅黄褐色,纹理直,相对容易干,强度不错,但不耐潮湿或虫蛀。 瘿木 瘿木是树干或树枝上的异常突起部分。

瘿木的生成原因尚不清楚,而它们那种瘤苞似的生长看来并不碍树木的健康。形成瘿木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们是伐木、大火或森林灾害的结果,包括细菌的侵蚀,甚至啄木鸟的啃啄。

某些树种,比如香樟、榆树、楠树、柏树和柳 树比较容易长出瘿木。瘿木纹理多作旋转的细密花纹,往往很难辨认它们究竟是何树种。

但是,相同 的颜色、肌理和纹路通常是来自同一母树。树干分叉处和树根部位由于树木纤维的生长方向发生改变而长成瘿木似的纹理 ,比如楠木的瘿木便是如此。

能开出大板材的瘿木中首推楠木。中国各地无处 不有的桦树也容易生长出瘿木。

桦木 产东北华北,木质细腻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断”。其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

古人常用其做门芯等装饰。其树皮柔韧美丽。

蒲人对此极有感情,常镶嵌刀鞘弓背等处。唯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故绝少见全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杨木 我国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质细软,性稳,价廉易得。常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

这是所说的杨木亦称“小叶杨”,常有段子般的光泽,故亦称“缎杨”,不是本世纪中才引进的那种苏联杨、大叶杨、胡杨等。杨木常有“骚味”,,比桦木轻软。

桦木则有微香,常有极细褐黑色的水浸线。这是二者的差别。

杜木 亦称“杜梨木”,色呈土灰黄色,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旧时多用此木雕刻木板和图章等。

曾见山西商号所用微雕商标雕版,方寸之内人物、舟车,山川、屋宇等精致之极,并有数百蝇头小字于其上,令人叹为观止。

3. 古家具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制作家具的制作水平,在有好的设计大师所构思、设计的家具造型协调、优美前提下,更需要能工巧匠们互相配合,以高超娴熟、严谨细致的工艺去完成,例如榫铆结构的安排、人体工程学的兼顾、外部打磨与雕饰的制作等等,只有高超工艺技术的衬托,优美的造型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同样款型的家具,在雕花打磨上所花的时间不同、工艺深入的程度不同,制作出来的效果也是差距甚远的,工只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家具的生产制作成本。因此,收藏者可以通过古典书里面的介绍或者其他途径了解到一些明清家具传统制作工艺的规范要求,认真辨别市场上家具工艺的高低,例如,看待一件带有雕刻的家具,要视其雕刻工艺是否生动传神和立体感,简洁的明式家具须无认可雕饰,但从制作方面一定要按传统家具的榫铆结构去原则,不允许下一颗铁钉,不然的话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中国古典家具的工艺主要体现在全靠精巧的结构上,因为精美家具的全部部件都可以靠插接组合,在中心板四周榫装入四边的通槽,这即使木板结构加固,又有伸缩余地,同时也可使木板不露横板纹,增加了家具的美观性。 。

4. 关于古代家具制作方法有哪些书籍

1.《考工记》中有“木工”方面的内容,不过年代有点久远

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2.《留住老手艺:传统古家具制作技艺》

此书是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掘和整理,可供木工程爱好者、古家具收藏者及研究者学习参考。(网上查的)。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