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245 李静·一种“唯灵”的文学观:《我害怕生活》,然而《必须冒犯观众》 贾行家·文化参考²(年度日更) 贾行家·文化参考²(年度日更)

245 李静·一种“唯灵”的文学观:《我害怕生活》,然而《必须冒犯观众》 贾行家·文化参考²(年度日更)

245 李静·一种“唯灵”的文学观:《我害怕生活》,然而《必须冒犯观众》

 

欢迎回到《文化参考》,我是贾行家。

 

我新近拿到了著名剧作家、文学批评家李静老师的五册本文集《我害怕生活》,其中包括她的文艺批评、剧本和散文,我今天绝对不敢说作书评,也不敢说介绍——因为读文学批评的文章,你得读过所批评的对象才有能力去介绍,而李老师所批评的国内外戏剧和相当一部分的文学作品,我还都没看过。我估计你八成也没看过,你需要先看遍了20年来国内上演的戏剧,其中有些戏是只演过几场的,才能跟上她的批评节奏。所以那就好办了,我今天只负责做一些摘抄,顺便发几条“弹幕”。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谈论一套咱们都不太熟悉的文学批评作品呢?

 

我这一年来一直在变换着角度拉着你聊“我是谁”这件事儿。认知科学有认知科学的发现,传统文化有传统文化的寄托,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分析,当代艺术有当代艺术的呈现,电影有电影的提问,电子游戏也有电子游戏的代入……可是我就好像忘了说一个最基本、最古老的回答了:灵魂。“我”,为什么不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等待被发现的灵魂呢?

 

我看过一段视频,在一个嘈杂的夜店里,有人问一个俄罗斯小伙子怎么选舞伴,他嬉皮笑脸地喊:“我要胸脯大的。”问话的人又问:“那你觉得一个女孩儿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突然沉默了,神色变得腼腆而忧伤,人也显得可爱了起来,低声回答:“灵魂,是灵魂……胸脯大当然很不错,可灵魂是最重要的。”因为对比,这个回答显得特别动人,这个小伙子相信灵魂,我又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回答呢,难道一个不相信灵魂的世界会更澄明、更美好吗?

 

这套《我害怕生活》,剖析的是文学艺术话题,尤其是戏剧,同时也让我再度确认了这一点:文学和艺术的意义是什么,有很多种回答,值得重申的一个是:我们要借此去探究灵魂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这里说的灵魂,也可以称之为精神的自由、个性、主体性或者是存在,具体看你习惯使用哪一种思考方式。

 

我们在这个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活法和追求,然而,朋友们,不要忘了那个荷尔蒙躁动的俄罗斯小伙儿的回答: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不错,然而灵魂,灵魂是最重要的。


 

所以请容我一点点儿地来说这套书。

我得先说一说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制,实在是让我佩服。你从图片上可能看不出来,感觉不出来,这套书每一本的书脊一侧,都有意地设计得比书口(也就是我们翻开看的那一边)稍稍高一些,所以当五本书摞在一起,用设计成戏剧海报的牛皮纸包成一整套摆在那儿,景象有点儿神奇,那分明是座小小的剧场。这个“桌上建筑”一样的形式,当然也是这本书内容的一部分。

 

媒介和技术的进行时,反复预示着书籍这种形式正退出我们的生活,可是这样的书,又一再宣告,书的形式之美是有不可替代的感性价值的。


 

然后我们再来说《我害怕生活》的文集名,我也是看了书里的文章才知道这个出处在哪儿。

 

话说契诃夫在1878年、18岁前后,写了自己的第一部剧作《没有父亲的人》,长度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全演完得8个小时。对,18岁,天才就是这么让人绝望的。这部长剧描写的是一个贵族出身的乡村教师普拉东诺夫,他才华横溢,有一颗富于诗意的灵魂,他和一个将军的年轻遗孀安娜彼此爱慕。但是那个将军留下了巨额债务,让这两个人不敢走到一起。普拉东诺夫像是一个现代版的哈姆雷特,思考过剩、行动乏力。但是他还不如哈姆雷特,他后来堕落成了一个专门引诱和坑害女人的花花公子,最后他是被一个受害者枪杀,死在了他爱而不得的安娜的怀里。

 

李静评价说:“这个是一部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相冲突的现代悲剧,而并不是表现‘人与人的外在冲突’……它不设计针锋相对的对峙人物,不设置剑拔弩张的外在矛盾……悲剧的根源也不再能归于具体的他者。” “契诃夫在这部秘密处女作袒露了他最关切的主题——一颗高贵的精神种子,如何在贫乏庸俗的反精神土壤里变成自我溃烂的毒瘤。”

 

剧中人有一段评价普拉东诺夫的台词说:“(他)是现代不确定性的最好体现者……是一部很好的但没写出来的现代小说的主人公……我理解的不确定性,就是我们社会的现代形态……冗长、琐碎,也不智慧,一切都是那样的混沌、混乱……”这一段台词道出了现代文学的普遍主题。对,年轻的契诃夫就是拥有如此苍老的灵魂,他的才华和能量就是这么让人绝望。

 

这套书的书名,是来自于普拉东诺夫的一句台词:“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李静在序言里写道:“我呢,我因害怕生活而害怕做梦——害怕了大半生,直到只剩最后三分钟的时候,猛然惊醒。因此,这几本小册实在是煎熬的碎屑与逃离的祈祷。”“此生或许只余剩‘最后三分钟’,但仍可卸下惧怕,满怀盼望地写作,如此,才能彻底从噩梦中醒来,去就近光。”

 

我觉得在当代作家的写作状态里,特别是作为一位批评家,这是很罕见的谦卑和纯粹,

 

如果我们想要为自己的灵魂想一点儿办法,那恐怕也得经由谦卑、纯粹以及畏惧感,才能启发智慧和勇气。


 

不过,李静这套书的第一本,又偏偏叫《必须冒犯观众》,这好像是有点儿矛盾?你曾经害怕疑虑,你如今谦卑,你在畏惧中寻找,那你是不是对我们这些广大观众们友好点儿、客气点呢?

 

李静创作的话剧《大先生》获得过老舍文学奖,她的几部戏,也不是很容易就能看“懂”的,这套书里还收了比较短的一出《戎夷之衣》的剧本。

 

成熟的批评家当然都有系统的文学观,我们可以从她的文章背后的文学观里看出来:对不起,实在是不得不冒犯观众,不得不挑战大家的欣赏习惯。

 

我们还是可以从契诃夫说起,契诃夫在他28岁的时候,写信给朋友说:“我们要竭尽全力进行斗争,以使戏剧从小市民手中转移到文学家手中,否则,戏剧是注定要完蛋的。”小市民的戏剧是什么?可以说是毫无节制的平庸,是和马戏表演差不多的猎奇和爆笑,是简单地直给,以及贴合欣赏习惯的情绪释放,比如善恶有报、终成眷属,最后再来几个惊悚的反转。这些需求并不是不正当,可是也并不需要真正的戏剧来表现。

真正的戏剧和文学要干的是什么?就是要继续契诃夫在一百多年前做过的事,探索我们的灵魂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该怎么办。

 

很多当代作家会自称“手艺人”,我想是因为这样一个背景:既然当代人普遍觉得终极价值已经消失了,那么作家们就不能再像19世纪的大师们那样,自信自己写的小说是在参与拯救世界文明的伟大事业,我们还是谦虚一点儿吧。

 

从李静严肃的批判来看,这种“手艺人”的自称和我们刚才说的谦卑完全不一样。她说,中国作家总是自称工匠,那绝不是谦虚,而是对自身的恰当认识。如果以工匠来自居和自满,那么就是“作家精神的真正丧失”。

 

人类的劣根性在于:人为了地上的面包会舍弃精神自由。

国人对当代作家普遍持谴责态度,不是因为他们技艺不好,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精神上影响自己。他们自安于工匠的地位,丧失精神生活的渴望和精神自由的意识……工匠的技艺只是作家的素质之一……将内在精神塑形而成作品,当然需要工匠的形式能力。(然而)艺术只有用于探索精神自由时,才有意义。

 

所以,我冒昧地在今天这期音频的标题里用到了一个词:

 

唯灵。

 

我说的不是它在宗教上的那个意思,而是美国最早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描述,他和契诃夫是同时代的人。詹姆斯说,当时的心理学里有一种“唯灵论”,认为不同类型的心理模型都从属于一个单纯的本体,那就是人的灵魂,“灵魂时而展露出记忆的能力,时而展现出推理的能力,时而又表现出意志力,又或者是想象力与自然欲望”。他从心理学的学科视角来看,这个描述是不正确或者不完备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套用这段描述,来说文学艺术中的创作和交互,都是在呈现人的灵魂呢?我觉得,这种想象起码是符合我的阅读体验,也能带给我一些力量的。

 

我摘抄李静老师书中的一些戏剧观点,把它组合到一起来给你读一下:

 

比如,“一部好剧本,最迫切、最关键的要素是可信并引人入胜,仅有严肃高尚的创作动机,不能造就一部好的剧本”。同时,我们还会被“一部高潮迭起、构思精巧的剧本吸引,却不满于它意义匮乏,令人空虚”——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不引人入胜就没法在观众中建立相关性;而没有一个严肃命题,又没法实现戏剧的目的,那就是在灵魂之间产生点燃、撞击。

 

同时,现代的“剧场艺术经常是表现性的,并不模仿生活,没有日常细节,以反日常的诗意、怪诞和隐喻逻辑,呈现事物的本质,外化内心的投射。”因此“象征性意象经常能以一当十地传达深意”。虽然有不少人打着先锋的旗号故弄玄虚,但是咱们也别把一时看不懂的全都当成故弄玄虚,也得自己做一点儿努力。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莎士比亚很不一样的时代,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是浑然天成的世俗化、多元化,然而在今天,至少一部分戏剧家,要把揭示现代人的灵魂问题放在首位。

 

他们要揭示的是什么?德国剧作家海纳·米勒说:“戏剧的一个职能就是召唤死者——与死者的对话不能停止,直到他们交出与他们一起被埋葬的那部分未来。”读到这句话时,我的情绪跟着剧烈地波动了一阵儿。我们阅读历史,也可以说是让死者交出被一道埋葬的未来;而此时此刻的我,又正在埋葬着什么样的未来呢?

 

书里的一句话部分地缓解了我的这个焦虑,这句话是:“写作本身并不是光。但写作只要是诚实不虚的,必会遇见光。”

 

写作只是世界上的一个工作,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其实无论你做什么,凡是诚实不虚的,就是一颗好灵魂,必会遇见光。

再会。

 

贾行家最后,向你预告一下这周的“行家茶坊”的直播,我请到的嘉宾是著名编辑、出版人、铸刻文化的创始人陈凌云老师。只要你是热爱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读者,就一定读过他编辑策划的书。21日晚上9:30,我们邀请这位在好书后面隐身了20多年的人,走进“行家茶坊”的直播间,面对面地为我们讲一个做书的人的故事。如果你对于读书和出版有什么问题,欢迎你在留言区里留言。

用户留言
  •  
    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必须过的生活,一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同信仰的人就有不同的选择,躬行践履,都不是为了远离尘世藩篱,而是寻找适合自己生命安顿的各种姿态,浊富多忧,而从市井繁嚣惯常中抽离,或许更能降服自己。做一个灵魂纯粹的人,不容易。 物欲横流的时代,灵魂枯竭。包括很多大咖的文学戏剧还有绘画等艺术作品,流露出的不是真情实感,而是假大空来愚弄那些不懂欣赏的暴发户、文化流氓。流量不等于质量,这些都与文学和艺术的初衷相悖,只有流露出灵魂深处的真情实感,才能取得它的真正价值。
    2022-10-19
  •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其实,如果皮囊果真好看,必定是会携带着有深度的灵魂。否则,没有人真会喜欢绣花枕头的。 能够对灵魂有要求的,也必定是见识过好看皮囊,以及有趣灵魂。不必说现在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就算是招聘,也绝没有哪家公司只招漂亮花瓶,说不上两句就露怯,行为举止更是粗鄙的。
    2022-10-19
  •  
    灵魂藏于深处而不可触碰,唯有文学与艺术方可通灵,与其求神拜佛不如坐而论道,知识才是那道光
    2022-10-19
  •  
    听完今天贾行家老师的分享,就一个感觉,好像一个小学生突然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每个字都能听懂,但是组合在一起对于我来说有点难。文稿自己也看了好几遍,但就像贾行家老师的这句话,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不错,然而灵魂,灵魂是最重要的。我也知道一个人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但是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触及灵魂的,自己又说不出来,还是因为自己读书太少的缘故吧。 许多严肃作品都是贾行家老师推荐并给出品鉴之后,自己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而这也是这门课能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吧,它能告诉我自己需要什么,帮自己把那扇门推开,能让自己走进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站在外面欣赏那幢宏大无比的建筑,自己只能在外面赞叹两句,真漂亮,然后转身离开。感谢贾行家老师的精彩分享。
    2022-10-19
  •  
    
</div>
<div id=

    我想看看

    245 李静·一种“唯灵”的文学观 《我害怕生活》 然而《必须冒犯观众》 贾行家·文化参考²(年度日更) 奉贤老柚木家具厂(1)河东勋(5)横向对比看其他都市圈(1)嘉应学院校友会(1)徐宗新(1)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日报(1)优品丽家衣柜怎么样(1)走入衣柜装修效果图大全(2)明清风韵家具官网(2)布艺沙发保修期几年(2)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