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012 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012 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012 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

 

欢迎来到《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

打出旗号

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上一讲谈到,陈胜、吴广正式开启了反秦大业,虽然连一寸领土都还没有,但已经把政权的名号“大楚”打出来了,但问题是,搞出了这么大的阵仗,陈胜、吴广的职位怎么还只是将军和都尉呢?不是说好了“大楚兴,陈胜王”么?

 

答案很简单:陈胜、吴广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幌子,自己只是第三、第四号人物,不但做不了最高政治领袖,就连最高军事统帅也做不了。但这种设计会有一些额外的好处和坏处,也不知道陈胜、吴广究竟想到了没有。

 

首先,打出这种旗号,就等于公然向秦政府宣战,自然会引起秦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一支新兴的,还处在萌芽状态的小规模武装而言,很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而相应的好处是,当这支队伍被定义为反政府武装,而不是普通的山贼、流寇之后,就只能背水一战,跟政府军以性命相搏了。

 

当然,称将军和都尉只是权宜之计,怀着帝王将相梦想的陈胜后来稍一站稳脚跟,就果断称了王。假如陈胜的政治智慧足以匹配他的雄心壮志,那么首先他就不该打出扶苏和项燕这对荒唐组合的旗号,在打出了这个旗号之后也不该那么快地改弦易辙自己称王。当然,这实在是苛责古人了,陈胜作为帮佣出身的一介流民,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简单了。

 

当务之急,起义军必须就近攻城略地,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既可以解决补给问题,取得根据地,又可以趁热打铁,提振士气,还可以打响自己的名气,给苦秦久矣的天下人发出一个信号,点燃千万火种。

 

即便在今天的管理学上,新官上任要带一支临时拼凑的团队,陈胜、吴广这种打法依然是很常见的经典打法。如果3个目标无法兼得,至少也要先打一场胜仗,哪怕是一场收益不大,战术上并不必要的胜仗。不然的话,只要有一点小小的挫败,或者延宕了时间,打铁没能趁热,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攻城略地

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陈胜、吴广都做到了,首先就近攻下了大泽乡,取胜之后又打下了旁边的蕲县,然后分兵,派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东北)人葛英领兵东进,迅速拿下了一连串的县城。接下来的仗要怎么打,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农村包围城市,柿子先拣软的捏,要么强攻郡治大城,打一场升级版的胜仗,夺下一个升级款的根据地。

 

两种选择各有优缺点,但陈胜、吴广既然打出了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就意味着只有第二条路可选,否则就不足以震动天下,就不像是扶苏和项燕该有的气势。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当初楚王负刍被擒,楚国亡国,楚地被秦国重新划分,纳入秦国的郡县系统,楚国故都郢陈(或称陈郢)变成了秦国陈郡的郡治,标志着楚国都城的“郢”字被取消了,成为陈县,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鸿沟和颍水在此交汇。我们套用今天的行政区划概念来理解的话,陈郡相当于一个省,陈县就是陈郡的省会城市。那么对于新兴的大楚政权而言,只要可以打下陈县,就意味着不但光复了楚国旧都,还向天下人证明了自己有实力攻克秦朝郡治级别的大城,意义显然非同凡响。而这个时候的大楚政权,军队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张,当兵临陈县的时候,已经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着实有了打一场攻坚战的本钱。

滚雪球能滚得这么大,可见“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一点都没说错。

 

秦政府一直靠着蛮力强行像牢笼一样罩着全国各地,只要这张牢笼不小心崩了一根线,马上就会撕开一个很大的裂口,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当陈胜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陈县竟然猝不及防,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岗,只好由副职出面组织城防。这位没能在史书当中留下姓名的秦朝忠臣力战而死,大楚军队胜利入驻陈县。但是,当胜利来得太陡,问题也就浮出水面了。

陈胜称王

入陈之后的事情,《史记》在几个篇章里边都有记载,各有各的侧重,但《资治通鉴》作为编年史,必须合众为一。司马光简单粗暴了一点,直接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取材,删掉了《史记·陈涉世家》当中的一段略嫌重复的内容。但从这段被删节的内容里,可以看出一个相当重要的细节:开会。

 

话说陈胜入驻陈县,几天之后就召集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要一起开个会。结果大家众口一词,称赞陈胜将军的伟大功劳,请他称王。陈胜很听劝,马上自立为王,没扶苏什么事了,政权的名号从“大楚”改为“张楚”。

 

陈胜的功劳是被这样的归纳的:“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也就是说,陈胜亲临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正义的一边讨伐不义的秦政权,使楚国得以复国。那么问题来了:陈胜姓陈,他的身上如果真有什么贵族血统的话,最多也只能追溯到齐国王族,跟楚国王室没有半点关系,如果陈胜称王,在当时的价值观里纯属篡夺了楚国,怎么能说光复了楚国呢?再说,陈胜明明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一旦自立为王,置扶苏、项燕于何地呢,这种事又该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还有,所谓开会,会议内容竟然完全围绕在陈胜称王这件事上,完全没提接下来怎么安顿根据地,怎么应对秦政府可能的反扑,怎么联络同盟军……最后,把政权名号从“大楚”改为“张楚”,这只是同义词的替换而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能根据已知线索做一些推测。

张楚之辨

陈胜大概太想实现王侯将相的梦想了,这就是他召集会议的初衷,议题应该是他精心设计好的。以当时的主流观念,很难想象会发生这种众口一词拥戴陈胜称王的事情。至于把“大楚”改为“张楚”,最有可能的用意是,表示自己和当初扶苏、项燕名下的政权不是一回事了,而是一个全新的,陈胜本人名下的政权。“张楚”看上去既像楚又不是楚,顾名思义是“张大楚国”的意思,但背后似乎藏着一点小心思,因为如果陈胜真有“张大楚国”的意图,那么政权的名号直接叫“楚”才是最有合法性,也最容易在楚地形成号召力的,然而以“楚”为名的话,陈胜就没有血统上的合法性了——道理很简单,一个姓陈的人怎么有资格成为楚王呢?

 

历代学者为了“张楚”这个名号很伤脑筋。在《汉书》的各家注释里,刘德猜测“张楚”就是“张大楚国”的意思。张晏的想法更加巧妙,认为这里的“张”是“一张一弛”的那个“张”。当初楚国被秦国灭亡,对于楚国来说,这叫“弛”,如今楚国复国,相对于“弛”,这就叫“张”。大权威颜师古下评语说:张晏说得对。后来清朝大学者王先谦作《汉书补注》,搬出工具书《广雅》,说“张”明明就有“大”这个义项,所以“张楚”就是“大楚”。我自己完全赞同王先谦的意见,因为这不仅有训诂学的依据,并且“张楚”和“大楚”涵义相同但写法有异,特别符合当时的特定情境,陈胜既需要打出楚国复国的旗号,又要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地解决自己的合法性问题,还得做好卸磨杀驴扫尾的工作,和“大楚”旗下的扶苏、项燕巧妙区别。

 

“张楚”这个名号在中国历史当中显得特别另类,所以曾有学者怀疑陈胜的政权只叫楚,陈胜自立为楚王而不是张楚王。所谓张楚,只是一个动宾结构。《史记·陈涉世家》原文里的“号为张楚”,并不是说建国号为张楚,直译过来应该是“声称是张大楚国”的意思。(鲍善淳《“张楚”非国号辨》,《文史哲》,1979/05。 )

 

这个分析不能不说言之成理,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有一份记录土星运行位置的观测表,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一直记录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其中明确出现过“张楚”年号,却没有秦二世的纪元。(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星占〉附表释文》,《文物》,1974/11。)另一部帛书《刑德》记有从秦朝到汉初的干支表,里边也标记有“张楚”年号。(陈松长《马王堆帛书〈刑德〉甲、乙本的比较研究》,《文物》,2000/03。)

 

这就意味着,不仅“张楚”不但真的是陈胜的政权名号,而且汉朝人至少直到汉文帝初年,对历史沿革存在着这样一种认知:秦以后是张楚,张楚之后才是汉。也就是说,张楚政权虽然昙花一现,但汉朝是继张楚而来的,不是继秦朝而来的。

陈胜称王,这绝不是一个明智的斗争策略,那么,当时就没有聪明人劝过他吗?我们下一讲再谈。

用户留言
  •  
    实际上,陈胜号称“大楚”或“张楚”,不过“借壳上市”再加“收买人心”。因此,他并没有恢复楚国社稷。相反,谁要是当真立个楚王,他就把谁杀了。这当然让当地的楚人失望了,这也为陈胜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相较而言,后来者范增就高明多了,正是由于他的建议,项羽的叔叔项梁,才到田间地头找回了楚怀王一个名字叫心的孙子,立为楚王,也叫楚怀王。结果,项梁威望大增。相反,后来项羽杀了怀王,则人心尽失。 这或许可以用楚人对于秦朝的仇恨来解释。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怀王是被骗到秦国,软禁客死在那里的。因此楚人耿耿于怀,扬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因此,谁兴楚,谁就能凝聚人心,把愤怒凝聚成力量,取得成功。陈胜不立楚王后代而自立为王,当然“其势不长”。
    2022-10-19
  •  
    对于心比天高的陈胜来说,可能曾经憧憬过自己称王称霸的画面,但是对于造反的实施计划,他没法想的很具体。因为他掌握的资源太少,没法为他的梦想做实质性的规划。 因此,在揭竿而起之后,陈胜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就像小马过河一样,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老牛还是松鼠。他所做的决策,只能考虑眼前的利益最大化,再远的就想不到了。 搬出扶苏和项燕,可能只是为了聚拢身边这2、3000人,只要他们信就行。他没想到苦大仇深的人那么多,队伍迅速就变成数万人了。此时,自己再不称王,以前说的话可能就圆不回来了。
    2022-10-19
  •  
    陈胜或许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起事的时候首要目的是先活下来,哪成想后来真的拉起来了一票很大的队伍啊! “苦秦久亦”,“大楚兴,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为了凝聚一起戍边的900人的心理攻势,而扶苏和项燕则是从思想意识上服务自己的行为的。 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了以后,陈胜思考的也会越来越多,一些有格局的人物自然慢慢会聚集到陈胜身边出谋划策,那个时候陈胜就慢慢看到了“局”,而要慢慢布这个“居”就需要把前面的一些事情“涂抹”掉。 人们都说创业者的“原始资本的积累都是肮脏的”!
    2022-10-19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应该对于起义武装是相对明智的,但陈胜吴广迅速改弦更张自己称王或多或少也暴露了出身低下的无知与短见;既是苦秦久矣的“干柴”等待揭竿而起的“火星”能迅速“燃烧”照耀周边,攻城略地或许开头容易,但一旦上了规模可持续问题就必须拿上台面,改名号也等于改掉了这场“火”的合法性,况且反叛力量尚未成就规模此时还不具备与强秦军队抗衡,只能说为后来的项羽刘邦做好了“嫁衣”,打响了第一枪却没能熬到胜利黎明,自己的战略失误很难推脱
    2022-10-19
  •  
    穿越时空的对话:陈胜是否应该称王 朱元璋:陈胜是我们农民起义军的第一人,他呐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真是石破天惊,这个口号激励无数后来者,凭这句口号,我从内心深处就十分佩服老前辈。但对于老前辈称王这件事,我不仅不赞成,还认为这是他重大的战略失误。 陈胜称王太着急了,不仅是因为枪打出头鸟的缘故,还因为以陈胜当时的实力根本没有资格称王,因此谋士张耳、陈馀的意见是不可称王,提出当务之急乃是率领主力伐秦,同时拥立六国的王族后裔作国君,为秦朝多多树立敌人,等到占据关中灭亡秦王朝之后再做称王的打算,我是赞同张耳、陈馀意见的。当年我起义的时候,征求学士朱升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他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策略我是十分赞同的,韬光养晦,默默发展壮大自己,等时机成熟了,再称王也不迟,我就是选择暂时的隐忍才最终成功的。 李自成:我不赞同老朱的观点。虽然老朱最终成功了,证明他“缓称王”的策略是正确的,但这个策略只适用于老朱,适用于元末群雄并起的时代,而不适用于陈胜吴广起义时的星星之火时代。 元末老朱起义的时候,元朝已经是一片乱象,反元斗争已经不是星星之火,而是全面的燎原之势。当老朱有立足之地的时候,整个长江以南已经有多方势力存在。老朱当时面临的局势是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和陈友定、北有蒙古大元,可以说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在这种环境下,老朱只能是“缓称王”。 而陈胜前辈当时面临的环境和老朱完全不一样。陈胜是打响反秦斗争的第一人,是当时仅有的星星之火。要想反秦斗争继续下去,就必须迅速把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火。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陈胜当务之急是生存,而要生存,就要尽量多的给秦朝制造敌人,在这方面张耳、陈馀对于树立敌人这个策略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恰恰是陈胜称王了,才真正给秦朝树立了敌人。 尽管天下苦秦久矣,但如果不是陈胜挺身而出,被奴役的人们依然没有反抗的勇气。时代需要振臂一呼的英雄,更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胜称王,可以迅速点燃人们的勇气,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出身不高的陈胜都能称王,那拥有贵族血统的六国王公贵族还有什么理由不反秦称王呢?而且陈胜称王也是在身体力行的践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 朱元璋:就算你(李自成)说的有道理,那又怎么样,陈胜到头来还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李自成: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朱元璋:因为你自己就是失败者吧! 李自成:我再失败也把老朱家拉下马了! 朱元璋:这…… 刘邦:两位不要吵,今天是讨论会,自由发言,不要人身攻击。你们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虽然在坐的有你们的晚辈(李文成、洪秀全等),但多一半都是你们的长辈(刘秀、张角、黄巢、王小波等),在长辈面前吵成这个样子,成何体统?你俩的争吵让其他人还怎么发言? 作为陈胜同时代的人,说实话,我是敬佩陈胜的,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我刘邦绝不会是第一个进行反秦斗争的人,就凭陈胜的勇气,我就要祭拜他,因此对于陈胜是否称王我不发表意见。 但是对于陈胜的用人,我真的有些不吐不快。不说陈胜对吴广、武臣、周巿、周文、召平、邓宗等人的任命及安排是否合理。咱们以小见大,陈胜最后竟然死于自己的车夫庄贾之手,这就能看出陈胜用人存在极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用人最大的败笔。 车夫可是领导的自己人哪!如果连一个车夫对自己都没能忠心耿耿,那就说明领导识人存在问题。我充分吸取了陈胜的教训,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绝对忠心的车夫夏侯婴,正是在夏侯婴…… (在刘邦还没说完的时候,陈胜就骂骂咧咧的退出了讨论会)
    2022-10-19
  •  
    小时候听陈胜吴广的故事,一直把年号和八九十年代那位音乐人弄混,以为“张楚”是那时的人名。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词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从这些说法的背后,也能看出当时事态的发展有多么急促而又混乱。 “打铁没能趁热,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可以看出,大泽乡起义之初,他们一直在抢占先机,并且也确实抢占到了。但是整件事情缺乏策划,见招拆招。当棋盘变大的时候,事态就该逐渐超出一两个人的掌控了。 “当胜利来得太陡,问题也就浮出水面了” 这就像极了通过一个微小信息差创业发家的工作室,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倒在了转型的路上。因为一开始就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认为一事通,事事通。 当人们在偶然性带来的红利中失去理智时,也就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运气能伴我们走多远?谁都知道买彩票致富希望渺茫,但却愿意在命运的赌场里压上全部家当。也许在突如其来一帆风顺面前,大多数人都会将风险抛到九霄云外。 以上,愚见。 拥抱思考,期待共鸣! 感谢熊师今天的分享!
    2022-10-19
  •  
    人的野心和欲望随着环境与局势的变化而一点点被放大,可能在陈胜的心里,早已幻想过自己称王时的情景,但自身的合法性以及资源实力等问题,让他有时候不得不望而却步。 遇到了大泽乡的事件,可能是一个机会,对他来说,这个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他必须要牢牢抓住。因此,为了笼络人心,他进行了人为的“占卜”事件,为了合法性的问题,他喊出了以扶苏、项燕为代表的反秦旗号。 初尝胜利的果实后,人往往就容易变得膨胀,原来那个心中幻想的事情,就自然而然的被表露出来,所以陈胜的称王,自始至终都可能是自己谋划已久的。
    2022-10-19
  •  
    陈胜吴广先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起义,刚刚站稳脚跟却又果断称王,改国号为“张楚”。虽然短暂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但却暴露了自己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暴发户心态,最终沦落到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把双刃剑,在陈胜没有称王之前,他拥有对这句话的解释权,可以用这句话来积聚队伍,号召他人;在他称王之后,这句话就成了一个靶子,你陈胜能称王,武臣能称王,项羽更能称王。可以说陈胜称王的那一刻就犯了致命的战略性错误,最终失败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
    2022-10-19
  •  
    起名“张楚”,可见陈胜吴广的艰难(头发掉一大把,脑袋都抓破了
</div>
<div id=

    我想看看

    012 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沙发布选择什么材质的好(1)转角衣柜书桌效果图半圆(1)泰安市委组织部刘氏堃(1)伍炳亮黄花梨家具(1)暮光之城系列(1)立木文彦(1)提香别墅价格(1)北欧套房家具加盟(1)王东辉(1)苏州新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