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012 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012 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
欢迎来到《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
打出旗号
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上一讲谈到,陈胜、吴广正式开启了反秦大业,虽然连一寸领土都还没有,但已经把政权的名号“大楚”打出来了,但问题是,搞出了这么大的阵仗,陈胜、吴广的职位怎么还只是将军和都尉呢?不是说好了“大楚兴,陈胜王”么?
答案很简单:陈胜、吴广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幌子,自己只是第三、第四号人物,不但做不了最高政治领袖,就连最高军事统帅也做不了。但这种设计会有一些额外的好处和坏处,也不知道陈胜、吴广究竟想到了没有。
首先,打出这种旗号,就等于公然向秦政府宣战,自然会引起秦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一支新兴的,还处在萌芽状态的小规模武装而言,很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而相应的好处是,当这支队伍被定义为反政府武装,而不是普通的山贼、流寇之后,就只能背水一战,跟政府军以性命相搏了。
当然,称将军和都尉只是权宜之计,怀着帝王将相梦想的陈胜后来稍一站稳脚跟,就果断称了王。假如陈胜的政治智慧足以匹配他的雄心壮志,那么首先他就不该打出扶苏和项燕这对荒唐组合的旗号,在打出了这个旗号之后也不该那么快地改弦易辙自己称王。当然,这实在是苛责古人了,陈胜作为帮佣出身的一介流民,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简单了。
当务之急,起义军必须就近攻城略地,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既可以解决补给问题,取得根据地,又可以趁热打铁,提振士气,还可以打响自己的名气,给苦秦久矣的天下人发出一个信号,点燃千万火种。
即便在今天的管理学上,新官上任要带一支临时拼凑的团队,陈胜、吴广这种打法依然是很常见的经典打法。如果3个目标无法兼得,至少也要先打一场胜仗,哪怕是一场收益不大,战术上并不必要的胜仗。不然的话,只要有一点小小的挫败,或者延宕了时间,打铁没能趁热,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攻城略地
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陈胜、吴广都做到了,首先就近攻下了大泽乡,取胜之后又打下了旁边的蕲县,然后分兵,派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东北)人葛英领兵东进,迅速拿下了一连串的县城。接下来的仗要怎么打,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农村包围城市,柿子先拣软的捏,要么强攻郡治大城,打一场升级版的胜仗,夺下一个升级款的根据地。
两种选择各有优缺点,但陈胜、吴广既然打出了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就意味着只有第二条路可选,否则就不足以震动天下,就不像是扶苏和项燕该有的气势。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当初楚王负刍被擒,楚国亡国,楚地被秦国重新划分,纳入秦国的郡县系统,楚国故都郢陈(或称陈郢)变成了秦国陈郡的郡治,标志着楚国都城的“郢”字被取消了,成为陈县,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鸿沟和颍水在此交汇。我们套用今天的行政区划概念来理解的话,陈郡相当于一个省,陈县就是陈郡的省会城市。那么对于新兴的大楚政权而言,只要可以打下陈县,就意味着不但光复了楚国旧都,还向天下人证明了自己有实力攻克秦朝郡治级别的大城,意义显然非同凡响。而这个时候的大楚政权,军队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张,当兵临陈县的时候,已经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着实有了打一场攻坚战的本钱。
滚雪球能滚得这么大,可见“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一点都没说错。
秦政府一直靠着蛮力强行像牢笼一样罩着全国各地,只要这张牢笼不小心崩了一根线,马上就会撕开一个很大的裂口,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当陈胜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陈县竟然猝不及防,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岗,只好由副职出面组织城防。这位没能在史书当中留下姓名的秦朝忠臣力战而死,大楚军队胜利入驻陈县。但是,当胜利来得太陡,问题也就浮出水面了。
陈胜称王
入陈之后的事情,《史记》在几个篇章里边都有记载,各有各的侧重,但《资治通鉴》作为编年史,必须合众为一。司马光简单粗暴了一点,直接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取材,删掉了《史记·陈涉世家》当中的一段略嫌重复的内容。但从这段被删节的内容里,可以看出一个相当重要的细节:开会。
话说陈胜入驻陈县,几天之后就召集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要一起开个会。结果大家众口一词,称赞陈胜将军的伟大功劳,请他称王。陈胜很听劝,马上自立为王,没扶苏什么事了,政权的名号从“大楚”改为“张楚”。
陈胜的功劳是被这样的归纳的:“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也就是说,陈胜亲临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正义的一边讨伐不义的秦政权,使楚国得以复国。那么问题来了:陈胜姓陈,他的身上如果真有什么贵族血统的话,最多也只能追溯到齐国王族,跟楚国王室没有半点关系,如果陈胜称王,在当时的价值观里纯属篡夺了楚国,怎么能说光复了楚国呢?再说,陈胜明明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一旦自立为王,置扶苏、项燕于何地呢,这种事又该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还有,所谓开会,会议内容竟然完全围绕在陈胜称王这件事上,完全没提接下来怎么安顿根据地,怎么应对秦政府可能的反扑,怎么联络同盟军……最后,把政权名号从“大楚”改为“张楚”,这只是同义词的替换而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能根据已知线索做一些推测。
张楚之辨
陈胜大概太想实现王侯将相的梦想了,这就是他召集会议的初衷,议题应该是他精心设计好的。以当时的主流观念,很难想象会发生这种众口一词拥戴陈胜称王的事情。至于把“大楚”改为“张楚”,最有可能的用意是,表示自己和当初扶苏、项燕名下的政权不是一回事了,而是一个全新的,陈胜本人名下的政权。“张楚”看上去既像楚又不是楚,顾名思义是“张大楚国”的意思,但背后似乎藏着一点小心思,因为如果陈胜真有“张大楚国”的意图,那么政权的名号直接叫“楚”才是最有合法性,也最容易在楚地形成号召力的,然而以“楚”为名的话,陈胜就没有血统上的合法性了——道理很简单,一个姓陈的人怎么有资格成为楚王呢?
历代学者为了“张楚”这个名号很伤脑筋。在《汉书》的各家注释里,刘德猜测“张楚”就是“张大楚国”的意思。张晏的想法更加巧妙,认为这里的“张”是“一张一弛”的那个“张”。当初楚国被秦国灭亡,对于楚国来说,这叫“弛”,如今楚国复国,相对于“弛”,这就叫“张”。大权威颜师古下评语说:张晏说得对。后来清朝大学者王先谦作《汉书补注》,搬出工具书《广雅》,说“张”明明就有“大”这个义项,所以“张楚”就是“大楚”。我自己完全赞同王先谦的意见,因为这不仅有训诂学的依据,并且“张楚”和“大楚”涵义相同但写法有异,特别符合当时的特定情境,陈胜既需要打出楚国复国的旗号,又要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地解决自己的合法性问题,还得做好卸磨杀驴扫尾的工作,和“大楚”旗下的扶苏、项燕巧妙区别。
“张楚”这个名号在中国历史当中显得特别另类,所以曾有学者怀疑陈胜的政权只叫楚,陈胜自立为楚王而不是张楚王。所谓张楚,只是一个动宾结构。《史记·陈涉世家》原文里的“号为张楚”,并不是说建国号为张楚,直译过来应该是“声称是张大楚国”的意思。(鲍善淳《“张楚”非国号辨》,《文史哲》,1979/05。 )
这个分析不能不说言之成理,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有一份记录土星运行位置的观测表,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一直记录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其中明确出现过“张楚”年号,却没有秦二世的纪元。(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星占〉附表释文》,《文物》,1974/11。)另一部帛书《刑德》记有从秦朝到汉初的干支表,里边也标记有“张楚”年号。(陈松长《马王堆帛书〈刑德〉甲、乙本的比较研究》,《文物》,2000/03。)
这就意味着,不仅“张楚”不但真的是陈胜的政权名号,而且汉朝人至少直到汉文帝初年,对历史沿革存在着这样一种认知:秦以后是张楚,张楚之后才是汉。也就是说,张楚政权虽然昙花一现,但汉朝是继张楚而来的,不是继秦朝而来的。
陈胜称王,这绝不是一个明智的斗争策略,那么,当时就没有聪明人劝过他吗?我们下一讲再谈。
用户留言- 最近发表
- 推荐
我想看看
012 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沙发布选择什么材质的好(1)转角衣柜书桌效果图半圆(1)泰安市委组织部刘氏堃(1)伍炳亮黄花梨家具(1)暮光之城系列(1)立木文彦(1)提香别墅价格(1)北欧套房家具加盟(1)王东辉(1)苏州新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