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006|认知科学:如果大脑是一台计算机会怎样?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年度日更)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年度日更)
006|认知科学:如果大脑是一台计算机会怎样?
我是李松蔚,欢迎回到《心理学通识》。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行为主义,它统治了心理学接近半个世纪。行为主义说,人心里有什么不重要,我们的行为不过是对外界环境的反应,非常简洁,而且非常好用。
但是放到现实生活中,不免也让人产生一些疑问。
例如,一个孩子学习很努力,然后我们观察发现,他家里人都是学霸,这时行为主义者就可以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孩子才习得并维持了努力学习的行为。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照这么说,换一个孩子放到同样的环境中,他是不是也会努力学习?甚至他本人愿不愿意、擅不擅长,都没有关系?反过来,如果还是这个孩子,把他放在一个不重视教育的环境,他就不能努力学习了吗?
这样的反思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个声音,掀翻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长达五十年的统治地位。这个流派叫做认知科学,在当时这场变革又叫认知革命。认知科学带来了什么了不起的变革呢?这节课,我从三个方面向你介绍。
用计算机模型研究主观世界
还记得吗?在行为主义看来,人的行为就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反应,中间经过了什么不重要,但认知科学不同意,它要研究的就是人的主观世界。
怎么研究呢?用的是计算机模型。
这一点也不奇怪,认知科学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时代。
同样不奇怪的是,它的源头来自一位计算机科学家,赫尔伯特·西蒙,他还有一个头衔叫“人工智能之父”,曾经得过诺贝尔奖。
1956年,西蒙发布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叫“逻辑理论器”,它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完成一些逻辑命题的推演。虽然只是一些简单命题,这件事仍然让科学界大受震撼。因为在过去,逻辑推导属于哲学的范畴,是专属于人类的思维活动,现在计算机也能做到了。
这件事启发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两位年轻教授,乔治·米勒和杰罗姆·布鲁纳,他们就开始琢磨:有没有可能,人的大脑本质上就是一台计算机呢?
计算机的操作很复杂,原理很简单,一共分三步:输入信息、经过计算、输出结果。它的核心叫做算法,也就是从输入信息转化为到输出结果中间的这段计算过程。
当然了,人脑不是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它存储和计算的信息量,比起普通的计算机复杂不知道多少倍。但本质没有变,就是把大千世界转化成类似于数学符号的信号,按照某些特定的算法存储、调用、计算,从而实现种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为了证实这个猜想,米勒和布鲁纳在哈佛大学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做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他们引入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逻辑学、心理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发动了一场新尝试,这就是所谓的“认知革命”。
直到今天,这场革命都还没有结束,各大科研机构、大学心理学系的实验室里,认知科学仍然是主流。如果你想走心理学的学术道路,推荐你深入了解一下这个领域。
认知科学如何帮助人
我们再聊聊,认知科学如何帮助人?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表面上看,认知科学的任务只是研究人的头脑中发生了什么过程,好像并不容易直接去帮助人。但事实上,这种把心理过程算法化、“软件”化的思路,有助于人们从另一种角度自我提升。
在认知革命之前,人们认为心智能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禀赋,难以改变。
但如果把它看成一套计算过程,首先在态度上,就大大增加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那些出生在相似的原生家庭里的孩子,可能在会发展出完全不同的个性。比如,兄弟两人的父母脾气不好、爱吵架,哥哥长大后脾气也不好,他说:因为我在学习父母的相处方式。而弟弟表现得格外温和有礼,他说,我经历过原生家庭的痛苦,所以不想重蹈覆辙。
你看,虽然他们都会说这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但他们其实在使用不同的算法,处理原生家庭的刺激。人有主观选择的权利,就算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也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人。
认知科学还提供了新的操作思路:
我们不只可以关注“硬件”的升级,还可以关注“算法”的优化。
硬件和算法都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发现,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有一个上限,叫做7±2。意思是说,我让你记住一串无规律的数字,比如3497652,请你等一下复述出来,你一般只能记住七位。数字多一点,3497652918825016,就很难记住了,人只能记住七位左右,这是“硬件”的上限,一般很难改变。
但是算法是可以改变的。米勒进一步研究发现,记忆上限其实不是7个数字,而是7个表征,你可以理解成7个信息块,每个表征可以包含好几个数字。
3497652918825016,现在我把它拆开,开头的349看成单独的一个数;765是一个,这个数很好记;2918,正好是乘法口诀;825,你可以记成8月25号;016,把它记成2016年,这样一来,你只用记住5个数:349,765,2918,825,016,是不是就简单多了?
你看,这就是算法优化带来的提升。
再来说我的本行,心理治疗。像抑郁症、焦虑症这样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把它们看成一套一套头脑中的“算法”,会发现抑郁的人更倾向于记住那些负面的,失败的经历,而焦虑的人则会从环境中更快地捕捉他们认为危险的刺激。
接下来就有了干预的思路。比如有些人在社交中特别容易紧张,我设计过一个简单的程序,训练他们去快速捕捉那些人群中更友善的面孔,结果证明,只要几次训练,他们的紧张状态就会有显著改善。
哲学层面的新共识
最后一点,我要上个价值。在我看来,认知科学带来的特别重要的变革,在于让人们达成了一种哲学层面的共识:人的主观世界是可以被客观认识的。
我还记得我学到的第一个认知科学实验,是请人判断屏幕上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它们可能是大小写不同的同一个字母,比如Aa,也可能连大小写都完全一样,比如AA。这个判断其实并不难,一秒钟都用不到。而实验结果是,如果两个字母大小写不同,会比大小写相同的判断速度稍微慢一点。慢多少呢?74毫秒,十分之一秒都不到。
通过这几十毫秒的延迟,我们可以看到人在加工信息时是有流程先后的。判断两个A相同,只需要视觉图像的匹配,而对于一个A一个a,要判断它们是同一个字母,就要调用更高级的语义认知加工。慢就慢在了这里。
学完这个实验,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然后呢?把这个过程搞得那么清楚,又有什么用?
后来有一天我想通了,真正有用的不是这一个结论,而是千千万万类似的结论。
在认知革命之前,我们对心理的想象是怎么样的?弗洛伊德把它比作海面之下的冰山,很神秘。这就好像在一个没有解剖学的时代,我们在描述自己身体的时候,会想象出阴阳、五行,甚至看不见的“气”在经脉里运行。直到有了生理解剖,我们才相信:体内那些神神秘秘的体验,究其本质“不过如此”,它不属于任何玄学,是可以客观认识的。
心理学也一样。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已经接受了认知科学最大的影响,那就是你相信:心理学本质上是客观的、具体的运算过程。
心理学没有那么“神”,我们的大脑不过是一台跑算法的“机器”。这是所有人在认识层面上的祛魅,破除了对心灵的神秘化倾向。
表面上看,这个结论很泄气。可是如果我们把心灵想得无所不能,反而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我为什么这么笨,这么痛苦,这么无能?我怎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这些压力不但无助于我们的进步,甚至有可能让人陷入到自责的漩涡里。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说:
这不怪我,只是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不一样的算法。
我们越是能用一种客观研究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心理,就越是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如意,同时找到改变的方向。
最后做个总结,认知科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借助计算机的模型,把人的心理看成一套加工外部刺激的算法流程。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认知科学的贡献,你觉得这个流派有没有短板呢?欢迎分享你的思考。
这几天,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心理学流派,下节课,我们去看人本主义,也是极简心理学史的最后一站了。我是李松蔚,我们下节课见。
用户留言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
我想看看
006|认知科学 如果大脑是一台计算机会怎样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年度日更) 老板办公室的沙发摆放什么方位(1)黑色中式衣服(1)家具河北家具木配件(1)美式风格的壁画(1)黎继强(1)丽巢家居实体店(1)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周志康(1)闻香识爱(1)现在房间装修衣柜的大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