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贸易打造的世界》| 裴鹏程解读 每天听本书2022

《贸易打造的世界》|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第4版)》。

 

“贸易很重要”,这是个我们常听到的观点,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民众把来自印度的茶叶倾倒在海港里,由此引发了独立战争;烟草和口香糖并不是日常必需品,但它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勤劳革命”。贸易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联结在一起,促成了全球化,同时也改变了各地的自然和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贸易打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贸易自古以来就有那么大影响力吗?如今我们看到的全球贸易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贸易打造的世界》正是一部讨论全球贸易的经典著作。作者有两位,一位是提出了著名的“大分流”理论的历史学家彭慕兰教授,他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还有一位是彭慕兰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同事,拉美史研究专家史蒂文·托皮克教授。这本《贸易打造的世界》汇集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一经面世就广受好评。而且自初版问世20年来,两位作者对原版不断迭代,中文图书世界也在持续跟进,到2022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已经更新到第4版,也就是今天为你介绍的这个版本。另外,本书的译者也值得关注,他是历史学者黄中宪,曾翻译了《天国之秋》《大分流》《维梅尔的帽子》《哈布斯堡的灭亡》等极有分量的历史作品。

今天这本《贸易打造的世界》中文版共600多页,从市场的形成、运输手段、致瘾性食品、暴力等角度,详细介绍了现代贸易的形成过程。

 

全球贸易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深刻认识到全球贸易是个多中心的复杂结构。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长于研究东亚史,一位专注于拉美史。在他们的笔下,全球贸易的发展过程不再是西方一骑绝尘的独角戏,而是世界不同文化的民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或许某个声部时断时续,未能在声响中占据主导,但仍然与其他声部相辅相成、多点发力,共同编织交汇出绵长细密的全球贸易和声。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介绍本书内容:第一部分先简要谈一下传统商业活动有什么特征。第二部分具体看,现代贸易是如何诞生的,哪些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先看,传统社会的商业活动是什么样的?

亚当·斯密就曾说,“以物易物和实物交易”是极根本的人性之一。不过回到历史看,传统商业行为并非如此,似乎人并不总是理性的。

18—19世纪,西欧人追逐着利润来到东亚世界,结果撞上了朝贡制度,他们既愤怒又疑惑,清朝为什么非要把贸易事务强行套上礼仪的束缚呢?那么大的市场,如果朝廷允许人们正当地追求财富,将会创造无比繁荣的经济。

今天的我们提到朝贡制度时,也不免有这样的遗憾。在很多人看来,朝贡制度是明清拉拢周边政权的手段,周边政权通过上贡表示臣服,明清通过恩赐更丰厚的利益,换取区域稳定,但明眼人都知道,经济方面的账是算不过来的。

彭慕兰对于清朝东亚地区的朝贡制度有深刻洞见。他认为这种奇特的贸易形式,关键不在于追求最大利益,而是对文化、政治、身份地位的关注。

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我们都分得清,但清朝人没有这个概念,他们不认为世界是由多个彼此独立,法律、习俗、疆界都很清晰的国家组成的。相反,清朝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真正文明开化的国家,就是大清王朝。由皇帝本人和他所任免的文武百官直接治理的子民,构成人类世界的最内圈,民众有缴税的义务。由周边酋长和小国王治理的民众,构成了外圈,他们认同清朝的中心地位,同时保留了自己的习俗、法律,他们会定期朝贡。而且,清朝会允许内圈的子民与外圈展开民间贸易,涉及所有商品。最后,外圈以外是“夷人”,他们是无法沟通的,不安全的,这些人便被排除在朝贡体系外,也失去与清王朝做生意的机会。正因如此,当西欧商人兴冲冲来华希望建立贸易关系时,被清朝果断拒绝了。

在朝贡贸易体系内,主导因素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文化、政治和身份。

 

例如,外国所进贡的物品应当是清朝没有的,尤其是一些珍禽异兽,皇帝会把它放入自己的私人动物园,这一方面体现了清朝皇帝富有四海,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进贡国的勇猛强壮与臣服。而皇帝回赠物品时,会选择儒家典籍、乐器、丝织品,以及当时清朝发行的纸币。进贡国可以拿这些物品再次封赏给自己的臣民,以提醒他们自己拥有直达天朝的能力,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除了朝堂上的互动,朝贡贸易还有一个盘面,这就是清朝民众与周边民众的贸易往来。但这些贸易也会受到朝廷影响。像清朝认为暹罗国,即后来的泰国,如果将稻米等粮食运送到广东,这是文明行为,会受到嘉奖;如果运送糖、鸦片这类奢侈品,则会被批评。

在朝廷和民间这两个盘面之间,还有一类灰色贸易。这类贸易围绕使臣的贡品和皇帝的赏赐展开。简单说,很多贡品会在京城被私下变卖,所以我们总听说,民间不少食物或用具其实出身不凡,本是贡品,后来流入民间,等等。当然,皇帝赏赐的礼品也会被卖到市场上,顶着皇家的名头,能卖不少价钱。

其实,这种依赖国家政治文化形成的贸易,在过去不只存在于东亚。下面我们把镜头转向地球的另一端,美洲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过去的印第安人部落是没有贸易的。欧洲殖民者对此的解释是,印第安人懒惰,或者是他们喜欢自给自足,对外部世界和商品不感兴趣。

事实上,美洲拥有过非常繁荣的贸易。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时就遇到了来自美洲内陆地区的独木舟,独木舟上载着商品,要赶去邻近的部族。这些商品也正是哥伦布希望带回西班牙销售的。大致相当于今天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带的印第安人,会带着绿松石、银等原料,到南方即今天墨西哥境内,换取一些像小刀、梳子、毯子、碗这样的手工制成品。有的时候,这种以物易物的规模甚至能横跨三千多公里,中间隔着辽阔的大海。海上距离相当于从欧洲西南的西班牙到欧洲东北的芬兰那么远。

但这样规模庞大的、繁荣的贸易,却在西班牙人入侵后的几年内就消失了。作者认为,尽管美洲看起来商业往来频繁,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商品贸易。因为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都是当地政府官员,他们会通过武力强迫交换,而不是出于人们逐利的本能。也就是说,印第安人的商业体制是为政治效力的。所以,当西班牙人到来后,著名的阿兹特克帝国等政治体制崩溃后,上面依附着的商业会以人们猝不及防的速度消失

 

明清的朝贡贸易、印第安人的商业往来,背后依托的是政治与文化。那古代是否存在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商贸活动呢?

这样的商贸活动并不少见。回到中国古代,福建地区人口多但地形崎岖,无法像中原地区一样,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因此,福建有上千年的造船、渔业、贸易传统。福建人长期是南海一带航运业和商贸的主导者,甚至不少人移居东南亚后,还会在当地担任收税员、港务长、金融顾问等等。如果去考察这些商人的身份,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同乡人,经营海外活动的商号也通常是家族性的商号。换句话说,过去福建人的商业互动是依托血缘和地缘进行的,他们共用一套习俗,共享相近的口音,甚至有亲缘关系作为信用背书。但这也导致,福建人的商贸活动被限制在特定的人际圈内,现代全球贸易的诞生自然无从谈起。

既然这样,现代大规模、稳定的国际贸易是如何出现的呢?

作者在书中用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造就现代全球范围贸易的四大因素。

我们先看第一项因素,现代市场规则的出现。

经济活动是社会行为,会聚拢不同群体的人,今天或许我们语言习俗不通、教育背景不同,但对于“做生意的目标是赚钱”这一点,我们没什么分歧。但从刚才明清朝贡贸易、印第安人贸易案例中可以看到,传统商业活动深受政治和文化影响;而福建侨商的案例又体现了,传统商业受到血缘和习俗的影响。这都导致传统贸易规模有限,而且不稳定,因此亟须一套全球通行的市场规范,我们知道这套关系是西欧国家打造的。

下面,我们以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世界帝国的英国为例,具体看看。

作者认为,英国商人之所以能在全球贸易领域开疆拓土,巴西是个关键支点。英国人把巴西的咖啡豆、橡胶等卖到全世界,巩固了英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不过,当时巴西这个地方有许多突出问题。巴西幅员辽阔,种植园分布在各地,由于缺少基础设施,作为英国商人,你很难见到咖啡种植园园主。你需要在港口等待本地的中间商收购转运后,再从他们手中采买。由于你没有跟种植园主建立直接联系,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除了有中间商抽取差价,货物质量也无法保证,掺杂石头、枯树枝这是常有的事情。还有,咖啡种植受年景影响,产量时高时低,但你的消息滞后,由此只能承受价格暴跌暴涨的波动。另外,沟通欧美的航线不稳定、港口建设很落后,更麻烦的是,巴西没有银行,你没法在当地贷款。

巴西的条件这么差,英国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做生意,他们又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

尽管巴西的基础设施落后,但这里已经被葡萄牙人经营三百年。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巴西已经发展为一个外销导向殖民地,橡胶、咖啡豆这样的作物几乎全部要销往全球市场。对于英国人来说,巴西遍地都是摇钱树。

其次,作为英国商人,你不用担心在别人的殖民地赚钱会伸不开手脚。19世纪初,拿破仑军队入侵葡萄牙时,英国人曾出手相救。为了答谢英国,葡萄牙国王与英国国王签署条约,英国人不仅在巴西享有低关税优惠,还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习俗。换句话说,英国人在巴西完全不用把自己当外人。

没有了其他绊脚石,英国人就可以专心解决具体的贸易问题了。前面提到的,中间人赚差价、货物质量和产量不稳定,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基础设施问题。要想稳定赚钱,你需要把种植园和港口连通起来。能见到种植园主,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但问题是本地没有银行可供贷款,没有办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你只得大费周章回英国筹钱。或许你没有想到,你刚才做的这一切事实上都大大促进了英国全球贸易的步伐。英国的贷款被引入巴西,促进了英国金融的全球扩张。英国人在海外建设的海港、开辟的航线,承载着货物在全球流动,不同文化地区被连接起来,一系列由英国人制定的市场规则也应运而生了。

需要注意,这些内容是我们从事后角度分析的。回到当时,英国人面对难题的办法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冒险。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问题。作者给我们提了个醒,

 

过去人们喜欢强调西欧人凭借勤劳和智慧赚了钱,其实运气在欧洲人的全球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正因如此,近现代全球贸易的“市场准则”并不是西欧人凭借冒险精神开辟航路,一次性就搞定了的,它的完善工作其实持续了数百年。

我们举个很小的例子。一些国际企业在各地发展时,需要入乡随俗。例如东印度公司远在英国海外,为了拓展业务增加订单,公司需要笼络印度土邦的一些王公贵族;还有一些驻印度的公司代表,为了争取与印度贵族建立密切的贸易关系,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体面点,他会学当地人喂养老虎。请问,为了更多单生意而笼络印度王公、养老虎的费用,公司应该报销吗?

对此,欧洲公司发展出非常复杂的公账报销规则,私账和公账要严格分开,同时要求海外的贸易代表住在山丘上的独栋房子里,不可以与当地人走得太近,并保持母国的生活习惯,不沾染当地习俗。

只是有一系列的市场准则还不够,验证这些规则是否有效,让有效的规则持续发挥作用,还需要一项强化因素,这就是交通运输。

所有人都知道,做买卖的时候,运输成本越低廉,交易量越大,利润越高,因此改善交通条件很有必要。不过,交通运输对于贸易的影响并没这么简单。

我们以陆路和水路运输为例。在铁路发明前,水路运输要比陆路运输省力,作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在过去运送谷物的时候,如果走陆路,每走1.6公里,一袋谷物的价格就会比水路运输增加3%左右。如果运送的货物沉一些,增幅会更大,比如运煤,同样走1.6公里,陆路运送一块煤要比水路运送价格高4%。

但实际上,即使在过去,人们主要使用的还是陆路运输。因为传统贸易多是分片的小型贸易,是在某个平原内、某个山区内进行的,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可供通行的水道。当然更重要的是,陆路运输并不意味着一定比水路运输成本高。比如,我要赶着一个马车队伍从呼伦贝尔到大同,距离很远,但成本不高,因为这些地方人口密度低,开发水平不高,我的马车队伍可以沿途随意寻找食物,尽管费时,但不怎么费钱。如果我是赶着马车从苏州到上海,距离很近,但所到之处都是居住区、商业区,我需要为我的马准备足够的食物,这样的话,成本就高了。

而且,交通对于贸易的影响,随着蒸汽机器的发明,在进一步加剧。近代以来,全球范围的贸易依赖远航贸易,某个国家如果有良港,就有可能成为世界贸易的关键节点。但这也导致,当地的贸易会被切成两块,一是本地贸易,主要依靠陆路,一是全球贸易,主要依靠海运。于是有人说,在近代上海距离伦敦的距离,或许要比距离西安更近。因为上海有港口优势,早早就成为世界贸易枢纽,被卷入全球化,而处于内陆的西安加入全球贸易系统则要晚很多。

可见,交通运输的意义,不只是影响利润和贸易量,它还重画了地图,改变了人们对于距离和时间的感受。

不只如此。过去我们关注交通运输,关注的可能是蒸汽船这样的交通工具,但轮船是在各个港口之间来回穿梭的,一个港口的灵魂,其实是它的仓库。

美国文化中有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如穿梭在山林中的伐木工人和毛皮商、在大平原农田中垦殖的农民、保卫美国不分裂的士兵,还有一个,便是仓库经理。

美国是在西欧殖民商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欧洲人殖民北美的前两百年里,殖民速度是快是慢,不是看马车跑得有多快,而是要看殖民者是否能把美洲内陆的商品以更低成本地运回欧洲。这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一是大西洋上的运输成本,其二便是从北美腹地到港口的运输成本。降低海运成本的方法,无非是用大船和快船、挑选安全航线。北美腹地的运输成本如何降低呢?

仓库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从事大西洋贸易的商人会与北美各地的代理商签订合同,由代理商事先买好农产品。当时北美的农产品产区相对单一,所以代理商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把商品整齐地码放好,等待商人提货。因此代理商在规划港口时,重点考虑的是仓库建在哪里、怎么建设,可以尽可能缩短轮船停靠时间、提高货物转运速度。得益于一批仓库配置合理的港口,北美内陆和欧洲远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现代市场准则的发育与完善,蒸汽机和仓库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只是这样,全球规模的贸易仍然无法稳定存在。做大买卖就像唱戏一样,要想让一个剧种火,只是搭好了台子、把预告片广告贴满全世界还不够,要想留住观众,得有几出常演不衰的好戏才行。

这就要说到,促成现代贸易发展的第三大因素,受欢迎的大宗商品。

作者用两章内容分别介绍了两类商品,第一类是致瘾性食品,像咖啡、烟草、茶叶等等;还有一类是高价值的特殊商品,包括化工离不开的橡胶、衣服制作离不开的染料,甚至是一度点石成金的鸟粪。这类主题的书,听书有不少解读,如《咖啡瘾史》《茶叶大盗》《糖的故事》,另有《魔鬼的晚餐》讲辣椒的全球史,《尼古丁女郎》讲的是烟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1493:物种大交换开场的世界史》提到了橡胶,《颜色的故事》讲了染料,《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有一部分讲了鸟粪赚钱的故事。这里我把书单列给你,时间关系就不赘述了。

关于今天这本书,值得我们留心的是,这些商品背后的许多隐情。咖啡、糖、茶叶等极受欢迎的高价值消费品,在近代为西欧国家带来了超额税收,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国力。但我们想,收税是有上限的,一旦税收太重,利润过少,就没人做买卖了。如果税率达到某个峰值,西欧国家还可以在这些大宗商品上捞什么油水吗?

书中提到,19世纪英国政府另辟蹊径,开始征收“罪恶税”。也就是说,原来政府是对做咖啡、烟草、烈酒生意的商人收税,现在对消费者也开始收税了。由于一些人养成了喝咖啡、抽烟的习惯,他们就能给政府贡献源源不断的税收。即使后来迫于压力,政府降低了税率,但收入仍然没有断。1800—1900年烈酒税在英国政府收入中占比达到40%,1865—1915年,烈酒税在荷兰政府收入中的占比达到15%—25%。

你看,这些受欢迎的大宗商品带来的效益是持续不断的,如果没有这些商品,近代贸易或许有所发展,但不至于如此繁荣。

不过,作者也强调,这些热门商品的流行,最初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这里我们不会讲你已经熟悉的殖民地被掠夺的故事,很多时候,负面影响的链路是很长的,发生时难以察觉,结果出现后却很可怕。

美国腹地是个适宜农业发展的大平原,这里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需求,但在地广人稀的美洲,劳动力一直是个大问题。种了谷物需要尽快收割,由于缺少人力,于是有人发明了收割机,但很快发现,将割下的谷物捆扎起来送去脱壳,也需要人力,于是又有人发明了割捆机。但没有人意识到,这两种机器的发明,却导致千里外南方的玛雅人挨饿了。

我们看这是怎么发生的。割捆机正常运转,需要大量低成本的捆扎绳。这种绳子主要来自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这里气候干旱,人们开玩笑这里有两种特产: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叫赫纳昆的仙人掌。赫纳昆的叶子特别适合做捆扎绳。当地的上层阶级看到发财机会,让那些没钱抵债的、需要入伍的、没有工作的玛雅人赶去生产捆扎绳。有的时候,这些玛雅人会被当成奴隶卖来卖去,他们的孩子也被迫继续当奴工。一家老小在贵族的驱赶下,忍饥挨饿,挥舞着刀具砍下赫纳昆叶,装上手推车,然后把重重的车推去加工地,再将赫纳昆叶的纤维从肉质中分离出来,制成捆扎绳。

在近代,这类现象也发生在咖啡、烟草、橡胶等各类大宗商品的贸易活动中。全球贸易的蝴蝶闪动着翅膀,一些人在按照市场规则优化生产效率,提高利润,或许在不远处,另一些人却因此挨饿,甚至失去自由和生命。

因此,不少人说,近代西欧国家的财富弥漫着血腥。很多时候,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动用各种手段,包括建立军队、发动战争。这就要说到,推动现代贸易发展的第四大因素,暴力。

过去人们习惯认为,贸易主要依靠的是“供求关系”这类现代市场准则,暴力是一种意外因素,匈奴人想要获得汉朝的商品,所以突破长城防线;英国做生意比不过清朝,所以发动鸦片战争。

但作者提醒我们:

 

市场经济扩散让人们感受到了利益,但这隐瞒了它所依赖的暴力基础。

 

打个比方,现代贸易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市场规则,还有一个叫暴力,对于贸易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联想到英法对印度的殖民、欧洲瓜分非洲,以及中国近代的历次战争等等。西欧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就是以各自的海军实力为支撑的。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书都有讲,这里不重复。

本书让我们对于暴力因素有了更客观、更深入的认识。暴力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序,暴力系统内部也有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也影响了近代贸易。

在近代,中美洲西印度群岛一带,长期活跃着海盗势力。但这些海盗并不是德雷克那样的政府资助的劫掠团伙,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由多种族、多民族所组成而具民主精神的海盗帮。他们有人是宗教或政治难民,有人是逃脱的奴隶和罪犯,有人是航船失事后上岸的幸存者。这些人聚在一起开展的事业基本采取合伙制,利益划分基本原则是多劳多得。不过,由于海盗船是个小社会,为了让这个社会运转,一系列的规范应运而生。例如船长是投票选出的,打劫商船时,如果对方配合交出财物,但船长却虐待对方船员,那船长也会受罚;还有,战利品人人都有份,一般船长两份,像船上的医生等特殊职业会拿一份半。另外船上还有一套伤残保险和寿险制度,如果有人发生意外则可以领取救济金。

当然,海盗干的归根到底是损人利己的勾当,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球贸易在近代发育过程中,商业规则和暴力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暴力叙事的全球贸易史是不完整的。欧洲各国为争夺市场,只靠商业规则还不够,他们纷纷发展海军等暴力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航运技术和海战技术取得了进步。这说明商业规则离不开暴力。另外,即使在海盗这个人们想象中的暴力群体内部,也需要商业规则约束,其中的一些创新也被商业吸收。可见,暴力系统内部也少不了商业规则。所以说,没有暴力叙事的全球贸易史是不完整的。

好,这本《贸易打造的世界》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作者最核心的观点已经藏在了题目里:《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贸易很重要,但贸易变得如此重要,其实是1400年至今,最近600多年的事情。

 

市场准则、交通运输、热门商品、暴力,在这600多年间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推动现代贸易的形成,塑造了如今的世界。

其实,今天这本书还有另一种读法,回到600年多年前,明朝初期的中国商业那么繁荣,为什么推动近代全球贸易形成的,不是中国,而是西欧呢?

我们可以用今天的四个知识点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或是官方主导的政治行为,或是乡里亲友合作的熟人生意,基于特定文化习俗的交易规则,注定了贸易无法稳定存在、规模无法不断扩张直至覆盖全球。正因如此,明清只是被动地卷入近代交通物流中,在航线方面未能借助蒸汽船提高效率,在港口方面仓储业务未能成为贸易的支点。还有,近代最赚钱的大宗商品中,清王朝主要与茶叶这一类商品有关,而且清王朝只是供货商,在贸易中同样处于被动地位。最后,远洋航行需要的许多驱动力,比如传播宗教、军事竞赛,这些都是明清中国缺失的。因此,潜力无限的全球贸易,最终落在了西欧人的手里。

好,以上就是我想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