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 编选,葛兆光 题解,戴燕 注解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 编选,葛兆光 题解,戴燕 注解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古文观止》编选了自周代至明代历代文章凡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数量比较适中,篇幅也以短篇为主,所选文章不拘一格,既有历代很多名著、名家,也有“无名之辈”,文章均为古文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适合青年学子学习阅读。 这部《古文观止》,是在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的基础上删改修订的。 选入二百二十二篇。宋代十三家,王禹傅两篇,李格非一篇,范仲淹两篇,司马光一篇,钱公辅一篇,李觏一篇,欧阳修十三篇,苏洵四篇,苏轼十七篇,苏辙三篇,曾巩两篇,王安石四篇。重点突出了欧阳修、苏轼,其次为苏洵、苏辙、王安石,这大体是符合各家成就高低的。按年代为经,作家为纬,从古到今按时间顺序排列,不仅令人读来能感到散文的发展变化,而且便于查找。此外,编选者还对这些散文作了评注。

  作者简介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中国经典十种》等。

  书籍目录

  卷一 周文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卷二 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楚归晋知营 吕相绝秦 驹支不屈于晋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卷三 周文 《国语》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爰居 里革断罟匡君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诸稽郢行成于吴 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弓》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对秦客 杜蒉扬觯 晋献文子成室卷四 秦文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周说齐王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詟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李斯 谏逐客书 楚辞 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卷五 汉文 《史记》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孔子世家赞 外戚世家序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屈原列传 酷吏列传序 游侠列传序 滑稽列传 货殖列传序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卷六 汉文 《汉书》 高帝求贤诏 文帝议佐百姓诏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贾谊 过秦论上 治安策一 晁错 论贵粟疏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 李陵 答苏武书 路温舒 尚德缓刑书 杨恽 报孙会宗书 《后汉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弁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卷七 六朝唐文 李密 陈情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渊明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望檄 王勃 滕王阁序 李白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华 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陋室铭 杜牧 阿房宫赋 韩愈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卷八 唐文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卷九 唐宋文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傅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严先生祠堂记 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朋党论 纵囚论 释秘演诗集序卷十 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苏洵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卷十一 宋文 上梅直讲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卷十二 明文 宋濂 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江楼记 刘基 司马季主论卜 卖柑者言 方孝孺 深虑论 豫让论 王 鏊 亲政篇 王守仁 尊经阁记 象祠记 瘗旅文 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溥 五人墓碑记后记

  章节摘录

  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①,孑孑为义②,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③,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④,则人于墨⑤,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日:“孑L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日:“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日:“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⑥,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①煦煦:和颜悦色。②孑(ji∈)孑:谨小慎微。③黄老:指汉初流行起来以黄帝、老子为祖的道家流派。④杨:杨朱。⑤墨:墨翟。⑥古之为民者四:指士农工商四种人,士是从事教化的人,故下文说“古之教者处其一”。作者认为现在又增加了佛教徒、道教徒,“为民者六”,这两种人也是从事教化的,故“今之教者处其三”。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①,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②,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日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日④:“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日⑤:“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日:“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日:“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日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日⑦:“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⑧,庙焉而人鬼飨⑨。日:“斯道也,何道也?”日:“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⑩,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日:“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①率:通“律”,法律。②符玺:符节、印玺,都是凭证。斗斛(¨):都是量器。权衡:秤砣和秤杆。③今其言日:语出《庄子·肤箧》。④今其法日:指佛教之法。⑤今其言日:指道家之言。⑥传日:语出《礼记》。⑦《诗》日:引文见《诗经·鲁颂·阀宫》。⑧假:通“格”,到。⑨飨:通“享”。⑩荀:荀况。扬:扬雄。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日:“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日:“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后记

  这部《古文观止》,是在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的基础上删改修订的。提出“名家精译”这个选题的,是时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傅璇琮先生,当时我奉命做该书的责任编辑,同时兼做注释。傅先生还提出一定要兆光来写书中的提要,又嘱他为全书写一个前言,兆光都一一照办。因为考虑到我自己是中华书局的编辑,这些工作原属分内事,就连兆光也是友情客串、不过帮一帮忙的意思,所以我们俩其时都不愿意署名在上,在1993年版的撰稿人名单中,只能见到85位译者的名字。不久前,现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也是多年老友的徐俊先生告诉我们,出版社有意将“名家精译”本中兆光和我写的提要及注释部分单独拿出来,做成一个更加简明的注本,他还建议这一次署上编著者的名字。但是不巧正赶上我们从北京移居上海,杂务倍增一时难以脱手,本来答应寒假做完的修订工作,居然一拖就这样拖到了清明以后。修订主要在注释部分,由于1993年版的注释是在翻译完成之后、随译文选择词目的,凡是在译文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注释时就不再反映,而现在脱离开译文,所有的问题,就势必要统统放到注释里解决,否则读者不易明白,因此,这一次在注释条目上是有相当大调整的。

  编辑推荐

  《古文观止》本次排印,由葛兆光、戴燕伉俪以1993年中华书局《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为基础删改修订而成,分古文和提要、注释三个部分,改正了1993年版古文中的一些欠妥标点和误字,对注释部分作了大量增补和修改,僻字一律加注拼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版式设计人性化,古文部分与对应的注释文字出现在同一展开面上,方便阅读,是现行《古文观止》各版本中阅读最为方便的本子之一。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