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2.3 两个案例分析融资性贸易造假  在实务中,融资性贸易到底是按总额法还是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很大的一个争议。

在实务中,融资性贸易到底是按总额法还是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很大的一个争议。

 

本期提要

  • 融资性贸易造假案例解析
  • 融资性贸易造假手段和模式

本期内容

各位见闻大师课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夏草。

下面我要介绍的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融资性贸易。融资性贸易到底是贸易还是融资?如果你认定它的商业实质是融资,那么就是做一个利差,就是按照净额法确认收入。但如果是贸易,如果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就可以按总额法确认。在实务中,融资性贸易到底是按总额法还是净额法确认收入,也是很大的一个争议。

 

这里面介绍了一个案例,它实际上是一个融资,但把它做成一个贸易,是怎么回事呢?一家新三板的公司缺钱,然后要跟央企借钱,但是央企直接把钱借给民营企业肯定是不合规的,于是通过贸易的方式。怎么通过贸易的方式呢?首先,深圳的一家名叫恒波的公司,购买一批手机,然后央企把钱打给这家过桥公司,过桥公司再以销售手机的方式把钱打给真正的借款方,就是这家新三板的公司。新三板的公司等到期之后再回购手机,实际上就完成了一个闭环。

 

以手机为介质,以仓单质押的方式,保证出借人的资金安全。最后发现手机完全是假的,这家新三板的公司后来资金链断了,它就没法回购,这样一来央企的两个亿的借款就收不回来了。这本质上就是以贸易的方式来做融资,本来就不应该确认收入,本来就是一个供应链金融,说好听一点就是供应链金融,但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

 

由此我们联想到2019年的承兴供应链金融诈骗案。它是怎么做供应链金融的?它卖给苏宁、京东3C产品,然后形成应收账款,再销售给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等等。但最后金融机构发现底层资产,也就是京东的应收账款,苏宁的应收账款,是假的。

 

本来人家以为苏宁、京东是债务人,基础市场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后面会出现诈骗的问题呢?广州承兴和苏宁做了一个循环交易,怎么做?广州承兴卖3C产品给苏宁,然后苏宁再回售给实际由广州承兴控制的杭州呈和供应链,然后由杭州呈和供应链再回到广州承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交易。等于承兴系把产品卖给苏宁,然后苏宁又回售给承兴系控制的企业。

 

当然这个呈和供应链可能也就是一个过桥公司,总而言之就是形成了一个资金闭环。在资金闭环的情况下,广州承兴和苏宁好像是形成了一个应收账款,但是这个应收账款苏宁可能有强调说,杭州呈和供应链要先付给苏宁,苏宁再付给广州承兴,如果杭州呈和供应链没有付款,苏宁就会拒绝付款。现在这个资金链断了,所以就出事了。媒体证实了确实存在这样的循环交易,而且现在媒体还质疑了苏宁的一个异常。

 

大家知道,苏宁也是一个巨无霸公司,年收入达2000多亿,资产总额也有两三千亿。但是现在发现2017年度,苏宁对单一品牌的采购金额达到了500多亿,这个单一供应商在苏宁的采购总额中占到了24.21%。大家就在猜,哪一家的品牌供应商会给苏宁一年提供的产品达到500多亿?我们感觉苹果也做不到这么大的规模。然后2019年年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苏宁的预付账款达到了200多亿,包括2020年一季度的时候,预付账款就是预付给供应商的。

 

这个第一大供应商,500多亿的供应商是谁?这200多亿预付账款的对象是谁?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内在联系。我本来以为苏宁会发布一个澄清公告,但现在好像还没有看到。苏宁必须说清楚,它的第一大供应商是谁?它的第一大预付账款的对象是谁?因为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之前苏宁和广州承兴之间进行的一些没有商业实质的刷单交易。这种刷单会被认定为虚增收入,虚增成本。它的毛利率可能很少,可能就一个点、两个点,但是对规模很有意义,因为这几家企业都在争GMV,规模对它至关重要。这是供应链金融涉及的问题。

 

最近做空机构也在质疑好未来,2018年的时候做空机构质疑好未来的收入夸大。好未来在2020年4月8日也承认它有一个小众的产品涉及夸大收入,但夸大收入的金额可能不会很大,可能就一个亿美金左右。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像好未来,它主要是针对C端的,但是它也有一些业务是针对B端的,也就是找代理商来销售。

 

B端的话毛利率很低。好未来的轻课出了问题,我就怀疑它是不是把本来是对B端的收入做成了对C端的收入。然后代理商摇身一变,本来代理商是它的客户,把B端的收入做成C端的收入之后,代理商就变成它的服务提供商

 

如果不能理解这个业务模式的转换,可以这么理解,现在医药行业搞两票制,两票制就是只能开两次发票,从厂家到经销商,经销商到医院。这个经销商往往不是真正的经销商,只不过是配货经销商,主要是国药、华润等等。经销商现在都躲在幕后,变成了服务提供商。

 

在两票制下,这些经销商摇身一变,变成了这些厂家的服务提供商,不再是客户了。它收的钱在哪里反映?反映在销售费用里面了。所以大家会看到两票制的企业有一个很搞笑的特点,比如它去年的收入是5个亿,今年的收入变成10个亿,但利润还是一个亿,为什么呢?它的销售费用增加了5个亿。销售费用为什么增加了5个亿?给CSO,就是合同服务组织了。

 

这样一来的话,从报表上看,它的收入好像增加了一倍,但利润还是那么多。再看它的销量,跟去年基本持平,但是单价提高了很多,为什么?因为两票制下,它给经销商的利润要从表外回到表内。然后这些真正的经销商就变成了它的服务提供商,它就在销售费用里面反映了。费用从哪里来?通过高开发票。高开发票以后,它的收入从5个亿变成10个亿,但费用又增加了5个亿。最后它扣除销售费用的毛利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它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还有一种模式,国有企业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什么?它的融资成本便宜,授信额度很多。这个时候它就会做一些贸易,这种贸易还能够钻空子,怎么钻空子呢?如果从下游入手的话就是以销定采,比如贸易商B先从客户那里收了10个亿,然后贸易商B用这笔10个亿的资金买了银行的理财,然后用这笔理财作为质押,开银行承兑汇票给贸易商A。

 

贸易商A和贸易商B属于同一家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分A和B?因为它要开一个银行承兑汇票,要有商业实质,就是要有交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是基于银行收到的资金,这笔钱压在银行可以赚取理财的收益。贸易商A拿到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拿去贴现,而贴现的利率低于理财的收益,10个亿的理财收益可能是4个点,而10个亿的贴现收益是两个点、三个点,这样的话至少有一个点的差额,它就可以做无风险套利。

 

或者是垫资的模式,从供应商入手,先付钱给供应商,也是可以的。供应商和客户本质上可能就是同伙,但是这样的话它一箭双雕,一个可以赚取贴现利率和理财利率的差价,另外一个可以用总额法确认收入。所以我们去看一些国企的时候,有时会直接把贸易那块剔除掉,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收入。

 

以上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